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马原重点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三个视角,三个部分(1)两个方面:①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②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三个视角: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3)三个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应用:数学原理解决数学问题,马克思原理解决思想问题,进而解决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三个客观条件①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③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一个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通过暴力革命推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两部曲(1)第一部:列宁主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与十月革命)(2)第二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概、邓论、江三、胡发、习梦)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三个鲜明特征:①实践性②科学性③革命性(2)四个具体体现: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牛逼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个经典表述、两个方面内容、三对哲学范畴(1)一个经典表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3)三对哲学范畴:①第一性同一性②唯物主义唯心主义③可知论不可知论物质观(1)演变: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金木水火土气)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原子)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物质)(2)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意义:(两个坚持、两个体现)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运动观(1)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3)相对静止:位置性质时空观(1)含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3)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4)时空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意识观(1)从意识的起源看:①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2)从意识本质来看:①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断臂的维纳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3)从意识的作用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瓦伦达效应)(4)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①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2)意识统一于物质(3)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两大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①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②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2)事物的永恒发展①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②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③关系: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②矛盾的特殊性:a.虽然事事有矛盾,但是事事矛盾不一样b.虽然时时有矛盾,但是时时矛盾不一样c.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③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质量互变定律①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b.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c.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②量变质变及其关系a.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b.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c.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4)辩证否定观①肯定和否定a.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b.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②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分环节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③否定之否定规律a.内容: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b.形式: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三大要素(1)含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①实践主体:人②实践客体③实践中介(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④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实践的特征:①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愚公移山)(3)实践的类型: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④虚拟实践认识的三大要素(1)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2)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②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摹写性、创造性(3)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一飞,二飞,不断飞)①从实践到认识(一飞: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飞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是由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包括感觉、直觉、表象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的内部本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强调理性认识忽视感性认识理论上犯唯理论实践上犯教条主义强调感性认识忽视理性认识理论上犯经验论实践上犯经验主义如何实现一飞: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②从认识到实践(二飞:理性认识飞实践)二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不断飞)A.内容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两次飞跃,三个阶段,一个周期,一飞二飞不断飞)B.形式上: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的三大要素(1)真理的含义:真理与谬误及其关系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②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应③真理与谬误的关系:A.相互对立: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B.相互转化:真理转化为谬误,谬误转化为真理C.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2)真理的属性:①本质属性:客观性: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断臂的维纳斯)②真理的双重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A.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的、无条件的一是在内容上,二是在认识上B.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的、有限的一是在广度上,二是在深度上C.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不是两种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eg:1+1=2只反应了十进制下的数学关系,在十进制中是绝对真理,在全进制中是相对真理(3)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从真理的本性看,需要沟通主客的实践来检验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区分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统一体(2)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产生、变化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5性):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相互影响性、历史继承性、能动的反作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之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①含义: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②A.三个基本要素:a.劳动资料(最重要的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者劳动者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B.一个渗透要素:科学技术(2)生产关系①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②要素:所有制关系(最重要,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相互关系、分配关系③类型:公有制、私有制(3)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化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之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①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①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机构、军队、法庭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性质和变化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推动社会进步;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阻碍社会进步社会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①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②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三大理论商品经济理论(1)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2)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对立性:相互排斥,不可兼得B.统一性:相互统一,共处商品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一定没有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12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