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风景谈》茅盾《白杨礼赞》的姐妹篇塞上(sài)颀长(qí)摇曳(yè)山脊(jǐ)掮(qián)姗姗(shān)山坳(ào)干坼(chè)缭绕(liáorào)汤汤(shāng)锄锹(qiāo)掬起(jū)静穆(mù)浅濑(lài)瞥见(piē)促膝(xī)札记(zhá)奢侈(shēchǐ)搔痒(sāo)断碣(jié)氛围(fēn)辐射(fú)万籁俱静(lài)眉棱(léng)清冽(liè)荷枪(hè)•摇曳:轻轻地摆荡。•黑魆魆:形容黑暗无光。•缭绕:1、一圈圈向上飘起;2、事情结束后延续存在。•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掬:用手捧。•促膝而坐:古人席地而坐或坐在床上,两人对坐,膝盖靠近,叫做促膝。“促膝而谈”,形容亲密地交谈心里话。•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百无聊赖: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贻笑大方:贻,赠与,留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怡然自得:形容安适喜悦而自己感到满足。•万籁俱静: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万籁俱静指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他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作品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风景谈》写于1940.12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5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点出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沙漠驼铃月夜归耕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北国晨号第一幅画面(1自然段)“沙漠驼铃”自然景物+人的活动→风景第二幅画面(2自然段)“高原归耕”蓝天明月(色)+农民歌唱(声)→绝妙的题材第三幅画面(3自然段)“延河夕照”河边彩霞(色)+学员晚归(声)→美妙的图画第四幅画面(5自然段)“石洞雨景”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显出无限的生机第五幅画面(7自然段)“桃林小憩”桃林的景物+休憩的青年→茶社图第六幅画面(9自然段)“北国晨号”粉红的朝霞+荷枪的战士→真正的风景1、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2、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3、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思考讨论1、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2、六幅画面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3、“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本文是以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逐一深化为顺序把六幅画面组织在一起的。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抒情与议论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六幅风景画,都突出主宰风景的人,随着画面的展开,议论层层深入递进揭示风景的本质因素。议论在本文结构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在结构上做到了舒展自如,“形散而神不散”,在思想内容上层层加深,从而使中心思想反复深化。
本文标题:《风景谈》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20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