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安徽省“十一五”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立足于发展我省农村可再生能源事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五”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回顾(一)农村户用沼气加速发展。全省现有农村户用沼气40万户(占适宜建池农户的6%),总池容320万立方米,年产气量1.6亿立方米;有5000池以上的县30个,其中万池县10个,农村沼气项目村2200个。通过推广猪沼果(茶、菜、桑、渔、粮)等生态农业技术和开展清洁能源、沼肥综合利用,建池农户平均年增收节支约1000元。全省每年可替代薪柴80万吨,可保护林地7.7万公顷,可生产有机肥600万吨。同时,对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森林资源保护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二)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开始起步。全省现有养殖场大中小型沼气工程158处,其中大型工程18处,中型工程39处,小型工程101处。总池容4万立方米,年产气量1000万立方米,年处理废弃物360万吨,年发电量620万千瓦时,沼气用户8616户,年生产有机商品肥27万吨。(三)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作用显现。全省现有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工程619处,总池容7.5万立方米,年处理生活污水494万吨。工程主要分布在村镇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宾馆和街道公共厕所等处。(四)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引起关注。主要通过农作物秸杆和农林废弃物的生物质能转化(气化、固化、液化)产生可燃气、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我省从1998年开始示范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等农村能源新技术,现有秸秆气化集中供应站12处,年供气量513万立方米,供气户3033户;秸秆(稻壳)发电站10处,装机容量5100千瓦/时,年发电量3000万千瓦/时;秸秆固化成型工厂1处,年生产固化成型燃料3000吨。生物质液化工厂1处,年生产燃料乙醇30万吨;工程主要分布在村镇居民区和粮食加工企业。全省省柴灶普及率已达95%以上。(五)太阳能开发利用逐步拓展。我省太阳能利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推广的主要产品是全玻璃真空管式太阳热水器。全省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总面积171万平方米(农村地区约占10%),太阳能路灯开始在城乡推广应用。太阳热水器—住宅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200处,年节标煤290万吨;太阳能温室8万亩,太阳能大棚260万亩。全省有一定规模的太阳能产品生产企业50家,主要产品有热水器、真空集热管和光伏发电设备,年生产太阳热水器20万平方米以上。(六)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农村可再生能源行业有生产和服务企业118个,其中生产企业58个,服务企业60个。企业职工4600人,年产值5亿元。主要产品有太阳热水器、太阳能发电设备、沼气灶具及配件、秸秆气化和发电设备、工厂化沼气池等。全省现有省、市、县农村能源管理机构120个,工作人员392人;技术推广机构272个,技术人员820人;乡级农村能源服务站230个,村级沼气服务站(点)369个,村级沼气协会80个。2002年以来,全省共举办60多期沼气工培训班和35期沼气设备维修人员培训班,共培训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沼气技工和太阳能技工6157人,沼气设备维修工1600人。在20个县开展了企业化运行的维修服务网络建设试点工作;在67个县(市、区)开展了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的农民沼气协会、沼气工协会、沼气服务站(点)等物业化管理模式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二、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现实意义(一)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手段,是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农户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增收节支1000元左右,其中所产生的清洁能源可供4口之家一年80%的生活用能,仅此一项就可节约开支400元左右;每年还可以生产沼肥约10—20吨,施用沼肥不仅增产提高产品质量,还可防治或抑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每年可节约化肥、农药开支200元以上。(二)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可以在短期内低成本地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解决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小小沼气池既是燃料库、肥料库,又是卫生池,它改变了农村庭院、街道粪水横流的卫生状况,使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根本变化。发展农村能源,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举措。是优化农村用能结构,解决好农民生活燃料问题的长远大计。特别是农村沼气,既为农户生活提供优质清洁燃料,又促进庭院经济发展。建一个沼气池就建起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几十万、几百万这样的小工程就会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循环系统,对处理废弃物,减少森林砍伐和化肥、农药的施用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据测算,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气,每年可替代薪柴1—2吨,相当于0.22公顷林地年生长量。(三)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载体。农村沼气是植物生产和动物转化的有效载体,它上承养殖业,下启种植业,对农业系统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有着最直接的作用,使农业种养一体化水平迈向新高度,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我省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在建沼气池的同时,改厕、改厨、改圈、改院,使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了“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实现了社会要生态,农民要致富的目标,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四)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高速增长,能源紧张将成为必然。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要降低20%左右。根据国家发改委2004年-2020年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耗将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43%。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果不开发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的增量将全部被农村地区能源消耗的增量所占用。由此可见,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是国家能源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问题。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改善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增加农村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农村能源供应紧张状况,而且还能使农业走上生态、经济良性发展的道路。三、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制约因素(一)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结构性可再生能源短缺问题突出。在我省广大农村生物质能仍然是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农村能源短缺,一方面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滥砍乱伐,植被破坏现象严重,许多地区陷入“能源短缺—滥砍乱伐—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的恶性循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一些地区也引发了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农村燃料和长远生计问题已成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制约因素。(二)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与不合理,导致居住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目前农村地区的养殖业基本上是传统方式,农户庭院多是人畜混居,多数养殖企业没有采取有效的排污治理。我省农村有600万处简陋的农家旱厕,养殖业每年产生1亿吨畜禽粪便,由于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所产生大量的粪便及污染物,使农户庭院和养殖企业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滋生大量苍蝇、细菌等,造成环境卫生脏、乱、差,引发疫病流行传染。加上化肥、农药的长期过量使用,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导致农村居住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加剧,制约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三)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的地方农村可再生能源机构管理能力不强,工作条件差,技术队伍素质不高,工作跟不上。有的地方能源办只有一个人,有的地方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有的地方服务体系不健全,建后维修维护服务不能到位,特别是乡、村的服务网络没有建立起来,影响了农户使用和效益的发挥,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与农村能源建设形势和承担的建设任务不相适应。(四)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农村沼气作为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需要资金投入。由于我省农村经济各地发展不平衡,投入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资金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四、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为主要建设内容,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建设规模,加快发展步伐。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种养殖业结合起来,与农村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与保护农业资源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状况,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发展,普及推广猪—沼—果(茶、菜、粮、油、菌、渔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效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广泛开展沼气、秸秆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状况;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积极推动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二)建设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尊重客观规律,量力而行,科学布局。切实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民种植、养殖习惯,选用与地区自然特征、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适用、实用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和技术模式。二是突出重点原则。重点建设农户型生态家园,适度发展养殖场型生态家园、村镇型生态家园和农村小型能源设施。农户型生态家园建设要与退耕还林还草、血吸虫防治相结合;养殖场型生态家园建设要与规模化养殖业、优势农产品布局和江、河、湖等重点环境治理区域相结合;村镇型生态家园建设要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相结合;小型能源设施主要与农户型、养殖场型、村镇型生态家园配套建设相结合。三是质量优先原则。强化行业管理和规范建设,保证建设质量和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类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质量技术标准与规范,必须与当地的技术力量相适应,必须按标准化和专业化施工,必须实行职业技术准入制度。四是综合效益原则。整合、配套相关适用技术,推广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发挥综合效益,调动农民参与农村能源建设的积极性。五是示范带动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建立省、市、县(市、区)和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开展示范建设,增强发展能力。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进农村能源建设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进程。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和应用新型生态家园技术和模式,提高工程科技含量。五、“十一五”期间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一)发展目标:加快农村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微水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使农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提高50%以上,农村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占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费总量20%以上;以控制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施用量、畜禽粪便排放量和森林资源、水资源保护为重点,采取生物与工程技术措施,使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50%。(二)发展重点:一是农村户用沼气工程(一池三改)。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0万口,总量达130万口,其中,争取国家项目建设50—80万口;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设50—70万口。占适宜建沼气农户的20%左右;农村户用沼气普及全省90%的县(市、区)和50%以上的村;二是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本文标题:安徽省“十一五”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39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