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与生命发展,使学生在学校里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完善、情感丰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中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因此,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辅导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者的充分重视。目前,虽然有一些学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但仍未形成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我校作为凉州区第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学校,为了学校明天的发展,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特色之一,是基于落实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观,针对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以不断提高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健康辅导的水平,科学的、全面的让学生在学校充分自由的和谐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而定。二、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的全称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心理健康指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保持健康心理。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有: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知、情、意的统一,而不是孤立的、封闭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有一个同步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能在种系的发展中找到相似的对应。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环境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物质因素。这些心理学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平台。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其个性的目的。(1)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发挥心智潜能,提高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掌握心理调整的知识、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创造能力。(2)控制消极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克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3)学校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注重与改善其心理素质,使其全面健康地发展。(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之一。四、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探索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水平提高。(1)智力训练: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2)培养能力:如自立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抗挫能力等。(3)学习心理:依据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心理指导。(4)心理品质:对学生自信、自强、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教育,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性格等方面的障碍的同时,优化上述心理品质。(5)人际关系:对学生进行善待他人、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教育。五、课题研究途径和方法(一)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相关书籍文献或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得基本的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经验。2、行动研究法:通过培训测试等手段,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通过研究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以验证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3、调查法:调查校内外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4、对比法:通过对不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对比,通过对不同方式培训后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比较得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某个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运用进行全程监控、分析,了解其前后变化,为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6、经验总结法:通过对研究中得失进行总结提炼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二)实施途经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辅导。针对学生中亟待强化的心理素质,采取强化训练法加以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2、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4、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困难等因素因人而异,所以仅通过团体的指导形式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必须通过个别咨询,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很有必要。5、举行家长讲座。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要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治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六、课题研究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目标性原则。本课题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研究工作,坚持目标导向,目标指引,依据课题研究的目标适时进行调整,最终实现目标达成。3、系统性原则。坚持运用系统理论指导研究工作,实验研究坚持按计划、实施、评估、反馈、总结等环节进行,力争实现系统最优化,过程最优化,目标最优化,提高研究工作的整体效率。4、反馈性原则。建立科学的反馈系统,通过及时信息反馈,调整研究方案,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确保研究的科学性。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验中加强理论学习,规范实验操作,力求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出理论经验,加以推广、应用。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七、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拟用三年完成: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2----2008.7)1、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建立相关制度,进行课题论证,培训研究人员,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2、申请立项3、阶段成果:整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问卷资料、规章制度,初步完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校园建设。第二阶段:初步实验阶段(2008.8----2009.7)1、学习相关理论文献,请专家指导。2、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开展讲座、办培训班、自学等形式将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4、召开专题研讨会,反馈信息。5、收集整理资料,进行阶段总结。6、阶段成果:阶段性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9.8---2010.7)1、聘请专家进行讲座交流2、制定检测标准,进行实验检测。3、召开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4、课题研究成果展示5、收集整理资料,进行阶段总结。6、阶段性成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音像材料和课件第四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10.8——2010.12)1、完成课题资料整理,统计分析2、进行实验总结3、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及校本教材4、申请结题5、最终成果形式:(1)调查报告、(2)研究方案(3)工作报告(4)研究报告(5)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专著(6)音像材料和课件(7)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八、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1、聘请专家成立课题研究专家指导小组。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及专项小组,加强课题研究管理,指导、组织、协调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长(负责人):何恒元副组长:管全王辉国主要参加者:吴菊梅刘增辉李晓燕他松山杨青龙徐玉珍郭维乾杨萍王雪芬3、通过网络,刊物、书籍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4、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人员培训计划及研究工作制度。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定期检测分析实验情况,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保证研究的效果。5、落实研究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形式1、小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2、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原因分析调查报告;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的实验探索论文集;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指导用书;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黄羊小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2008年5月1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二〇〇八年五月一日
本文标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56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