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视觉采访捕捉细节•有人称直接观察为视觉采访,而视觉采访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写视觉新闻。“视觉新闻”这个词是日本共同社在一份材料中提到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说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善于观察•新闻采访,有两种最主要的途径:一是访问;二是观察。•观察,是指记者不通过采访对象,直接用心去观看和体察事实。•观察能再现一些十分有价值的场面和情景,使新闻充分视觉化:人口爆炸中的上海(题)6月半,交通高峰时期。在争先恐后拥上黄埔江渡轮时,数十人被挤倒、践踏,甩在后面。超载得十分危险的渡轮吱吱呀呀地离开码头。当他们抵达彼岸时,又开始等候,这一回是等公共汽车。待他们拼命挤进只有立足之地的人群时,车子已经开动,车门不住地向吊在外边的胳膊和腿猛撞。这座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最拥挤的城市就这么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这里所引用的是英国记者的一篇视觉新闻的导语,它是用于记者敏锐的观察与细心的体味。•在视觉采访中,眼睛是记者采访的重要器官,记者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世界,区分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既慧眼识宝。记者如果没有慧眼识宝的能力,就不能判断新闻的价值,抓住新闻的本质。•观察要注意细节,采访人物不忘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感性细节、故事;采访事件不忘观察现场细节、现场气氛、人物表情、群众反映等等。如果是经济报道,数字也可以说是细节,是具有说服力的事实。•细节是新闻的基本元素,基本元素观察准确,才能保证整个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细节真实详细,也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更重要的是,注意细节能把新闻写生动、写形象,让读者读新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子:1975年10月22日,合众国际社记者查德·格罗沃德随当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华访问,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之后,他写了一篇视觉新闻:《基辛格——三面人》,报道是这样写的:•当北京文物局王延洲指着一件古物,说那是一个龙头时,前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立即摇头:“不对,是猫头鹰!”“是的,是猫头鹰!”王说。当王说一具古动物的角是犀牛的角时,基辛格教授又摇头了。“不对!”他说。“对!犀牛角!”王说。这时,一位中国专家挤到前面对王说那是一幅古代牛角。外交家基辛格立即满面春风地对左右的人说,他先后八次访问中国,每次都是王充当他的向导,王既忠于职守,又有学问。作为丈夫的基辛格转向妻子南希,请她同他一道,在两个武士陶俑前合影——这两个武士佣同真人一样大小,它们是去年秦朝帝陵墓出土的……•这是一篇通过视觉观察写就的优秀新闻。亨利·基辛格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时间可能很长,过程可能由一系列故事组成,而作为随行记者,理查德经过自己的观察、思索,只截取了几个生动的细节,就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基辛格作为学者、外交家和丈夫的三重性格。使读者看到作为学者,亨利·基辛格在学术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看法,一旦自己的观点占了上风,便立即表现出宽宏大量的外交家风度来。作为丈夫的基辛格,处处显出对妻子亲切的感情,但不失外交家的身份。•《基辛格——三面人》为什么写得好?是因为合众国际社记者理查德·格罗沃德抓住了亨利·基辛格的性格特点,通过生动、具体、引人入胜的细节,把亨利·基辛格的多重性格展现出来。•细节可以使新闻的形态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的效果。•中外学者对细节的重要性都进行过论述。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也曾说: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院副院长李希光认为,记者赢得读者的信任来自作品中细节的选择和运用。记者坐下来写作时,我们不是让读者去阅读你的故事,而是让读者观看记者的所见,让读者感受记者的感觉,闻到记者闻过的气味,品尝记者吃过的饭菜。要让记者笔下的细节唤醒埋藏在读者心底的记忆、故事和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果记者采访时没有抓住细节的意识,他可能不会注意这些细节,也不认为这些细节有什么新闻价值。而抓住这些细节,你会发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点缀”其实代表着丰富的含义。•我国载人飞船首次发射,这一重大新闻令世人瞩目,当时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云集着诸多媒体记者,有关航天员的一切活动行踪,是航天活动组织者设置“关卡”最严密的地方,在酒泉的东风航天城,各路记者从近在咫尺的航天员公寓面前走过,也很难探得一点动静。他们不可能靠近宇航员,更不可能在戒备森严的环境下寻找面对面采访他们的机会。所有的记者面对同一个新闻现场,只能用眼睛看新闻人物的出场、亮相、讲话、登船,并用眼睛看飞船升空。在千百人的眼睛注视下写报道,如果想写出你的特色惟有观察得比别人细致。•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有留心观察对象的“动态”和细节,才能把所观察的事物看“活”,看出特色来,写出的报道也才会生动,感人,富有“立体感”。比如,同是采访上海一次工业产品展览会,一位记者在现场是这样观察和报道的:“‘上海市工业系统创优质产品展览会’昨日在上海工艺展览馆正式展出。这次展览,将促进工厂企业生产更多优质产品,进一步推动‘创优’活动的深入开展,使‘质量第一’的方针更加深入人心,把工业生产切实转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而另外一个记者则是这样观察和报道的:“在南京西路的一个大院子里,我们看到许多人正仔细观看一项新奇的表演:一种布质雨衣用自来水长时间喷射,没有渗水现象;水洒在布面上,好似荷花叶上的露珠,滚滚下落。还有一项表演是用这种布做成一只袋形圆盆,里面放着水,也是点滴不漏。用这种布制作的雨衣就是中外驰名的‘大地’牌雨衣,它和其他优质产品共1007项一起,在今天开幕的‘上海市工业系统创优质产品展览会’上,与广大观众见面……”两则报道,前者把观察的事物看“死”了,因此读起来枯燥无味;后者把观察的事物看“活”了,自然耐看多了。记者是否善于观察事物的“动态”和细节,其结果是泾渭分明的。•人物典型之所以典型,在于其鲜明的个性。人物典型个性的展现,首先需要我们发现并提炼出恰如其分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主题。而发现、提炼、表现人物典型主题的过程,又离不开一个重要前提:细节的开掘与运用。记者应当千方百计地深入发掘、敏感地捕捉到那些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和本质的事实,特别是那些感人的细节。穆青说:“获得细节,处理好细节,这是记者的思想水平、新闻敏感、采访经验、写作技巧等能力的综合反映。”堪称至理名言。如何扑捉细节首先,细节深深地贮藏在生活母亲的怀抱里。不弯下腰,不扎下根,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休想捕捉到鲜活明亮的细节。其次,细节,要靠记者全神贯注、绞尽脑汁地去细心捕捉。再次,作为记者,要扩大材料收集范围,尽可能多地采访知情者,注意从被采访者仿佛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中,发现捕捉到关键的细节。最后,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让被采访者没有拘束,消除紧张,这样,往往可以从“题外话”中获得报道需要的“点睛”素材。•小贴士观察有先动后静的原则。动的事物稍纵即逝,需要高度注意。及时捕捉,牢牢记住。动态的事物最能打动读者。例如人物典型手势,关键的动作,精彩引话,时间戏剧性的瞬间变化等等。要首先抓住,然后,再顾及静态的事物。观察人物,一般的秩序是:面部、体态、服饰、语言、举止。一些有关记忆法则的书,将人的面部分为:头、脸、眼、鼻、嘴、胡、发、耳。对于建筑物,可按概貌观察(形状、建筑风格、色调),数量统计(高度、宽度门、窗数量),细节观察(柱子、台阶、装饰、门窗设计)及内部观察的顺序来进行。TheEnd•PPT前期制作:刘锦红张倩荧PPT后期加工:郑晓媛袁惠萍•资料整合:刘远冰林晓曼刘伟霞•演说:张慧杨珊
本文标题:视觉采访(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4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