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贵州省菌痢疫情现场处置技术规范
贵州省菌痢疫情现场处置技术规范1前言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之一。为及时、高效、妥善处置我省发生的菌痢疫情,做好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护工作,避免或减少二代病例发生和患者死亡,避免和减轻菌痢疫情造成的社会恐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范。2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菌痢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分级和响应、应急处置准备、现场调查、控制措施、调查报告、结案等。主要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处置菌痢疫情时使用。3引用规范性文件3.1《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2.26)3.2《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3.3《菌痢诊断标准》(WS287-2008)3.4《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3.5《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2006】65号)3.6《贵州省传染病事件报告管理与现场处置规范》(黔卫发(2010)60号)4术语定义4.1腹泻:指1d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改变的一种临床症状。4.2菌痢诊断依据4.2.1流行病学史4.2.1.1生活在菌痢流行区或有不洁饮食史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4.2.1.2有菌痢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4.2.22.2诊断依据4.2.2.1流行病学史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4.2.2.2临床表现4.2.2.2.1潜伏期数小时至7d,一般1d~3d。4.2.2.2.2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次~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4.2.2.2.3临床分型(1)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2)急性轻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3)急性中毒型①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常伴有腹痛、腹泻。②脑型(呼吸衰竭型)脑水肿甚至脑疝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③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4)慢性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4.2.2.3实验室检测4.2.2.3.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4.2.2.3.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4.2.3诊断原则4.2.3.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4.2.3.2确定诊断须依靠病原学检查。4.2.4诊断4.2.4.1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4.2.4.2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2.2.1、2.2.2和2.2.3.1,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4.2.4.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并具备4.2.2.3.2。4.3密切接触者:指与病例共同住和/或同吃(餐)和/或同玩和/或同桌者、护理菌痢病人者、直接接触菌痢病人的医护人员或接触菌痢病人污染物品的人员。4.4散发: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如数周到数月),只有少数病人在发生,多呈1户1例或1村一例,而相互间往往不易找出明显流行病学联系。4.5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和单位,短期内发生大量病人,常常是水型或食物型暴发。4.6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一般将范围较小的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疫区,如一个或几个村、居委会或街道。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5、监测与报告5.1各级医疗机构要规范设置腹泻门诊,做好腹泻病人检诊和登记工作。5.2发现疑似菌痢的腹泻病人,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应立即采样进行实验室诊断且向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无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采样送辖区所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进行实验室诊断,同时,在2h内进行网络直报,若无网络,应在2h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送辖区所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3首例确诊病例必须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实验室核实确认。5.4各级疾控机构可设置监测点,积极开展菌痢疫情主动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疫情期间,设专人加强疫情监测分析和交流,做好监测资料分析工作。6、疫情分级及响应严重菌痢疫情(Ⅰ级):全县(区)范围3天内,发现51例以上病例或带菌者,或有1例死亡病例,或发现新的菌株流行。较严重菌痢疫情(Ⅱ级):全县(区)范围3天内,发现11-50例病例或带菌者,或出现新的菌株。一般菌痢疫情(Ⅲ级):发现菌痢散发病例或带菌者。若有疫情,省、市(地、州)、县(市、区)进行响应。7、应急处置准备7.1人员:现场流行病学人员、临床救治人员、实验室人员、消杀人员、后勤保障人员。7.2个人防护:对接触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护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人员、采样人员以及消杀人员,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一次性乳胶手套。消毒人员还应戴防护眼镜、穿长筒胶鞋。7.3现场调查工具7.3.1调查表格:见附件7.3.2相关知识准备:工具书相关文献。7.3.3完成报告的工具:能上网的便携式电脑。7.3.4采样试剂及器材:见8.3.47.4药品及器械7.4.1预防药品:可选用喹诺酮类,必要时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素。7.4.2消杀药品:漂白粉、优氯净、杀虫剂等。7.4.3消毒器材:准备各种类型消毒器械。8现场调查8.1核实疫情对报告病例从菌痢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情况进一步核实是否为菌痢疫情。填写病例一览表(附表1)。若不能排除,继续以下调查。8.2收集相关资料8.2.1基本情况:疫情地点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地形地貌、气象资料,人口资料,疫点环境、水源、近期聚餐情况、食品管理、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医疗资源等。8.2.2既往疫情概况:近5年菌痢疫情概况。8.3疫情调查与分析8.3.1建立病例定义:根据现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情况,建立病例定义(包括时间、地点、主要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等4个方面)。8.3.2主动搜索和核实病例:根据确定的病例定义,于可能被波及的范围内开展主动搜索,登记病例个案资料(附表2),核实所有病例的资料,排除混杂病例。应重点调查首例、死亡病例及典型病例的相关信息,如近期活动状况、发病时间、与菌痢病例的接触时间、饮用水源和饮食方面的情况等。同时,调查确诊菌痢患者或带菌者的密切接触者(填写附表3)。8.3.3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对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疫情发生、发展过程、波及范围、病例数及其三间分布特征,寻找发病的可能暴露因素,探索可能的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视疫情强度可开展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如病例对照研究等,明确危险因素以便完善防控措施。8.3.4采样及检测:采样种类及采集方法如下,所采标本均要填写附表3。分离菌株半固体保存,填写附表11送省疾控传防所作鉴定和药敏等工作。8.3.4.1腹泻病例的呕吐物、大便和/或肛拭子:用棉拭子多点蘸取排出的水样便、脓血、黏液,无菌操作,放人试管内,室温送实验室检测。或者,用棉拭子或采便管蘸湿后(棉拭子贴管壁挤出多余的液体),由肛门插入直肠内约3-5cm(幼儿约2-3cm)采取。采集的标本无菌放入试管内,室温送实验室检测。8.3.4.2带菌情况:采集饮食从业者、密切接触者和病人愈后的大便和/或肛拭子进行细菌培养,查找带菌者,追溯传染来源和波及范围。密切接触者应在服用抗菌素前采便。方法如前述。8.3.4.3外环境:根据流行病学线索,采集被排泄物污染地、污水、可疑的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明确污染范围、追溯传染来源。(1)被排泄物污染地:将棉拭子先在采样液中蘸湿,然后,用棉拭子涂裹污染地表面,采集的标本无菌放入试管内,室温送实验室检测。(2)污水/水体:用500ml灭菌空盐水瓶,于选定的污水处/水体采集适量污水(水体水为450ml),避免阳光暴晒,尽快送实验室,加入增菌培养基摇匀置培养箱培养。(3)可疑食品:无菌取适量可疑食品放入装有碱性蛋白胨水的试管内,室温送实验室检测。9控制措施9.1组织管理9.1.1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根据菌痢疫情情况,卫生部门建议当地政府成立菌痢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及财政、交通、卫生、检疫、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组织与领导辖区菌痢现场调查、疫情控制、医疗救治等工作;负责提出划定控制区域封锁的依据和报告,提交政府决策;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协调部门关系,保证高效、有序地进行现场调查、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护等工作;及时向当地政府、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有关信息,与省政府有关部门交流信息;协同省政府其他部门做好菌痢防治的其他相关工作。必要时可设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9.1.2应急处置工作组(队)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针对菌痢的应急处置工作组(队),人员由流行病学、临床救护、卫生监督、实验室检测、消杀灭、后勤保障等方面人员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可分为现场调查分队、检验检测分队、医疗救护分队、后勤保障分队等。落实现场调查及采样、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护等工作。9.2划定疫点、疫区: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菌痢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宣布疫区范围;经省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菌痢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区、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省政府报国务院决定。9.3应急监测:疫情期间,加强疫区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工作,建立疫情日报和零报告制,逢泻必检,每日报告疫情进展情况(包括新增病例数、病例救治情况、密切接触者管理情况等)。若疫情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及工地等,加强晨检及缺课/勤等工作。9.4传染源管理9.4.1严格隔离治疗传染源,包括病人和带菌者,专人进行随访(填写附表4)。重症病人就地及时治疗,避免发生死亡。9.4.2密切接触者的留验:除预防性服药和验便外,开展健康情况观察(填写附表5)。9.5切断传播途径9.5.1随时消杀:用漂白粉上清液对病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消毒以及粪便等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要对病人呕吐物、大小便等排泄物进行消毒,加强医院污水消毒处理,避免污染环境。若必要时,可开展灭蝇工作。消杀方法参考附件2,消杀后填写附表7。9.5.2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疫情暴发期间确保饮水安全,有专人负责对水源的消毒,卫生部门要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填写附表6)。卫生监督部门对可能或明确引进菌痢暴发的食物立即封存和销毁,严格执行饮食人员的准入制度,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禁止大型聚餐活动。9.5.3紧急措施:视疫情可报请上级政府决定是否采取紧急措施(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菌痢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9.5.4终末消毒:所有病例痊愈后,应对治疗地点、活动场所及厕所等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处理(填写附表7)。9.6保护易感人群9.6.1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填写附表9),教育群众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品、饭前便后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消除恐慌情绪。9.6.2易感者预防服药:对密切接触者和明确有共同暴露来源的人群,由有资质的临床医生指导使用氟哌酸进行3天的预防性服药(填写附表10)。10调查报告:疫情发生后,要按菌痢疫情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过程,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做好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1
本文标题:贵州省菌痢疫情现场处置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6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