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美丽乡村的若干思考 天大朱阳教授课件
对“美丽乡村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朱阳2016年01月问题的提出我们需要怎样的美丽乡村规划?1、有关政策回顾2、我国的相关实践3、他山之石(日本、韩国)4、总结,我们需要怎样的美丽乡村规划2014年9月在央视播出。剧中,马向阳出任重点扶贫村庄——大槐树村的“第一书记”,带领农村由贫穷走向小康,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但交通不便,贫穷,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的“993861”村经过磨合,首先干的工作就是修路、装路灯,然后是大力抓环境卫生发展生产——(1)招商引资;(2)创建煎饼公司;(3)建蔬菜大棚;发展生产——(1)发展乡村旅游;(2)鼓励村民进行特色农产品展卖;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归创业,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一、现状:993861村,贫穷、落后。二、主要措施:1、环境治理修路(只拆了属于村集体的小卖部,拆了少量的院墙)、环境卫生。2、发展产业招商引资(失败了)、成立煎饼公司、发展蔬菜大棚、发展乡村旅游。3、传承地域文化(对磨盘的利用、保护大树、老房子、齐长城)4、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归、创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小卖部、浴室和电脑房、图书室、农家接待)——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老弱病残)——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归、创业,实现共同富裕总结: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通过环境、设施、产业(最重要)、文化等手段,实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对《马向阳下乡记》的总结建设历程:1、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浙江省安吉县内农村改造后风貌问题的提出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国家政策)4、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32000-2015)国家标准发布,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的发布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成为全国首个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问题的提出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这一重要理念应该成为乡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原则。在实际推进农村规划工作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多按照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科学集合农民意愿、转变错误的规划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提出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5、2013年成立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问题的提出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问题的提出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具体实践)愿景一:环境改造结合当地的山形地貌、民俗风情、气候特点等因素,对希望小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帮助农民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新生活。愿景二:产业帮扶通过产业帮扶,积极引导和培养当地农民的市场意识,大力扶持富有地方特色的种养业,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模式向可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方向转变。愿景三:组织重塑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小镇的各项行政及公共事务,塑造出一种新型的农村组织管理架构。西柏坡希望小镇农产品进驻华润万家超市西柏坡希望小镇居民积极入合作社问题的提出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石家庄藁城区耿村——利用“耿村故事”文化牌,打造特色乡村耿村自古以来,处于山西阳泉到山东德州的交通要道上。这里的集市繁华,形成了一个商品和民间文学的聚散地,积淀成一个民俗文化的大矿。利用“耿村故事”这张文化牌,将其融入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工作中。帮助耿村建设民俗文化特色乡村,将村镇建设成为集观光采摘、民俗旅游、故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将光电技术运用到“耿村故事”文化墙中仿古石墙,将磨盘、花窗等传统元素融入到墙体内耿村故事文化长廊问题的提出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具体实践)1979年,平松守彦在日本大分县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在人多地少、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使每个村庄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大分经济的发展。20多年后,“一村一品”运动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很多国家得到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背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故致力于重建城市,把主要的资本集中在东京、大阪等大都市上,因而导致巨大的城乡差距。农村因为青壮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农村就业人口中老年人和妇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村面临瓦解的危机。为了防止农村人口外流,平松守彦提出了“磁场理论”:把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而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也就是造村运动的开端,于是开展“一村一品”运动。问题的提出三:他山之石(日本的一村一品)1、开发以山体为特色的农特产品,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大分县地处日本九州岛东部,全县地形复杂,其中林地占全县面积70%,除了几处盆地外,几乎没有大的平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大分县具有种类繁多但产量不大的农特产品,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因此,“一村一品”的基本目标就是开发、振兴农特产品。2、以1.5次产业为重点,对农副山品略作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所谓1.5次产业,是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略作加工,通过这个生产活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地方产业振兴的重点在1.5次产业。问题的提出三:他山之石(日本的一村一品)3、开发农产品市场,促进产品的生产流通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农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领域,从农协中央会到基层农协,都制定农村事业发展计划,针对农业经营中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指导农民实施。4、以培养人才为动力,开设各类免费补习班,定期派大学生、家庭妇女去国外访问考察,开阔视野。5、创设合理的融资制度,提供农业低息贷款,促进农民多种形式就业、创业。问题的提出三:他山之石(日本的一村一品)三岛町距离东京约5个小时的车程,这个小村落在1970—1980年代开始推动故乡运动、健康营造运动、有机农业运动、地区自傲运动、生活工艺运动等五个小区运动。1981年,三岛町发布《三岛町振兴计划》,提倡“生活工艺运动”,即由町民自己构想,自己描绘“明日的三岛町”。他们宣扬物品的创造并非为了赚取金钱,而是传承与创造文化的行为。所以他们积极地学习三岛町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1986年建设完成了三岛町生活工艺馆,作为生活工艺传承与推广的基地,老人们也在工艺制作与创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勇气。问题的提出三:他山之石(日本的五个小区运动)韩国新农村运动——新村运动韩国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该运动的主体为当地居民,政府起指导作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又筛选出1.6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概括起来为三大内容:改善居住环境、扩大农民收入、树立农村的新风尚。问题的提出三:他山之石(韩国的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特征,就是始终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脱贫致富为内在动力,农民亲身实践、政府扶持。其特征不是政府部门在办公室内预先策划和设计好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学者、公务员通过亲身实践逐渐总结出来的。问题的提出三:他山之石(韩国的新村运动)五个阶段,分段实施: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分类指导根据村庄的基础条件,把全国农村村庄分为基础村庄、自助村庄、自立村庄、自营村庄、福利村庄五类。基础村庄的工作重点为改善生活环境,政府在进村道路建设、屋顶改造、河流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支援。……福利村庄为新农村运动的最终目标,这些村庄已经完成了开发项目的90%,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非农产业部门,村落基金占村落总收入的3%。问题的提出三:他山之石(韩国的新村运动)五种模式,分类发展:韩国政府又把全国的农村划分为山村、中间山村、平原村庄、渔村以及城市近郊村庄,并选择不同的工作重点。山村的工作重点是营造经济林和用材林,发展草地和草场,大力栽培药材,大力发展高寒地蔬菜业。中间山村的发展方向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专业化农业,工作重点是发展工厂化的畜牧业(韩牛、猪等),栽培烟叶、辣椒、草药等经济作物,营造薪炭林。平原村庄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农业机械化,工作重点为平整土地,建立农机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渔村的发展方向为渔业设施现代化,工作重点为大力发展浅海养殖业,改善和完善渔船、捕捞用具等各种设施,大力建设防潮堤和渔业码头。近郊村庄的发展方向为近郊农业,工作重点又大力发展集约化的园艺业和果树和蔬菜业,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问题的提出三:他山之石(韩国的新村运动)问题的提出三:1920—1930年代的乡村建设实践“乡村建设运动”是1920—1930年代的部分有识之士为“救济农村”,先后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东邹平、河北定县、江苏无锡、昆山四地,尤以1931—1937年间梁漱溟主持的邹平实验最具影响力。他们从现实关怀出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体现着传统与现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官方与民间相为交融的社会运动。1、开化民智:在农村着力建设各种组织,如乡学、村学和乡村自卫组织等;2、抓生产、促民生:成立棉花运销、机织、林业、蚕业合作社等,并成立了农村金融流通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邹平卫生院等。虽然这些实验都因为无法解决土地分配和农民负担过重等根本性问题,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止,但他们的探索实践却为后人进行乡村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1、乡村建设要不要规划?2、谁是乡村规划的主体?3、乡村要什么样的规划?4、乡村规划要规划什么?无论我国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还是日本、韩国的实践,基本上都是异曲同工,都强调以人为核心,因地制宜,以产业为动力,涵盖了改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传承文化、发展产业四个方面,分阶段逐步实施。总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丽乡村规划1、乡村建设要不要规划?2015年11月26日,针对我国乡村规划缺失导致农村建设无序发展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改革创新,大幅提高乡村规划的易编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乡村规划基本覆盖,结束农村无规划、乱建设局面。赵晖并透露,目前住建部正在就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的覆盖率和实用性、加强乡村规划管理等进行总体部署。一、乡村建设要不要规划(住建部提出乡村规划全覆盖)无序的乡村建设一、乡村建设要不要规划(住建部提出乡村规划全覆盖)北大知名教授:反对住建部全覆盖乡村规划。过去三十多年的城市建设,在政府政绩主导下,城市文化基因难觅,许多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造就了千城一面,故乡变他乡的悲剧,他担心美丽乡村重蹈城市的覆辙。其他人士:担心全面覆盖乡村规划,在某种程度上会以行政手段,侵犯宅基地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农民的集体利益受到侵害,一旦标准化规划乡村,撤村并镇、消灭古村、千村一面就会恶果连连。因此,乡村规划全覆盖的思想是否可行,对于热爱传统村落、向往田园风光、守护传统文化的人士来讲仍充满疑问和担忧。(在学术界有反对的声音)一、乡村建设要不要规划(有反对的声音)一、乡村建设要不要进行规划专家学者们的担心,实质上是对规划编制、规划操作层面的担心1、对部分省市的“迁村并点”深恶痛绝,对农民前景担忧;2、对规划编制单位的担心(编制单位各有侧重点;已经习惯了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和技术路线);3、对规划管理部门的担心(政府过于强势,一刀切,政绩工程);4、对商人逐利思想的担心(景区建设,如郭家沟、古北水镇);一、乡村建设要不要进行规划(有反对的声音)“中国古代村庄不是
本文标题:美丽乡村的若干思考 天大朱阳教授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3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