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主要是:•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普遍召开地方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开始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使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长期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200多万土匪,仅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就被次第肃清。•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人民政权拥有了相当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开展了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收回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兵营,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一切外国军队被迫撤走;收回了海关治权,中国人民重新掌握了国门的钥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政府在美国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美国侵略军被打回三八线附近。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胜利,有力地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由于这个胜利而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单项选择题•2011.10.1953年9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场战争的胜利:•A.结束了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历史•B.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C.奠定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D.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党和政府教育广大干部和党员必须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接管城市的考验和生活环境变化的考验。•1950年和1951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等教育。•1951年底到1952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与“三反”斗争相配合,又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运动。•预测题:(多)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的工作是:•A.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B.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C.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D.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以上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2018.29.(多)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文国家的封锁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情和援助•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D.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新中国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民在土改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冷却,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概括提岀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原则和方针是:•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2011.29(多)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合作化道路,成功地实现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历史经验主要有•A国家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C在土地改革后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D采取从互助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渐过渡形式•3.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人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民族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朋友,在团结他们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地改造他们。•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毛泽东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资本主义企业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深入到了生产领域。•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月,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开始时,主要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1955年,北京、上海、天津的一些行业先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这就叫定股定息。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这些企业基本上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除资本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在有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此建立。这成为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本文标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2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