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书法简介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面目多端,难以尽举。依时序,分作八段: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一)商和西周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的笔划以直为主、笔划两端尖细中部略粗;章法安排纵有列、横无行;结构也以纵向取势为主。使得甲骨文形式虽然略显单调,但意趣仍然极为动人——古朴简捷、锐利坚峭、挺拔峻健。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金文在殷商晚期已成熟,如《宰甫鼎》、《司母戊方鼎》。西周晚期的《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二)、商和西周金文《毛公鼎》共有32行497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字数最多的青铜器。其铭文笔划匀实劲健,结体疏密有度,美观大方,既体现出凝重的气质,又有着气韵的流通,构成它端庄遒劲的风采,在金文中堪称佳品。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其字犹存大篆典型,但笔划趋于均匀,体势趋于方整,已有小篆风度。由唐至今,每视为国宝,咏赞极多。师法者或强调其大篆气息,求其高古,或取小篆之意参之,得其匀稳端重,左右逢源皆得如意。三、秦国《石鼓文》二开创先河的秦汉书法1、秦小篆《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峄山刻石临习要点是:运笔要控制好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墨中含水要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以能“见筋”为妙。下笔的力度要均匀,提按变化不可太大,线条工整,穿插匀称。结构方中带长,讲究对称,端庄大方。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字帖介绍:《峄山碑》、吴让之篆书、邓石如篆书(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小篆的弧笔笔法书写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二)搭接笔的技法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吴让之篆书邓石如篆书2汉隶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衡方碑》、《石门颂》、《西狭颂》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礼器碑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精典之作。乙瑛碑此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字体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曹全碑《礼器碑》的点画特点及其写法《礼器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凝整沉着,要求每一点画要做到笔笔送到底,强调运腕力写,这样,才能做到笔势开张,万毫齐力。1.平画如图“元”、“天”、“王”、“造”上部的两横画,均为平画。写平画时,落笔是藏锋逆入,然后把笔锋转向右行,笔心在笔画中行笔,收笔时提锋回收。2.竖画竖画写法与平画相同,只是方向由水平改为垂直。如图“中”、“陵”、“京”、“华”中的竖画,起笔藏锋逆入,落笔处不可有顿头,行笔中间笔势不可断,收笔时笔锋自然上提回收。注意要用竖锋行笔,犹如锥画沙,十分劲挺。3.折法折画的写法是先作平画,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再下按行笔。4.波画《礼器碑》中,字的波画用笔起落十分明显。如图中“二”、“百”、“乐”、“世”字。这些字中的波画,逆锋入笔,向左下方斜落,再提笔向右运行,即“逆入乎出”,过中段后,笔锋逐渐按下,到波尾处迅速向右上方提锋收笔,形成横波“蚕头燕尾”,笔势雄强而沉着。三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书法小楷钟繇《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灵飞经》文徵明《落花诗十首》赵孟頫《道德经》书法小楷工具:小狼毫笔、书法笔、墨、字帖(历代名帖)学习小楷的正确途径:临习古贴小楷字帖介绍: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赵孟頫《道德经》、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文徵明《离骚经》《赤壁赋》《落花诗册》等、董其昌、祝允明等的小楷。唐以后还有董其昌、祝允明等的小楷。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其中尤以北魏的书法水平为高,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美人董氏墓志铭》怎样写方笔魏碑写魏碑必须写方笔方笔险峻,以骨力胜,重气势,重茂密。康有为主张写《龙门二十品》要四指争力,万毫齐发,方能达到魄力雄强,点画峻厚。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说:作方笔书,须顿笔下按,使笔毫由聚而散,墨液亦随毫外拓,势如以刀削木,其迹自成棱角。写方笔魏碑除小楷或核桃大的字外,一般不要用过小的毛笔,长锋中楷或大楷较好用,书写前,要把毛笔全部泡开,站立书写,悬腕悬肘。四书学鼎盛的唐代唐代是中国书法史完备至极的时代,各种书体兼备。与唐诗一样,唐楷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这一时代的代表性书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在中国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唐楷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与元赵孟頫共称为楷四家《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颜体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颜真卿颜体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柳公权柳体赵体楷书的特点: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结构布白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赵孟頫三门记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跃,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柳字的刚劲遒美过于瘦硬骨节突出、剑拔弩张。从后世学书者的选择可以看出,对颜的尊崇远多于柳,且学柳成功的寥若晨星,师颜出类拔萃者不乏其人。柳字不容易写出来是不争的事实。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能不能跳过楷书直接练行书?练习楷书会对练习行书在结构、笔画上有帮助,但是并不是说练习行书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在之前我们如果经过一些哪怕是篆、隶线条的训练和一些结构的训练,能够保持线条的一些稳定性,能够对于大致汉字结构的认知有一些理解和体会,直接入手学行书是可以的。初学书法最好是以楷书入门,楷书在古时并不是单指我们现在认识的楷书,楷的意思就是规矩、法则,小篆、汉隶、正楷,都可以作为初学。但是不建议以行书、草书入门。学书法如只学行书、草书或是隶书,不学楷书行不行?回答是:完全可以,但是这里有个层次、标准的要求问题,许多人写字也是写了一辈子,但是就是达不到一个高层次,写到一定的程度便不再长进了,其原因是什么呢?往往就是楷书的基础薄弱所造成的,当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便没有了再行上进的“能量”。
本文标题:书法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7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