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计翔翔-国学智慧与人文修养
1————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计翔翔博士国学智慧与人文修养2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儒道禅,即“国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给我们(中国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做官。这种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就叫做中国传统文化。它与“西方文化”相对。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3个概念:你注重文化,文化就是传承;把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千秋万代传承下去3你注重传统,当然必须批判;(忠君)你注重中国,这肯定是个好东西。(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我们的事业)因此,文化有两个尺度①民族性(什么是中国人?如果只讲一个特点,那就是拥有中国文化的人);②时代性4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跟西方文化不一样(我们重视关系,强调伦理;西方人不讲关系,所以重合同)。现在,西方文明是强势文明,所以,被认为是主流文化。但是,中国人不仅要认识时代的主流文化,更不能忘了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20世纪的特殊性5现在,党中央非常重视传统文化。①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参观三孔。②“中国传统文化”改称为“中华传统文化”。③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强调“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弃)其糟粕。但实践中,往往只强调后者(弃其糟粕)。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更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国人看来,“中国”和“中华”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不过,“中国传统文化”显得传统一点。而“中华传统文化”显得更加大气一点。但是,对于东亚各国、东南亚各国,似乎“中华传统文化”更加体贴一点。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三大因素:汉字(不是“汉语”)儒学佛教7中华传统文化一个立足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两个主要导向:向上和向善。向上,是自身的努力。向善,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世报)儒家同样宣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多行不义必自毙(儒学)8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儒、佛、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内容:“三教”。什么是宗教?9宗教信仰:就是终极关怀关心死后的事10二、儒家学说儒家重视“人生”,不重视“死后”。“不知生焉知死”。“祭祖如祖在”。人人皆可以为圣贤。“学说”就是“主义”,就是“思想”,就是“理论”。“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治国方针。11孔子的学说,最重要的是“仁”和“礼”。为什么?儒家学说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处理关系,光“(仁)爱”是不够的,所以,要有约束,要守住底线,那就是“礼”。那就叫“克己复礼”。孔子说得一点也没错,只是我们硬给加上了政治的含义:“周礼”“奴隶主的礼”等等。程朱把礼上升到“理”的高度,所以,“克己”就是“灭人欲”,“复礼”就是“存天理”。12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知识)〔联系: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智慧)〕孔子具有社会管理的丰富经验和高度的智慧。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历史:孔子年轻时当过(好几个岗位的)小官。政治:孔子是从基层做起的。了解基层,了解国情。孔子是接地气的。13孔子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显著;历史:孔子当过市长。政治:孔子有全面主持工作的经历。这为孔子在政治上的提升创造了足够的空间。14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长兼检察院长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历史:孔子当上了大官。政治:孔子有中央工作的经历。结论:孔子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孔子有中央工作的经历;孔子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升上来的。15到了老年,孔子努力著述,为祖国灿烂的文明又涂上了绚丽的一笔。孔子不仅教导我们不断上进,而且自身给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16儒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儒家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以前的人写奏章,讲到儒家学说,要说成“尧、舜、汤、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孔子之道”。张之洞在《奏定学堂章程》中说:“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以前,简称“周公、孔子之道”。宋以后,简称“孔孟之道”。17三、佛教佛教强调信仰。信:①相信②坚信、深信、确信③虔信④迷信(决不怀疑)宗教必须“迷信”。因而叫“佛教”。18信佛的宗教叫“佛教”。“佛”是“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意谓“彻底的觉悟者”。所谓“觉”,包括自觉和觉他(使众生觉悟)。“佛陀”也音译成“浮屠”,所以,佛教也叫“浮屠教”。19•佛陀是谁?释迦牟尼。•所以,信仰释迦牟尼之教也称“释教”。•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也有“贤明者”、“圣人”之说。•因为他出生于释迦部落而有此称呼。•所以,佛教也称“释教”、“释门”、“释家”。和尚称“释子”,简称“释”。•佛祖•如来•佛教徒尊称他为“大雄”。•“大雄”是对佛的道德法力的称颂,意为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20慈悲21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当时凡反对婆罗门教的,均称“沙门”,有64沙门之多,所以佛教也叫“沙门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业报轮回”。因此,人生一切皆苦。佛教的另一基本教义是“四谛说”。苦谛集谛(尽谛)灭谛道谛22佛教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但是,它中国化了,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文绉绉的话,用草根的话来说,那就是佛教是印度的女儿,中国的媳妇。佛教的原始含意是崇拜佛陀(佛祖),中国人不太说“南无释迦牟尼”。中国化后,崇拜“阿弥陀佛”。23因为中国人不强调“轮回”“转世”,认为人死如太阳落山,所以,“上西天”。西天大家不愿意去,所以要做广告:极乐世界西方净土所以,信奉极乐世界的教主,就叫做净土宗:祈求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南无阿弥陀佛。24但是像阿弥陀佛那样:打坐:坐禅禅宗要参禅,讲觉悟,有“顿悟”和“渐悟”之说。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常常被叫做“佛学”。人能够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称为“觉悟”。彻底明了、究竟圆满觉悟的人就称为“佛”,明了而未能彻底的称为“菩萨”。中国佛教徒主张“禅净双修”。25中国化了以后,一定会表现出“中国特色”。中国人对宗教崇拜抱有实用主义的态度,有三句话求神拜佛无事不登三宝殿急来抱佛脚当然,如果求神拜佛有用,那么,“业报轮回”就不灵。所以“求佛不如求己”。26中国人什么都求,完全关心生前的事。病了求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27找对象、怀孩子要找观世音。28连考公务员都要拜卧佛寺29四、道教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道教从道家发展而来。道家:老庄之学老子声称“治大国若烹小鲜”,主张“无为而治”。。30道教:黄老之学道教的特点是即世而超越(马克斯·韦伯语)换言之,还是中国特色(关注生前:白日升仙/长生不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道,有各种。基本的:成仙之道、养生之道推而广之: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经商之道等。即便是喝茶,也有“茶道”。31五、借鉴国学提升人生修养佛教、道教本质上都是“出世”的,都以修身养性为主,因此,往往只管自己,而不管人家。佛教先有五戒、后有八戒。道教也有清规戒律。这些都是自律的,而不是管人的。而儒学是“人世”的。所以,强调“领导”(管理)的能力和艺术(技巧)。国学充满了政治智慧。儒家的要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要求承担“修身、养性、持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32⒈管理者明确定位国是治的(治国),家才是管的(管家),兵是带的(带兵。所以,跟我上,而不应该是给我上),财是理的(理财)。做领导,绝对不要“越位”。不要抢在中央前,也不要抢上级的风头。正确处理与正职的关系。要谦和、低调。不要张扬。33⒉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现代管理对管理者(领导)自身有很高要求。这一点在国学智慧中也有体现。《论语•颜渊》记载了季康子与孔子的对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就提出了为政必须以身作则的问题。343.要塑造自我形象。包括两个方面:加强内心修养和完善外在形象。加强内心修养国学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向上的心和向善的心:“自强不息”(儒学)和“慈悲为怀”(佛教)。35要做到“四非”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郑玄曰:“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也。”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王肃曰:“敬事此语必行之。”(《论语•颜渊第十二》)这里的“礼”可以理解做“本分”(道德舆论的要求,或者说,底线),非礼,就是超过“本分”。一句话,做事不要出格。36⒋国学智慧启迪我们,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述而》);“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公冶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宪问》)敏讷375.国学智慧启迪我们,管理要强调民本儒家强调德治。德治的前提,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从统治者(领导者)的角度说的。一切以“民”为重。孔子遇马房着火,问人不问马。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元璋恨得咬牙切齿。明朝把孟子从孔庙配享的位置拉下来(刘邦也恨儒生)。38早期儒家学说的形象是亲民的。孔子感慨“苛政猛于虎”。儒家学说的形象与张牙舞爪的“龙”(天子)的形象并不相同。39⒍国学智慧启迪我们,管理要善于营造祥和喜庆的气氛传统文化讲究喜庆祥和、红红火火。传统管理特别讲究营造祥和喜庆的氛围。祝贺语:吉祥如意。闹元宵,红红火火(大红喜事)。凡事取吉利。说吉利话,不说让人忌讳、不高兴的话。例如,不要对当官的人说“下台”之类的话。40⒎国学智慧启迪我们,凡事要讲中庸孔子讲“中庸之道”,强调“过犹不及”。他还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观思维一语出自胡伟希:“相对于西方哲学的‘二分法’思维,中国哲学可以概括为中观思维,其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左倾机会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右倾保守主义)当然,不能极端。“不骑马,不骑牛,骑个毛驴中间走”。41⒏国学智慧特别强调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社稷死生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当然,从儒家学说的角度看,作为“责任意识”的反例,还讲究“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过,说实在的,不在其位,想谋其政也谋不了。所以,以前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敷衍了事的表现,现在则认为是忠于职守的态度。42传统文化讲忧患意识。君子安而不忘危,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系辞下》)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荀子•不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少奇把它写进《论共产党员的修养》。43“忧”什么?以前常说: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具体而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换句话来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随时准备朝廷来“用”,出去当官和在家“待业”,目标是一致的,让一家一姓的朝廷长治久安。这与西方知识分子不一样。西方人认为
本文标题:计翔翔-国学智慧与人文修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9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