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009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
82010年第1期总第103期新闻大学JOURNALISMQUARTERLY2009年新闻界发生了几件大事:一是建国60年,学界和业界对60年的成就经验进行总结。二是人民日报的改版拉开了党报创新的序幕。三是传媒业的体制变革逐步深化,出版业全面转制给新闻行业带来不小的震动。四是媒介融合逐渐深入,“报纸消亡论”卷土重来,引起了对于报纸命运的思考。基于这些变化,研究者的视线也逐步转移到这些领域,本文在对2009年新闻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基础上,总结出本年度六大研究议题:一、共和国新闻60年;二、媒介融合探讨;三、网络舆论;四、传媒伦理;五、党报创新;六、新闻教育。并总结出本年度新闻学研究的特点:一、旧热点的延续。二、理论和事件互动。三、注重“以人为本”。四、反思性较强。一、共和国新闻60年本年度,恰逢建国60年,研究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对60年的新闻成就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集中在对新闻学、新闻事业、新闻实务三个方面的历史梳理、经验总结、发展变革探讨。有学者对60年的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进行历史梳理。学者郑保卫把建国以来新闻学研究分为六个阶段,并总结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一、蹒跚起步(1949-1956)。二、经历曲折(1957-1965)。三、遭受劫难(1966-1976)。四、拨乱反正(1976-1978)。五、改革创新(1978-1991)。六、繁荣发展(1992-2009)。[1]有学者对60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变革进行总结。学者黄瑚回顾了60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从传媒状况、新闻理念、新闻实务、经营管理等方面梳理了1949-1957、1957-1966、1966-2009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李良荣杨梅(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作者简介]李良荣(1946-),男,浙江镇海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杨梅,女,汉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摘要】本文通过对2009年新闻学文献的回顾,总结出本年度六大研究议题和四大研究特点。传媒生态环境的变化引发的传媒业的变革仍在进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变革当中的问题深入思考,继续推进这部未完成的历史。【关键词】共和国新闻60年;媒介融合;传媒伦理【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新闻理论·91976、1976-1992、1992至今五个阶段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2]李良荣教授对比了新中国前后30年新闻业的巨大差异,认为,“后30年中国新闻业发生意义深远、成果显著的巨大变化。前后30年中国新闻业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是从前30年的宣传本位转向后30年的新闻本位。正是这一带根本性的变化推动了其它一系列变化。”[3]童兵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我国传媒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是传媒业发展的两大基础性因素。这是中国传媒6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4]学者尹韵公总结了60年中国传媒事业的特色及启示:一、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二、一定要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大计置于头等价值依归。三、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5]除上述学者从宏观图景对60年描绘之外,学者还做了专题论述。童兵教授回顾了60年对新闻事业属性的认知,从“驯服工具”到“以人为本”,这一认知历程,反映了四个方面的进步::对人的尊重和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视,对科学的尊重和对新闻传播规律的重视,对人权的尊重和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自觉的回归,经济振兴和经济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推动。[6]学者陈力丹论述了60年传媒性质的变化,认为传媒经历了从阶级斗争的工具—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文化产业这样的性质变化,而这样的变化随之带来了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7]李东东回顾了60年中国报业的成长过程,他把报业发展分为五个时期,从报业经营运作角度探讨了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一、拔旗易帜的新中国报业(1949-1956)。二、经历曲折的新中国报业(1957-1978)。三、迎来春天的新中国报业(1979-1994)。四、走入市场的新中国报业(1995-2003)。五、深化改革的新中国报业(2003-2009)。[8]张骏德总结了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基本成就与改革经验:1.摒弃“广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广播是无产阶级全面专政工具”的错误说法,把广播定位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2.摒弃“假、大、空”的恶劣文风,提倡广播新闻“真、短、新、快”。3.确认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是选择新闻报道的两大主要标准,形成了按新闻规律报道的共识。4.广播不仅要从事宣传、提供娱乐,还必须提供信息、介绍知识。5.人民广播事业既要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又要突出听众的地位,真正把为听众服务作为办好广播的出发点和归宿。6.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各省市广播电台,都将新闻节目作为广播节目的主体与主角,在新闻改革中重点抓好新闻栏目的改版与创优创新,不仅扩大信息量,而且增强时效性,使新闻报道权威可靠、报道迅速、节奏明快,又锐意创新,追求信息密集、视野广阔、深度开拓。7.采用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8.广播既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又是信息产业。[9]有学者梳理了新闻实务的演进路线。学者陈力丹认为中国传媒新闻报道方式最近60年的变化,基本围绕着调适报道中“事实”与“意义”展开。他总结了60年报道方式的变化和特点:事实选择回归新闻价值标淮;新闻报道的道德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报道结构呈现职业化。[10]陈力丹还探讨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典型报道的演变:起点—合理想象—为思想解放开路—“高大全”的蜕变—弘扬道德—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11]他还梳理了新中国60年来新闻文风的演变:1949~1956年,建国初期新闻文风的“政治化”;1957~1977年,“左”倾错误时期新闻文风的不断恶化;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进程中新闻文风的“专业化”变革;认为新闻文风的变化与整个国家和社会、与新闻传播业的结构和形态的变迁息息相关的。[12]二、媒介融合“报纸消亡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命运的思考。研究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普遍认为媒介融合是报纸的必然出路。媒介融合的路径是研究重点,学者们借鉴国外经验,从技术融合、理念、实务、经营、规制等角度提出了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媒介融合的思考,规制融合成为研究的新动向。101、媒介融合意义探析有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的目的进行探讨。陈国权对一些被普遍认同的媒介融合战略价值的重新探讨与辨析。认为媒介融合的目的当然不是指某个报业集团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介类型,而是不同媒介类型间的嫁接、转化、融合,形成各媒介形态的核心价值,占有产业价值链的关键一环。[13]杨海军认为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媒介融合的提出标志着传媒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促使传媒业的内涵与外延重新界定,另一方面也再一次提升了传媒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14]有研究者分析媒介融合的利与弊。金永成认为。媒介融合增加了媒介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回报。首先,媒介融合可以使得各种媒体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第二,由于人们对新闻真实性、权威性的要求,使网民更信任传统媒体所创办的网站;第三,媒介融合可以分散风险;最后,媒介融合节约了交易费用。[15]陈国权论述了现阶段媒介融合易产生的负效应:媒介融合易导致内容同质化、对竞争力的消解、可能产生磨合风险、无法适用所有报道形式。[16]孙海论述了融合媒介的利与弊。认为融合媒介具有以下优势: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全方位展示客观世界;政府、媒介、民众的即时互动功能;便携功能。但也具有弊端:(一)跨媒介集团造成媒介文化日益中心化和其他文化日益边缘化。(二)融合媒介的构成形态导致媒介拟态环境的无限扩大。(三)人对媒介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导致“媒介人”的产生。[17]2、媒介融合的关键问题蔡雯论述了资源整合是媒介融合进程中的一道难题。资源整合过程中面临很多难题,一是内容同质化问题。二是资源整合过程中媒介之间的体制不相融、文化不相融、人员不适应等问题,甚至还会因为现有媒介规制的原因,遇到来自上层管理机构的阻力,使媒介的资源整合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18]学者彭兰认为,媒介融合时代有四个关键变革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个体变革,在集体竞技中确定个人角色;体制变革,在新共同体中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产品变革,在集中化市场中推进个性化满足;媒体角色变革,在新产业链条上谋求新定位。[19]学者朱春阳认为,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殊的传播格局,对媒介融合规制研究的中国面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政策规制作为核心议题,其价值取向与目标应该体现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要求。[20]肖赞军认为在媒介融合进程中,传统传媒的纵向分业规制遭遇根本性挑战:首先,媒介融合强化了传媒市场竞争,传统传媒规制的市场基础正在消失。第二,为了在传媒市场保持多种“声音”,促使观点和意见多样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国均在一定程度上严禁交叉进入。第三,传统传媒的所有权法则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第四,在融合后的传媒产业实施传统规制,将导致规制重叠与规制真空。并描述了世界一些国家的规制模式,以此为参考,对我国传媒规制有一些建议:第一,内容与传输分离规制;第二,坚持技术中立与业务中立原则;第三,组建融合性的规制机构;第四,放松资本准入。[21]刘滢分析了媒介融合面临的两大大问题:体制障碍、渠道强势。[22]3、媒介融合的实现路径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演进路径:从阶段上看,媒介融合应该最先表现在传播渠道的融合上,而后是传播内容与媒介功能的融合,之后再是媒介组织机构的融合,且媒介机构的融合又会促使媒介内容、渠道、手段、功能、形态等方面的进一步融合,媒介融合正是这样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23]学者蔡雯认为中国的媒介融合经历了由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在融合的媒体中,新闻传播的变革集中体现在“融合新闻”,融合新闻发生在新闻编辑部中,我国新闻媒体11在从互动到融合的进程中,也对编辑部机制进行了各种改革。[24]左曙光对媒介融合时代媒体运营策略思考:1.产业链上各司其职。2.价值链上寻找突破点。3.分众与聚众——市场的再思考。[25]李红祥借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我国媒介融合下的传媒管理创新建议:1、建立跨媒介集团的协同治理结构。2、建立统一的三大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3、采用扁平管理。4、实行跨媒介的新闻生产。[26]4、媒介融合的形态吴晓珍从技术、制度、产业、产品四个创新角度对媒介融合进行分析。一、媒介融合肇始于技术创新,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二、媒介融合诉诸于制度创新,在我国则表现为文化体制改革。三、媒介融合深化于产业创新,四、媒介融合表现为产品创新。[27]辜晓进解读了“媒介融合”,认为应从多媒体、资源共享、组织整合三个角度理解媒介融合。[28]5、传统媒体应对策略有研究者提出报纸媒体的应对策略。石磊认为媒介融合可以充分发挥报业和新媒体的优势。在媒介融合时代,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报业就要大力实施数字报业战略。数字报业的实现途径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以及伴随其中的体制机制变革和经营拓展。[29]有研究者论述了四大主流媒体的应对。梁智勇以CCTV、SMG、凤凰卫视与新华社为例,“从产业链分析角度入手,解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四大主流传媒机构的新媒体战略:(一)通过战略结盟,整合内容、技术、渠道和终端资源,突破“内容为王”理念的“路径依赖”,避免沦为纯粹内容供应商的风险。(二)引进外部资本,依靠资本化、市场化、公司化的手段整合产业链。(三)品牌化主导,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创造多方共赢的市场新格局。”[30]广播媒体的应对。毛永晖探讨了媒介融合趋势下广播的战略转型:1.发挥广播在舆论引领中的独特功能;2.推进类型化广播向深层发展;3.实施广播整体产业化发展新战略。[31]有研究者论述了媒介融合中的业务转型。蔡雯总结了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在内容层面与管理层面上的突破与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与传播渠道的汇流
本文标题:2009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0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