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6-新药的类别与命名
新药的类别与命名辽宁大学药学院陈立江一、注册新药的分类•若以申报角度分类则分为申请临床和申请生产两大阶段:前者为IND,后者即完成临床阶段后为“注册新药”(NewDrugApplication,NDA)。•按国家药物管理局最新颁布的《药物注册管理办法》(2002年12月1日执行),分别对西药、中药和生物制品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将西药分为6类、中药分为11类、生物制品分为15类。1.西药•①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物质中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分药物制备为较少组分的药物;新的复方制剂。•②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③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复方制剂:改变给药途径并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制剂。•④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⑤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⑥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2.中药•①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②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的药用物质制成的制剂。•③中药材的代用品。•④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制成的制剂。•⑤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⑥末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⑦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制成的注射剂。•⑧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给药途径的制剂。•⑨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剂型的制剂。•⑩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工艺的制剂。•⑾已有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和天然药物制剂。3.生物制品药物•①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②单克隆抗体。•③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④变态反应原制品。•⑤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分制品。•⑥由已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组成新的复方制品。•⑦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⑧含未经批准菌种制备的微生态制品。•⑨与已上市销售制品结构不完全相同且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制品(包括氨基酸位点突变、缺失,因表达系统不同而产生、消除或者改变翻译后修饰,对产物进行化学修饰等)。•⑩与已上市销售制品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品(例如采用不同表达体系、宿主细胞等)。•⑾首次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制品(例如以重组技术替代合成技术、生物组织提取或者发酵技术等)。•⑿国内外尚未上市销售的由非注射途径改为注射途径给药,或者由局部用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品。•⒀改变已上市销售制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⒁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不包括上述⑿项)。•⒂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生物制品。二、药物的命名•一般药品上市之后就有一个名称,即所谓的商标名(TradeName)来识别,商标名是受保护的,同一种药物活性成分,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也可能有不同的商标名。•针对这种情况,使用不受任何限制的非专有名(NonproprietaryName)又称非专利名或通用名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名称是由国家或者国际命名委员会来统一命名的。商标名和非专利名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商标名是为了识别药物产品本身而制定的;非专利名是为了辨别药物括性成分而制定的,同时,非专利名的制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名称本身能体现药物活性成分的药理学特征,容易被医学或者药学专业人员所理解。•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和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IUB)等国际机构提出了系统化学命名法,对于确定化学物质具有独特的优点,但命名繁琐,难以记忆,且对化学物质的药理性质没有任何提示,因此就提出了国际非专有名(InternationalNonproprietaryName,INN),1950年WHO提出了国际命名方案。•在新化合物的开发阶段,即临床实验阶段就要向WHO提出INN申请,一个产品向政府部门申请注册,就必须有它的INN,因此命名过程是药物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显示与具有相似药理作用的其他物质的关系,创立了共同词干,如钙通道阻断剂的共同词干是“-dipine”,如Nifedipine.Amlodipine等。三、新药的化合物类型•就近年来药物的研究状况来看.新药的化合物类型主要包括蛋白质和肽类、核苷类、脂类和多糖类等。1.多肽和蛋白质•在基因密码的翻译和识别上,蛋白质多肽链中每一个氨基酸都要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链密码来决定。因此,多肽链具有较高的信息储量,现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产生极其相似且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蛋白质的构象折叠速度为从几秒钟到几分钟的数量级,这些构象的变化与机体细胞见的信息传递、物质代谢、病理过程和药理机制都有着密切关系。•机体内许多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都是中、小分子肽类,它们具有特殊的空间构象,可与不同的靶器官或者相应的靶器官上的受体分子专一性的结合。其中已发现的并用于临床的多肽类及蛋白质类物质包括心钠素,血管紧张素、加压素、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及内皮素等。•结合已发现的内源性活性肽,研究其与受体作用的特殊构象,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模拟设计分子,合成其结构类似物或模拟物,目前该法已经成为寻找新药的重要途径之一。2.核苷类•核苷及其类似物将是21世纪引人注目的研究观点,特别是反义核苷类药物的设计前景诱人。•核苷的密码性很强,有利于选择性药物设计的参考,其理论基础是碱基互补原理。•为了达到选择性识别的目的,合成的反义序列至少要由12个核苷组成。根据核苷酸碱基配对原理,如果用寡核苷酸的碱基序列与决定表达基因或mRNA的碱基序列结合,则基因转录过程或mRNA翻译过程将被抑制,从而可以达到专一地控制某一基因的目的。•反义核酸是寻找低毒性。高选择性的抗肿瘤、抗病毒药物的理想途径。另外,干扰双股螺旋DNA的基因调控是核苷类药物的另一个目标。3.脂类•脂类主要包括二酰化甘油酯(DAG)、三磷酸肌醇(IP3)、脂质激素等。受体在细胞的外表面接受化学信号或来自机体循环的内源性物质如生物调节剂。•激素、神经递质等,在作为第一信使所键合的细胞膜表面通过第二信使cAMP导致细胞膜脂质双层液晶态的变化,在膜的内表面产生生物波,然后再细胞核内结束,从细胞表面到细胞核内的信号传递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脂质膜相结构。•脂质的功能在于它与细胞内受体结合,产生激素受体复合物,经结构改变进入细胞核,与核内DNA的特异部位结合,达到调整基因的激活或抑制、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作用。4.多糖类•与多肽、核苷等相比,糖类更加复杂,除了单糖的种类繁多以外,每个糖分子又有多个可以连接的功能基,相同或不同的单糖通过糖苷键形成直链或支链,因而生成多糖时的结构复杂程度远大于肽类和核苷:两个氨基酸连接,只生成一种二肽,二两个单糖相连接时可组成11个不同的二聚糖。然而,由于生命过程的有序性,虽然糖类的实际组合方式远超过核苷酸和多肽,但肯定少于理论值。•另外在多糖的合成过程中只需少量的酶,因此低聚糖是把大量信息编码在小结构单元内的最有效措施。与基因遗传密码类似,也可能存在多糖密码(糖码).即生物多糖可能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并相互识别。细胞表面的精分子参与细胞-细胞间的特异性识别,并且是细胞修复的特异性黏接剂。•在生物体内60%以上的天然蛋白被糖基化,这些糖蛋白通常位于细胞表面,在细胞通信、运输、识别和细胞相互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细胞的接触抑制和免疫识别过程都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和作用的多样性,如在细胞发育过程中,糖分子决定两个完全相反的基本细胞操作过程:平时保持自身免疫防御体系,具有抗细菌或病毒的作用;当细胞脱轨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细胞表面的糖分子就自动改变结构或组成而失去作用。
本文标题:6-新药的类别与命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2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