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十二五”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
1杭州市“十二五”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确保“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在全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根据《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委〔2010〕25号),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展望到2020年。一、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1.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以城带乡、以东带西”,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与城市、五县(市)与杭州市区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东快西慢、东强西弱”发展格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以改变。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杭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杭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杭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2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杭州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保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加快构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实现杭州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任务十分紧迫。2.现实基础。“十一五”以来,以“百团联百乡、千企结千村”、万名党员结对万名困难群众为载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不断完善;以建设设施农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现代农业物流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大规模实施村庄整治、完善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强化农业安全为载体的强农举措得到很好落实;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繁荣农村文体事业、提高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著增强;以建立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亮点的农民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物质性基础和制度性基础同步加强,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均衡,为杭州在高起点上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3.优势条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2010年,全3市生产总值达到5945.82亿元,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总收入1245.43亿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186元,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工业化提升的重要时期,城乡关系更加密切,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日益显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为推进城乡区域统筹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大都市的区域规划为先导。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架,为加速城乡融合规划了发展空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作出高起点推进城市化、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钱江新城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加速城乡融合奠定了基础。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这一新的市域城镇体系,确立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模式。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纽带。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改造,“东网加密”、“黄金水道”、“交通西进”、“乡村通达”等一系列城乡交通建设工程的实施,绕城高速和杭千、杭徽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市域1小时半交通圈、“县县通高速”的实现,不仅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而且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有强大的主城区带动为引擎。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批城区农村完成撤村建居、“城中村”得到有效改造,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建成使用,大批历史街区、商业街区、特色街区的相继开街,城市的行政办公、教育科研、文体卫生、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会议展览、旅游商贸、生活居住等服务4功能不断提升。覆盖县(市)的10座新城、100个城市综合体等大项目的全面启动与生态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强城带乡”提供了强大支撑。有稳健的推进措施为保障。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稳步推进各项配套措施,城乡一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固本强体作用,城乡融合之路渐趋平坦。二、总体要求4.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以城乡、区域以及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手段,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强城带乡、区域联动,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转型升级,特色发展,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设施共建,成果共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确保杭州继续在全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5.基本原则。——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发挥新型城市化的主导作用,提升市区、县城和中心镇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加快形成强工哺农、强城带乡、市县联动、城乡互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农村内部之间各方利益的互惠互利、共兴共赢。——创优创新,率先发展。着眼创优争先、创业创新,5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优化配置城乡要素资源,增强农村综合实力,确保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完善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镇和中心村、特色村市域空间体系和各类生产功能区布局,加快人口有序集中、产业有效集聚,做大做强城镇,做新做优农村,实现城乡区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科学配置。——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巩固发展传统产业,优先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强化杭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以提高人的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均衡发展,让全市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加农民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收入,提高农民的保护金水平。加快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等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村庄整治、住房改造和美丽乡村创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活低碳、发展持续的新型农村。——固本强基,保障发展。树立经营农村的理念,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6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激发农村发展活力。6.主要目标。今后五年我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镇合理布局、产业有序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面初步形成,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全市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所缩小。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2%。全市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具体目标是:——新型城乡体系初步建立。到2015年,城乡区域发展空间集约利用,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空间结构布局基本完成,并形成一批示范镇和示范村。——新型区域关系得到完善。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五县(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明显提高;城区与县(市)的差距有所缩小。——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区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平台和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不断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公共服务领先全省。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统筹的劳动7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均衡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更加便捷,村镇面貌大幅改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农村改革深度推进。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统筹的生产要素配置市场进一步健全,农村和五县(市)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有效保障。到2020年,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方式和经济社会地位等差别显著缩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镇化率80%左右。低收入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三、主要任务和举措(一)实施强城带乡区域统筹战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7.加快区县市协作。建立和完善八城区与五县市的“共赢共兴”机制,引导市区二三产业有选择性地优先向县(市)有序转移,支持市区企业到县(市)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8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县(市)基础设施,促进市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县(市)加快融入步伐,加快从“郊县”向“郊区”的转变,经济增速明显提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区乡镇(街道)与县(市)乡镇结对率90%以上,欠发达地区乡镇结对率实现全覆盖。结对区县每年互派各类挂职干部和技术骨干100名左右;各协作组每年安排协作资金5000万元以上、各类投资总额5亿元以上。8.开展新一轮“联乡结村”活动。继续实施对欠发达乡镇和村的结对帮扶活动,完善帮扶体系,突出帮扶重点,做到“帮扶方式不变,扶持力度不减,帮扶标准不降,联结内涵深化,帮扶成效倍增”,增强被帮扶乡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萧山、余杭“村企结对”实现全覆盖,富阳、临安、桐庐“村企结对”比例超过80%,建德、淳安有200家以上企业结对到村。9.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工程。坚持产业帮扶和救助式帮扶两手抓。实施分类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增加低收入农户产业收入。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万名党员结对帮扶万户城乡困难家庭”、“1+X”社会结对和“春风行动”向农村延伸等帮扶机制。实现农村低保户、困难户和低收入户结对帮扶全覆盖。落实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当地城镇低保的60%、以区(县、市)为单位,人均月补差额不低于低保标9准的50%;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90%以上。逐步提高低保救助标准,努力实现同县(市)区域同保障。加强县(市)“三级救助圈”建设,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落实面向农村困难家庭的各类优惠政策。低收入农户的保障性收入增加一倍以上,人均年收入增幅超过两位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10.推进下山移民集聚。科学规划,引导高山、深山及地质灾害地区农民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和整村搬迁。对集中安置的移民小区市财政给予每个30万元以上的补贴。继续实施对下山移民安置的直补政策,市级补助每人不低于2000元,其中淳安县不少于3000元。至2015年,全市新安置下山移民3万人,其中规划安置区、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率超过80%,实现“移得下、富得起、稳得住、建得好”的目标。11.深化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八个有”举措。健全对“新杭州人”的帮扶政策,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和城乡居民一体化保障。对在杭州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外来人员中的失业人员发放《新杭州人求职登记证》,探索给予与杭州户籍人员同等的就业创业待遇。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加大监察执法和社会监督力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落实促进农民工生产生活有收入、有房住、有教育、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10安全、有组织“八个有”的各项举措。(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12.加快农业载体创新,提升农业功能区建设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标准农田提升30万亩。巩固、保护和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5年新建粮食功能区50万亩,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62.5万亩。粮食播
本文标题:“十二五”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3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