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夏湾中学龙丽菊请同学们讲述调查活动中听到的趣事。以“走进家乡”为话题,说说你家乡在民风民俗方面上的特色。节日·泼水节泼水节,亦称宋干节,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泼水节节日·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为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习俗·对歌“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刘三姐习俗·成人礼“冠礼和笄(jī)礼”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成人礼习俗·民间婚俗斗门水上婚嫁。它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演变,斗门水上婚嫁形成了独特的富有水乡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尤其是水乡居民婚姻风俗特色,婚嫁礼仪独具特色。水乡人嫁娶礼仪颇为讲究;有互赠定情信物;新郎“望高堂”,拜席、拜钱盒和梳头;新娘出嫁“哭婚”,“上头”;水上“花船”迎亲;过门“拜祖”、敬“过堂茶”;夫妻“拜灶君”、“回门”等,部分礼仪延续至今。文化·文字东巴文,即纳西象形文字,纳西语称“司究鲁究”,直译为“木迹石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文化·建筑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特色,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据考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开平碉楼文化·舞蹈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圣鸟”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在傣族聚居的坝区,几乎月月有“摆”(节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赶摆”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舞声中呈现出丰收的喜庆气氛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文化·舞蹈珠海鹤舞扎根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源于宋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是珠海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表演时伴有打击乐,气氛欢快而热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鹤歌”、“鹤舞”都按照它原来的样子,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上海世博会期间,三灶鹤舞将演绎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嬉戏等过程,造型逼真,舞姿生动传神,值得一看。日前,三灶鹤舞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写作练笔: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放眼家乡的风土人情,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请以“我家乡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着重介绍家乡给你印象最深的节日或最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写作练笔:其他可选话题:①根据你的照片资料写解说词。②写一份乡土风情调查报告。③对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建议,整理成建议书。
本文标题: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9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