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
历史必修2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有着密切关系,把握这三个基本问题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学习建议】(1)掌握基础知识,并注意知识的分析比较联系归纳。(2)知识整合:①经济与政治、文化②中外经济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3)注意方法:①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②材料第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③哲学思辨方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生产中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决定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与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相比,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政治发展史经济成长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经济基本结构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希腊民主、罗马法、欧美代议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发展和新变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为本,手工业和商业(末)是农业社会的附属行业,是为农业服务的,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必然会对农业产生冲击,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前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商品与市场,商业的进步,调整、刺激、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目标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具体考点•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2、精耕细作的农业•3、土地制度的演变•4、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非课本知识点)•5、小农经济•6、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7、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五年考情(26考)2013安徽(12)选择2014海南(26)非选海南(1)2015广东(14)选择海南(8)江苏(4)江苏(1)天津(1)全国卷二(25)全国卷二(26)重庆(2)全国卷一(24)北京(41)非选四川(13)非选2014福建(13)选择2016海南(8)选择天津(2)江苏(3)重庆(3)全国卷一(25)广东(13)浙江(17)海南(4)2017北京(12)选择广东(38①)非选全国卷三(26)考试前瞻•从过去五年的考查中看,对农业的考查可谓全方位,涉及农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包括水利、政策等都有考查过。•展望新一年,此内容仍会有考查。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概念的清晰把握。重要历史概念•农业耕作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由于他们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阶段,小农经济几乎等同于自然经济。•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1)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组织方式的变化: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2)、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C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黍去皮后叫黄米,有粘性;稷就是粟,俗称谷子,脱壳以后叫小米,没有粘性。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28次和10次。据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A.黍和稷都属于古农作物系列B.《诗经》是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C.黍和稷都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实用性2、精耕细作的农业所谓精耕细作,是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具体而言,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表现在耕作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灌溉技术。可结合资料P74考法2基本史实梳理(自主完成)时期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农业灌溉春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汉代:耦犁汉代: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时期特征春秋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一些农田开始实行精耕细作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全面成熟继续发展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谚语“苏湖熟,天下足”)。《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1)精耕细作的发展历程一年多熟种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朝廷设置江淮转运使,负责粮食北运京畿。这一现象发生于A.战国B.秦代C.东晋D.唐代•“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BCD•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4.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1.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2.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3.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4.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6.唐朝,江南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7.五代十国:江南更大规模开发,南方逐渐超过北方;8.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并不断壮大、发展。结合资料P75:古代经济重心变化发展总趋势:南移•(2)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者、劳动对象四大要素。•②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包括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③影响农业发展的其它因素:社会政治环境、自然因素、统治者的政策和执政水平等。自耕农所有制地主所有制(主要)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战国)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商周)氏族集体所有制原始社会表现形式土地制度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屯田制均田制实质:土地国王所有生产力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3、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对接课本P16、资料P81、83)拓展:土地兼并•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2、危害:(1)国家税收减少;(2)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3)租佃关系产生与发展。•3、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为限制土地兼并,采取了各项的措施,最为重要的有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唐朝的均田制与明朝时期的丈量全国的土地,造鱼鳞图册•4、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千年田土八百翁”(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拓展内容)赋税制度影响西周贡赋制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东周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商鞅改革井田制瓦解,承认私田合法,封建土地私有确立,土地税的开端秦舍地而税人增加财政收入,但沉重赋税加剧灭亡北魏至隋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配合初唐租庸调制谷物-租,土特产-调,以绢布代役-庸中唐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改为按田亩和资产宋王安石变法募役法由政府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明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赋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收清康熙更名田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额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①人头税(丁税)②财产税(户税)③土地税(田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①税收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②征税标准(对象):人头税逐渐取消,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固定时间•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条件(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特点5、小农经济(重点)资料P74作用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①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地位: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⑤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1)生产力——铁器牛耕推广•(2)劳动者——拥有一定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3)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提高•(4)政策——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制约小农经济发展因素(不利条件)•(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十分薄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2)统治者腐朽的统治,沉重剥削。小农经济的四个弱点:(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便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破产: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资料P75考法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铁犁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经营方式: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所有制7、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政治:安定民生、巩固地主阶级统治。(2)、经济:推动封建经济
本文标题: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0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