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12.1自然环境概况12.1.1地理位置、区划和岸线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一、渤海渤海是中国内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它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二、黄海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在江苏北部入海时,携运大量泥沙而来,使水色呈黄褐色,从而得名。三、东海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故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四、南海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与亚热带,而以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海疆国界伸展最南之处。12.1.2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渤海深度最浅,小于30m的海域近7.2×l04km2,因而海底地势最为平坦,地形也较单调。若再细分,可分5部分:渤海海峡、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中央海盆。二、黄海海底地势比东海和南海平坦,但地貌形态却比渤海复杂。最突出的特征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三、东海东海兼有浅海和深海的特征而不同于渤海和黄梅,但仍以浅海特征比较显著。浅海特征中,尤以大陆架宽广最为突出。四、南海南海居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的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而东、西坡度陡。12.1.3径流特征流入中国近海各海区的径流量,彼此相差很悬殊。即使同一海区,在不同季节,差别也很大。12.1.4气候概况中国近海北起温带,中经副热带,南至热带,气候差异很显著。尤其温带海域,四季交替非常明显;即使副热带海域,也有相应的季节变化。一、渤海和黄海冬季,在大陆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活动影响下,渤、黄海区多偏北大风,平均风速为6—7m/s。南黄海海面开阔,平均风速增至8—9m/s。伴随强偏北大风,常有冷空气或寒潮南下,风力可达24.5m/s以上,在渤海及北黄海沿岸,气温可剧降10—15℃,间或降大雪,是冬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寒潮有时能引发风暴潮。春季开始季风交替,偏南风增多,至6—8月,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4—6m/s。但遇有出海气旋或台风北上时、风力也可增至10级24.5—28.4m/s以上,又常伴有暴雨,或者引发风暴潮,是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渤、黄海的大风带,位于辽东湾、渤海海峡至山东半岛成山角一带以及开阔海域的南黄海中部和南部。渤海中、西部的大风(阵风>8级)日数平均每年80天左右,渤海海峡达110天,黄海中、南部也可达110天左右。气温在1月份达最低,渤海平均为-4—O℃,黄海由北至南为-2—8℃,南北温差可达10℃。最高气温渤海出现于7月,平均为25℃,黄海出现于8月,为24—27℃。平均年降水量,渤海为500—600mm左右,北黄海为600—750mm左右,南黄海可接近1000mm。雨季在6—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一半,甚至多达70%。渤海和黄海还以多雾著称,渤海在4—7月,黄海在冬、春、夏子季,沿岸均多雾,尤以7月为最多。二、东海东海纵跨温带和副热带,冬季也受亚洲大陆高压影响,以偏北大风为主,平均风速可达9-10m/s。南部海区以东北风为主,特别是台湾海峡,风向较稳定,风速也较大。冬季寒潮南下之时,在冷锋过境之后,常出现6—8级偏北风,并伴有明显降温。冬春季形成于台湾以东、以北海面的温带气旋,对东海影响也很大,常突然出现偏北大风,对航行和捕捞作业造成危害。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常出现气旋跟台风。东海的大风带于浙江沿岸、舟山群岛以及台湾海峡。夏季全海区气温大致为26—29℃,南北差别不大,冬季则较大。东海的年降水量,东西两侧有明显的差别,东多西少,并随季节有明显变动。东海的雾期在春、夏两季,以4—5月最多。三、南海南海位于热带,又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每年9月前后,东北季风到达台湾海峡,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均由东北季风所控制。4月份于马六甲海峡开始出现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而7—8月为最盛期。南海的大部分海域,东北季风以11月份为最大,多为4—5级,有时也达6-7级,大风区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及南沙群岛以西海域。相对而言,西南季风风力一般较小,多在4级以下。然而在海南省西部沿岸莺歌海,全年中却以春风较大,4月份的月平均风速为5.5m/s;最小在12月,仅3.4m/s。年平均大风日数,南海比渤、黄、东海都少,越南近海50天,西沙群岛附近40天左右,南沙附近40天以下。唯粤东沿岸靠近台湾海峡的区域,大风口数较多些,有的可达100天。台风是南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每年乎均有10个左右的台风和强热带风暴活动于南海海域。南海海域气温终年很高,7月份高达28℃,即使在隆冬1月份,南海南部仍达26℃,北部通常不低于15℃。南海年降水量为1000—2000mm,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海区北部有干季和雨季之分。海区南部其实并无真正的“干季”,因为那里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均超过蒸发量。南沙群岛的年降水量可达2200mm,年降水日数多达170天。南海海雾较少,主要出现在北部湾和广东沿岸海域。12.2海洋水文状况12.2.1海面热平衡状况中国近海海面的热量收入的主要分量,是射达海面的太阳总辐射和海—气间感热的向下输送,但以前者为主,在渤海和北黄海,均占热收入的80%以上,在秋季几达100%。夏季在黑潮主干区,通过海—气感热交换形式向海洋传输热量,但充其量不过1%,而春、秋、冬三季,几乎全部来自太阳辐射。南海亦然,因为那里终年炎热,海气温差几乎为0。海洋失热的主要过程是蒸发耗热和海面有效回辐射。相比之下,蒸发耗热在秋、冬称为失热的主要途径,海面有效回辐射则为春、夏季的主要失热分量。就全年而言,中国近海海面热通量代数和为负值,这就意味着总效应是海洋失热。然而,中国近海各海区年平均海面水温并末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在于,海区三维全热量平衡中,还有重要的一个分量-热平流-在起作用,这就是强劲的黑潮暖流不断地向中国海实施平流热输送。每年黑潮输入东海的水量,约为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00倍,其流入和流出东海的水温差,冬季可达3-10℃,通过干流而输入东海的热量之大,显然不能低估。通过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输入南海的热量亦相当可观。正是这巨额的热平流,大体上抵销了海面的失热,才使得各海区年平均水温大体不变。12.2.2水温场、盐度场、密度场一、海表层水温分布南海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黄、东海高得多。当然,与南海南部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高,为31℃。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道过更高的水温。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出现小范围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到东海南部,则只有3个月。三、盐度分布渤海的盐度,在四个海区中最低,年平均仅30.0,海区东部至渤海海峡略高,平均可达31.0,而近岸区域则只有26.0上下。盐度分布的变化,与沿岸水系的消长关系密切。黄海表层盐度的分布,既与沿岸流系的盛衰有关,也受黄海暖流及其余脉的强弱进退所左右。东海表层盐度分布的明显特征是,西北部的低盐与东部至南部的高盐形成强烈对比,它们之间往往出现梯度相当大的盐度锋;至于锋区的位置和强度的大小,则取决于长江冲淡水的多寡以及黑潮高盐水的强弱。南海表层盐度的分布,近岸和外海的区域差异很明显。近岸海域大多受低盐沿岸水的影响,盐度较低,季节变化较大。外海深水区表层盐度的分布,则为季风环流所左右。盐度在铅直方向的分布,浅水海域和深海各有特点。浅水海域盐度的铅直向分布,类似于水温,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同性成层,夏季在上、下均匀层之间由跃层。深水海域盐度的铅直向分布,层次较多也较复杂。四、密度的分布由于受水温和盐度的综合作用,中国近海表层的密度,冬季明显大于夏季。冬季又以渤海中部、北黄海中部、南黄海东部至东海中、北部海域最高,密度超量可大于25.0。东海南部及南海北部因水温较高,密度超量降到24.0上下;南海中、南部水温更高,则进一步降到22.0左右。相对于各海区中部的高密水,沿岸水则密度较低。密度的铅直向分布,与海水层结是相应的,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五、水温和盐度随时间的变化渤海、黄海和东海的绝大部分部位于温带,四季交替明显,表层水温和盐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年周期为主。当然,在不同的湾区也各有差异,在其他层次,变化的情况则更复杂。中国近海表层盐度的年变化,区域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河口浅海型,外海型及混合型。第一种类型主要受河川径流影响控制,年较大;第二种类型主要受外海水控制,年较差小而盐度值较高;第三种既受到外海水的制约,又受到近岸水的干扰。表层水温日变化,从热量收入来看,应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在凌晨4-6时。云和风以及浅海区潮流的日变化,也常起重要的作用。表层盐度的日变化也比温度复杂。近岸因受潮汐影响,常有明显潮周期,即涨潮时增盐而落潮时降盐。12.2.3跃层、内波与细微结构中国近海各海区内,跃层的种类较多,既有温、盐、密度跃层,也有其它海洋环境参数的跃层。其中以温跃层最具代表性:既有季节性跃层,也有常年性跃层,且以季节性跃层最为引人注目。除南海中、南部海域外,浅海季节性跃层在各海区均较发达,尤其在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更为强盛。季节性跃层一年一度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无跃期、成长期、强盛期和消衰期。东海和南海深水海域的常年性跃层,深度较大,终年存在,虽然也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但不存在无跃期,而且,相时说来,四季的差别是较小的。一、渤海和黄海的温跃层都是季节性跃层,尤以温跃层为主。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渤海水温在铅直方向上几乎完全均一,称为无跃期。渤海无跃期最长,黄海次之。温跃层深度和厚度,各阶段内亦有不同。渤海和黄海的盐度跃层,一般是较弱的,仅在沿岸河口区较强,但深度和厚度都不大。二、东海和南海的温跃层不仅有季节性跃层而且有常年性跃层。除了季节性跃层之
本文标题: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5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