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2讲侵犯行为内容提要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2侵犯行为及其原因1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3简称侵犯,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社会评价和伤害意图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属于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第一节侵犯行为及其原因一、侵犯行为的概念1、侵犯与敌意侵犯是会带来直接伤害或可能导致伤害性后果的行动。敌意通常是一种态度状态,并不带来直接的可观察的伤害;2、侵犯的种类1、从侵犯方式来分:言语侵犯动作侵犯2、侵犯动机来分:⑴报复性侵犯:侵犯的目的在于造成对方身心上的痛苦或是伤害。⑵工具性侵犯:侵犯的目的是通过侵犯对方达到其它的目的。㈡侵犯的普遍性㈢侵犯的稳定性二、侵犯行为的理论两种解释路径:寻求侵犯的内在因素,即认为侵犯时由内部原因所引发的,个人是在本能力量的推动下或者由某种内在的生物机制所引发而做出侵犯行为,重点考察机体的内部(本能理论);寻找侵犯的外部因素,即认为个体在外部原因的推动下做出侵犯行为,注重探讨外部的环境如何影响人的侵犯行为(挫折—侵犯理论)。㈠侵犯的本能理论侵犯是一种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一种破坏性行为,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适应性行为。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洛伦茨:同系种内的侵犯是一种适应行为,对物种的延续非常重要。㈡侵犯的生物学理论⑴边缘系统:①海马在侵犯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②杏仁核与人类以及低等动物的侵犯行为相关联;⑵血液中的复合胺⑶睾丸激素㈢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及同事)挫折与侵犯的关系:侵犯只有一个原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侵犯)。替代性侵犯:遭受挫折的对象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够直接侵犯引发挫折感的对象,从而出现的侵犯对象的替代或侵犯类型的替代。①侵犯对象的替代②侵犯类型的替代理论的修正(伯克维茨):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了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①侵犯线索:经常伴随引发挫折的对象和侵犯行为出现的刺激物。他们推断,某些诸如刀枪之类的武器可能会死一种诱发侵犯的主要线索。②武器效应㈢挫折—侵犯理论㈣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⑴通过强化习得侵犯行为⑵通过观察习得侵犯行为第二节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A型人格(测验)敌意归因偏差性别差异:大量事实证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A、B型人格测验说明:本测试共25个题目,请对每一个题目做出判断。如果该项题目反应的内容符合你的情况,请回答“是”,否则回答“否”。1.你说话时会刻意加重关键字的语气吗?2.你吃饭和走路时都很急促吗?3.你认为孩子自幼就该养成与人竞争的习惯吗?4.当别人慢条斯理做事时你会感到不耐烦吗?5.当别人向你解说事情时你会催他赶快说完吗?6.在路上挤车或餐馆排队时你会被激怒吗?7.聆听别人谈话时你会一直想你自己的问题吗?8.你会一边吃饭一边写笔记或一边开车一边刮胡子吗?9.你会在休假之前赶完预定的一切工作吗?10.与别人闲谈时你总是提到自己关心的事吗?11.让你停下工作休息一会儿时你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吗?12.你是否觉得全心投入工作而无暇欣赏周围的美景?13.你是否觉得宁可务实而不愿从事创新或改革的事?14.你是否尝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事?15.与别人有约时你是否绝对守时?16.表达意见时你是否握紧拳头以加强语气?17.你是否有信心再提升你的工作绩效?18.你是否觉得有些事等着你立刻去完成?19.你是否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效率一直不满意?A、B型人格测验A、B型人格测验20.你是否觉得与人竞争时非赢不可?21.你是否经常打断别人的话?22.看见别人迟到时你是否会生气?23.用餐时你是否一吃完就立刻离席?24.你是否经常有匆匆忙忙的感觉?25.你是否对自己近来的表现不满意?记分说明:如果你有一半以上的题目回答“是”,那么你就有A型倾向了,题目越多,倾向越明显。反之则是B型倾向。A、B型人格测验(解析)A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格急躁,没有耐心;争强好胜,求胜心切,追求成就,有很强的事业心;动作敏捷;时间观念强;情绪容易波动;对人有戒心;缺少运动。B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情随和,不喜欢与人争斗;生活方式悠闲自在,不争名利,对成败得失看得较淡,不太在意成就的大小,对工作生活较容易满足;工作生活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时间观念不是特别强。心理学家大量研究证明:性格特点与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医学研究发现A型性格是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A型性格者心脏病的发病率是B型性格的2倍。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高温:闷热的天气里我们感觉更容易发怒和脾气暴躁。酒精和药物唤醒水平情绪体验的两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如把这种唤醒标定为高兴、愤怒等情绪感受。)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其侵犯行为。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去个性化:最初由菲斯汀格于1952年最先提出。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媒体暴力: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媒体暴力影响孩子对于暴力的认知;媒体暴力改变孩子关于暴力的态度;媒体暴力引发孩子对暴力的模仿。有媒体认为赵承熙模仿了韩国影片《老男孩》里的镜头。第三节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一、社会公平的建立社会公平体系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等方面。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中的重要内容。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往往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核心依据。二、宣泄对不良情绪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第三节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三、移情能力的培养:移情对侵犯行为具有抑制作用。社会心理学家建议,移情能力的评价和培养,应成为罪犯改造的一个重要步骤。四、成熟个性的培养犯罪心理学家认为成熟的个性特征主要有:①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②关心别人的福利与得失;③不保留敌意与怨恨;④不歪曲现实;⑤自我认识客观;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⑦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本文标题:第12讲 侵犯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32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