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域规划概论OutlineofRegionalPlanning赵志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SchoolofArchitecture,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E-mail:zhaozq88@126.com第一讲1——4学时2011.4.23——第1-4节(08:00——11:45)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与类型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1.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2.社会学----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3.经济学----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4.地理学----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整个地球是由无数区域组成.较全面的和本质化的界定——惠特尔西(D.Whittlesey,美国地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提出:“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并认为“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的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二、区域的基本特征1.区域的可度量性每一个区域都是地球表壳的一个具体部分,可以地图上被画出来,它有一定面积,有明确的范围和边界,可以度量。区域的边界可以用经纬线和其他地物控制。例如,我国的国界有着明确的经纬度范围,国界线用界碑来控制。2.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系统性反映在区域类型的系统性、区域层次的系统性和区域内部要素的系统性三个方面。区域的性质取决于具体客体的性质,具体客体的多样性决定区域类型的多样性,地表上的任何自然客体、社会经济客体都要落到一定的区域。每一类区域都可以分层次,有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等层次。以行政区为例,我国分成省、自治区、直辖市,它们又可以分成县、旗,县、旗又再分成乡、镇。我国由23个省(含台湾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组成。3.区域的不重复性按同一原则、同一指标划分的区域体系,同一层次的区域不应该重复,也不应该遗漏。行政区的区域划分如有重叠,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行政区划如果不能覆盖全地球,出现遗漏,出现“三不管”的独立王国”那就会后患无穷。三、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地壳上的物质多样性的标准,可分成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两大类。自然区域综合自然区地貌区土壤区气候区水文区植物区动物区社会经济区域行政区综合经济区部门经济区宗教区语言区文化区任何划分标准的区域类型系统,均可再归并为两类,即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将区域分成均质区和枢纽结节区。•均质区具有单一的面貌,是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城市内部根据职能分化而出现的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区域如城市中成片的住宅区、工厂区、商业区、文教区等,都可看成是均质区。•枢纽结节区的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这种结构同生物细胞相似,即包括一个或多个核(中心),以及围绕核的区域。枢纽区的内部靠核向外引发流通线路来联结周围一定的地域,起到功能一体化的作用,如城市内部商业中心和其服务范围共同形成的区域即可看成是枢纽区。第二节区域研究一、区域研究的发展•区域研究最早来源于地理学的发展,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以区域为对象的宇宙志式的记述性的地方地理学(chorography)和小地区地理学(topography)。•19世纪后期近代科学的大分化使得大量的自然、生物和社会科学从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地理学也形成了自然、人文和区域三大分支。区域问题一方面仍吸引着大批的地理学者,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大批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工程学和生态学工作者的关注和参与研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大约有几百所大学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在从事区域研究。我国于1990年创立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二、区域研究的特征1.区域研究的多系统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存在着自然、生物、社会、经济和生态等一系列跨区域分布的系统,其各自的运行法则和规律都是自成一体的。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虽然有若干区域性的因素(如矿产资源、水土资源等)在起作用,但更多的是一般经济系统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经济社会自然各个系统和区域范围的对应系统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区域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把区域问题看作是各个系统自身运转发展的一个方面,由此也形成了区域研究的多系统特征。2.区域研究的综合性特征----区域是经济社会自然多系统的地域综合,区域内多个系统在形成发展和相互并存过程中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区域研究也一直是建立在对各种区域现象因果关联的探索之上。无论从早期的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和位置制约着区域经济方式、人口分布和文化特征);•还是其后的文化决定论学派(或称景观学派,认为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以及成为当今热点的人类生态学派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更为强调人类对自然与生物环境的和谐发展);•可以看出,区域研究的特色即把不同起源的事物和事态看作是在特定地域上的相互联结和影响的综合作用整体,由此也形成了区域研究的综合性特征。3.区域研究的空间性特征----区域内多系统由于受其本身和相互间非均质作用过程的影响,既可能在区际间形成本区域和其他区域间显著的差异特征,又可能在区域内部形成特定的空间差异和重新组合格局。•区域差异或称空间差异的存在,实际上是区域研究存在的基本前提,而对区域发展和空间分布组合格局优化的不懈追求,更推动了区域研究的发展。•尤其是19世纪后期近代科学的分化,促使区域研究更为注重空间分析专门技术的发展。可以认为,对区域位置、结构、类型和网络等一系列空间概念的关注和引入,是区域研究的特有方法,由此也形成了区域研究的空间性特征。第三节区域研究、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一、区域研究和区域理论1.区域理论是区域研究的理论内核区域研究,按现代学科专业的划分,它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具有自身独有而不属于其他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它所涉及的主要课题,包括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结构中各个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系统空间联系和分布的变化规律等,是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气候学、生态学;工程学和规划学等共同的、各自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的研究的基本领域。•另一方面,众多区域研究工作相互间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的基础就是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区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基本分析思想、方法和理论观点,即区域理论。•基于区域理论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区域研究学者开始注重从区域研究中探索区域理论,地理学中的区域概念和空间结构理论;经济学中的区位理论和区域计量模型理论;社会学中的区域景观理论和文化地域理论;生态学中的生态社区持续发展理论等等构成了区域研究领域中最具稳定性和包容性的核心部分。2.区域研究与区域理论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区域研究是区域理论发展的基础,区域理论又促进了区域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从区域研究对区域理论的基础作用而言,区域理论是区域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其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概括,区域理论的更新和完善也是建立在区域研究发展和更新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区域理论一旦形成和完善,又会大大促进区域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如现代区域理论中的空间系统理论,从大量的区域研究中提炼出五个基本的空间要素:空间位置、距离、方向、扩展(空间广度)、继承性(动态尺度),并认为其相互不同组合可形成空间类型、网络、流动、传播、演替、近便性等一系列衍生的空间现象,从而大大完善了区域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有利于各领域内区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二、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1.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是建立在区域研究基础上的两个既紧密相关、又相互区别的研究方向。从其相互区别而言,区域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社会各项活动空间分布及其在区域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普遍规律的系统学说;而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区域经济开发和布局的具体安排,其研究多立足于各个具体而真实的目标区域,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各个方面,最终提出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和布局的具体安排和对策措施。由此可见,区域理论以其普适性、抽象性和单要素特征,与区域规划的地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特征构成较为明显的差异性。2.区域规划和区域理论又是相互联系、紧密相关的。区域规划的制订必须遵循区域理论所提示的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是多种区域理论结合具体区域特征的应用和发展,其科学性直接取决于所运用的区域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区域规划的日益普及,也为区域理论的深入和完善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和持续的促进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理论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第四节新区域背景与新区域观一、新区域背景20世纪40-50年代的科技革命;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及1989年苏联解体,及生态环保理念,促使新的历史产生。1.知识化——知识经济,1960年代美国的弗里茨-马克卢普等提出,至1990年代重视。工业经济时代——建筑业、汽车业、钢铁业知识经济时代——电脑、通信、航空航天、金融2.信息化——信息经济,美国的约翰-奈斯比特1982年提出,网络空间扩大了城市的外延。3.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大交流、大循环,利用国际分工以及本地优势,消除贸易和投资的体制壁垒,促进国际资本流动。4.生态化——人类的工业开发同自然的对立,反思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产生,生态产业等。对影响中国区域规划而言,除了时代大背景外,还主要由于自身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三方面的原因:(1)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3)由城乡二元化发展到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由此三大根本性的变革决定了新的区域观与传统的区域观具有本质的差异。二.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开放的、流动的、创新的,空间构成要素的流动性表现在人才、资本、技术的跨界组合、扩散与迁移;2.区域资源观——传统的资源主要指有形的自然物质资源,在新的区域资源观中,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取代之,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3.区域发展观——单纯的经济增长逐步演变为追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中心-腹地”被“核心-边缘”模式取代;如义乌,世界小商品集散地;5.区域市场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完善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共同促进区域发展。本章提要:本章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对区域的可度量性、系统性和不重复性等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概述了区域研究的发展及其特征,论述了区域研究、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探讨了我国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的内容。第二讲5——8学时2011.4.30——第1——4节(08:00——11:45)第一章区域规划的产生和发展演变第一节区域规划思想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英国的大法官托马斯摩尔--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Utopia)思想(16世纪)拉丁文“一个美好的,但子虚乌有的地方”。摩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其构想的最大特点是财产公有。2.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这是个阳光明媚的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财富属于每一个人;没有暴力,没有罪恶,人们过着和平安详的生活。”3.现代区域规划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产业革命之后所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19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历史上充满伟大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的时代。1827年—开始使用火车1870年---钢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1877年---电话问世1879年---电灯发明1880年---电车出现1886年---伦敦地铁1889年---纽约电梯1907年---汽车正式使用1898年,霍华德发表的«明日的田园城市»——标志了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其演变过程经历了萌芽(19世纪末)-兴起(20世纪20年代
本文标题:区域规划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8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