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建筑设计一・建筑钢笔画
钢笔建筑画•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教研室概述•铅笔有丰富的表现力,可浓可淡,可粗可细,可以画刚劲有力的线条,也可画柔和匀称的体和面。钢笔画纯粹是线的组合,以线的粗细、疏密,长短,虚实,曲直等来组织画面,线条无浓淡之分,画面效果黑白分明,明快肯定。它的不便之处是不能擦改,作速写时画幅受到一定的限制。建筑画的钢笔画技法•古典建筑是在有限的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讲究建筑实体的变化,装饰细部和线脚均较繁复。建筑画的钢笔画技法•现代建筑没有繁琐的体形和细部,建筑的工业化使建筑物侧重于空间、体、面及材料质感的表现,形成建筑物的实体往往是简洁明快的,轮廓线则又是流畅舒展的,因此古典技法在表现现代建筑时往往无能为力。钢笔画四种基本画法:•一、以勾形为主的单线画法(白描)•这种画法以画出物体的轮廓及面的转折线为主,在内容较繁杂时可加重前后交叠物体的轮廓线,以增加画面的层次。一般说来,轮廓线最重,体与面的转折线次之,平面上的纹理线最轻。此种方法易取得淡雅的效果。•二、单线勾形再加上物体质感和色感的表现•当然,表现质感的同时也可表现色感,色感的深浅以表现质感的线组的疏密来调整。此种方法有一定的装饰效果,适用于室内设计图。•三、单线勾形再加简单的明暗色调的表现•这种画法有一定的立体感,可产生明快简朴的效果。另一相似的方法是只在画面主题上施以简单的明暗色调,而在配景中则免去明暗色调,以加强“聚焦”的效果。•四、以色感与光影的表现为主的画法(影调法)•体和面以色和光来区分,以面的表现为主,不强调构成形的单线。此种画法的空间感强,层次多,较富有表现力,但掌握全局较难。建筑环境表现•建筑环境表现是建筑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现代建筑画往往是建筑物较为简洁而环境却较优美。一般作画者最易忽略环境的真实性和生动感。建筑画的钢笔画技法•建筑师创作的主要对象是建筑设计而不是建筑画。对建筑师来说,绘画是表达设计构思的一种手段而决非目的。建筑画在古今中外都倾向于写实,。因此建筑画主要是要求形似,不象一般绘画讲究神韵。三种学习方式:•一、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细部到整体,有计划有步骤地临摹,不要用“描红”的办法,不要用铅笔起草稿,直接用钢笔临绘。临摹对象可广一点,开始从叶丛,花草、树木,人、车、家俱等小单体着手,逐步深入充实,一直到较完整的建筑画。在临摹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形象的准确性和用笔的灵活性。我们不妨用初步掌握的技法来临绘照片或作实物速写,提高迅速记录和表达形象的能力。初开始就临摹完整复杂的建筑画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很难消化吸收,欲速则不达。•二、从习作中找出自己的难点和不足。有的放矢地找—些有关的典范临摹学习。一般可通过写生——临摹——写生——临摹…也就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逐步地巩固成果。•三.在绘制一幅正式的建筑画时,找—张内容条件相似的优秀样板,从全局到细部着意仿效,学习它的处理方法。经过多次反复后,可基本学习到完整的表现方法。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画面的长宽比要适应建筑物的体型和形象特征。建筑物高耸的多用立幅。建筑物扁平的多用横幅。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画面的长宽比要适应建筑物的体型和形象特征。建筑物高耸的多用立幅。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建筑物在画面中的大小及位置:建筑物四周要适当地留空,务求画面舒展开朗。构图•如建筑物充塞于画面,则显得闭塞、拥挤和压抑。如建筑物需要表现细部或放大某一局部,则不一定表现全貌;右图的画面构图仍然是完整的,建筑物过小则显得画面空,建筑物也显得渺小。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如需要表现环境空间的开阔、深远和丰富时,建筑物可小一点,但需要有适当的配景的陪衬。•建筑物主要面的前方要留有空余,要避免产生建筑物顶边和碰壁。•右图建筑物的左前方余地过小。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大桥桥头建筑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前进的动感,左图在“前进”的方向没有余地,较闭塞,且画面的重心偏右,不稳。“前景”较宽广。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一般视点的透视,总是天空留空多,地面留空少。例如:(1)鸟瞰图,视点离地面高时,无天空。(2)地势高的建筑,要加强地形地势的表现。下左图中山陵中山纪念堂位于山腰,故有大台阶及山坡的表现。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建筑物前的地面有较丰富的内容,如反影水池、花坛等,且建筑物无需表现整体时。•下图为民族文化宫的入口,广场上的反影水池,起丰富空间表现力的作用,故地面多于天空。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画面构图中要避免等分现象•建筑物的转角线在画面的竖等分线上。•画面上部的“虚”和下部的“实”各占一半,分界线又过于平直。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避免重复性•画面中形象的重复,或不同形体的轮廓线的平行重复易产生单调呆板甚至不稳定的感觉,因此应避免各形体在形象上的雷同或轮廓线上的重复平行。•右上图的树形、云纹和建筑轮廓线都相平行重复,造成画面上向左侧流动的稳定感。树轮廓线宜参差不齐,打破呆板的直线。流云宜改变方向。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云形与建筑物的轮廓相重复。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一:构图•建筑物与树木在形体上过于相似。•打破重复后反突出主题—建筑物。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二:稳定感•画面中的稳定感一方面要取决于画面构图的均衡,一方面要控制住线与形逸出图外的流动感。聚向消失点的透视线具有流动感。右图所示,使人们的视线沿着若干强烈的透视消失线向消失方向逸出画面外。—般办法是在这一端用邻近的建筑局部,或树木、灯杆等物“顶”住,使画面聚而不散。下图即有所改善。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均衡•对称的均衡容易产生安定稳重和庄严肃穆的印象,但一般偏于呆板。因此,在对象和画面均为对称的构图中,往往利用流动多变的人群、车辆、云彩、丰富多姿的树木和光影的变化等等以取得画面的生动活泼。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均衡•传达室上图左轻右重,构图不均衡。•传达室下图在左边配以树木、汽车和树木在地上的阴影,均衡效果较好。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均衡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均衡•下图建筑物左重右轻所以在较轻的右侧配以近树来获得均衡。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均衡•下图,左边建筑物体量虽大,但处理较“虚”,不强凋细部,明暗变化也平淡。右侧稍远的建筑体量较小,但明暗强烈,细部鲜明,且有深背景的衬托,所以有均衡效果。另外,左侧的建筑物因透视效果有“向心力”,也起呼应右侧建筑和从属的作用。均衡•右图,右侧的建筑层数虽高,体量虽大,但表现较平淡。左侧的小建筑体量小,但因形体的特殊性和明暗对比强烈,构图仍是均衡的。•右下图,轮廓丰富而挺拔的调度塔和水平型的候机楼,虽然大小不一,但在形体对比关系上是均衡的。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重点•如果一幅题材丰富的画不分宾主,平铺直叙,则不但事倍功半,且又显得杂乱无章。•绘画在形的构图上与照相有相似之处,但它又不同于照相。照相在镜头所及范围内,景物不分主次,不分明暗,不分粗细,尽收镜底。绘画则可以加以提炼,予以取舍,突出重点。如果主次搭配得当,则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既易取得统—集中的效果,又易做到事半功倍。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重点•如何突出重点:•(1)重点应在画面中居显要地位,一般置于近画面中心位置。•(2)聚敛线的引向和聚点所在,如下图,引向建筑物入口的道路,成行的树木等透视灭线的灭点所在,即为重点。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重点•(3)增强明暗效果:•A:加强明暗对比。右中图中,入口处光影中的明暗对比强烈,阴影处加深,受光处留白,深色的树木背景也起对比衬托的作用。右侧非重点处的色调虽整个较深,明暗的对比关系较弱。•右下图,入口处充分表现质感组成一重调子,阴影特别加重,整个与背景的淡调子形成对比关系,非重点的右侧则轻描淡写。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重点•B、强度亮度:•右边的大桥桥头建筑两图中,一是聚光于上部,一是聚光于底部。聚光所在即重点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聚光处也同时加强明暗对比。非重点处则转灰,明暗对比淡薄。•(4)丰富与省略:重点处细致刻划,材料质感和光影变化予以充分表现。远离重点时则逐渐放松省略,由实到虚:下图入口处的材料质地——木纹、砖纹等以及光影明暗表现较强烈丰富,渐远渐简略。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重点•入口门廊为画面重点,整个用深调子,其后的大楼转灰,远处的楼房极为清淡。建筑表现的基本技法之三:重点•画面有重点必然有非重点,有主体必然有次体。建筑绘画中始终以建筑物为主体,云天、地面、山、水、树木花草、人、车、邻近的建筑等都为次体。次体在形、空间位置、明暗关系上都应该只起从属和衬托主体的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右图整个建筑物轮廓鲜明,亮面以灰色的浮云来衬托,深色的阴面则以明亮的天空为背景。亮墙面因窗和阳台阴影的加深而显其为重点,作为重点的入口处,人物集中,近处人物的走向也引导视线至入口。统一集中•前面已阐述了在建筑物上选择和突出重点的方法。在一幅建筑画中,除了建筑物外往往尚有多种题材,所有这些题材的组织必须不散不乱,必须有有机的联系,相辅相成。这就是统一集中的问题。在这种多元的组合中,我们要注意,建筑物始终是建筑画中的主题,其他都是起陪衬辅助作用的。尽管它们原来可能是丰富多姿、绚丽多彩的,也要退居到配角的地位,在画面上要有适当的减弱。它们应起引导、过渡或呼应的作用,使人们的视线自然地移到建筑物上去。因此,云天的变幻宜柔和清淡,风云突变或云天明暗对比强烈的表现是有损于主题的;树木不太强调立体感和复杂的光影变化;人物,车辆只有在体量小的情况或接近重点处可鲜艳一点;邻近的房屋、明暗和色彩可淡薄一点。•上图汽车和近处人物虽为配景,但因过于突出,且离主题——入口——又远造成多中心,致使画面散乱。•中图汽车横于入口,“份量”过重,削弱了主题。•下图汽车、人物的“份量”减弱,主题——入口——加强,画面效果较统一集中。层次与空间感•近处细部明显,光影明暗强烈,物体呈固有色,建筑材料的质地纹理表现清晰。渐远细部逐渐隐退,光影明暗渐趋柔和,颜色差异随之减少,也渐趋调和。更远处细部消失,只有大体量的表现,甚至外轮廓也变得模糊。层次与空间感•下图为苏州拙政园一景,中间的“香洲”(旱船)为画面的重点所在,明暗较强烈。前面的小石桥在背景暗处留亮,浅处加深,层次清晰。左侧“南轩”的一角,全部处于阴影之中,用色深但却平淡无华,透视效果上有向心的倾向。右下侧的山石在阳光下较明亮,与其背景适成对比。“南轩”一角和山石起“框”和引导视线至画面重心的作用,同时又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层次一般由近景、中景、远景组成,这基本三景的组成就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深度感。层次与空间感•近景•主要的作用是使建筑物后退一个空间深度,同时也起“框”的作用。把视线引导主题。近景可以是树木花草、建筑物、人物、车辆、从作画者后面的物体投到画面上的影子或云影,近景中的物体往往不是一个完整体而可能是一局部。•近景本来应该是细部清楚、明暗强烈、色彩鲜艳的,但由于近景往往是陪衬的,从属的,因此不能对主题喧宾夺主,不应强调体积感,明暗的变化宜平淡,只需注意外形轮廓的剪裁。因此近景可以是近似剪影的一片深色,也可以极为清淡甚至只是留空白的外形轮廓。当然,浅色或留白的近景必须有深色的背景作衬托,利用对比关系显示层次。中景在建筑画中,建筑物往往就是主题,也是重点所在,它占据画面相当大而重要的位置,作画时应着重描绘——明暗强烈,细部、材料纹理及色感清晰,体积感强。右图人大会堂的檐口由近及远细部与明暗逐渐模糊,柱廊到远处柱身的轮廓线甚至可以略去。远处建筑物的前面加以深色的中景——树木使伸向远处的建筑有深远的距离感。•远景•有了远景易使人感到画面舒展,空间深远。远景也不宜强凋体积感和明暗关系,明处不亮,暗处不深,色彩也不宜鲜艳。前后建筑的层次处理•远近两建筑在画面上相叠时,远处的建筑在与近比建筑物相邻处可采取退晕的手法,正如中国山水画在远近之间采取“虚”的手法一样。右图的建筑物在与右侧的近处建筑物相临处渐虚,其间插以色调不同的物体——树木,既衬托了近处的建筑物,又拉开了远近两建筑物之间距离。前后建筑的层次处理•上海体育馆(右图)用加深的树木及
本文标题:建筑设计一・建筑钢笔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1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