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忠县农村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考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发展教育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我委组织人员深入我县农村各类学校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形式,开展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县现有幼儿园79所,在园幼儿8735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513人;民办幼儿园78所,在园幼儿8222人。另小学附设幼儿13319人(含民办小学附设幼儿393人)。园点布局基本满足幼儿教育的社会需求,学前1年和3年幼儿受教育率分别达到100%和85.1%。——全县现有小学71所,小学生53852人(含民办学校7所,小学生862人),校均学生758人。其中:城区小学7所,学生13028人;乡镇驻地小学27所,学生26227人;农村小学37所,学生14597人。全县小学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的25所,学生数少于300人的5所。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全县现有初中22所,学生23857人,校均学生1085人。其中:城区3所,学生4629人;乡镇驻地17所,学生18102人;农村2所,学生1126人。另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1946人,高中附设初中学生10030人。全县初中达到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的6所,12个班以下的5所。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14.82%以上。——全县现有普通高中8所,学生18954人。普通高中达到市级重点学校3所,在校学生12879人。职业教育学校1所(市级重点职业中心),学生1387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解除高中教育发展“瓶颈”制约。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比例逐渐相当,基本上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全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生85人,其中:小学生60人,初中生25人。另白公路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生20人。乡镇成人学校28所。青少年体校1所。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7.26%以上,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二、我县教育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2004重庆市两基复查验收以来,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较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教育资源整合上,我县仍局限或停留于教学3点撤并工作上。尤其是面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成为发展均势的新情况,出现农村偏远学校生源不足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而城镇学校学生人满为患教育资源不足,形成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的新问题,导致教育经费、师资的使用效益不高,大部分学校村级小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师生比例失调,一些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仍比较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管理模式滞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大。近年来,我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积极落实城乡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捆绑发展,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共同进步,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教育整体水平。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方面差距较大,存在两极分化倾向,使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偏小。我委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启动了“内引外联、嫁接办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验,探索建立了1所城区优质学校帮扶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机制。扎实开展“百校牵手”活动,部分中小学与重庆名校结为友好帮扶对子,实现“捆绑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现有县级特色合格学校5所、特色示范校2所;重庆市绿色学校1所、县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文明礼仪示范学校1所、县级文明4礼仪示范学校3所、达标学校5所。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缺乏较强的竞争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三是校点布局有所失衡。我委认真着眼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资源不断再生和扩张,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突破点,通过“撤、并、建”等措施,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结构。2010年,将4所完全小学改为基点校,撤并3所镇中。但由于城镇化建设进度的加快,农村学校生源逐年萎缩,校产闲置、教育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同时,大量务工农民子女随迁涌向城镇,而城镇学校规划建设又相对滞后,学校扩容建设推进缓慢,导致学校占地面积不达标,校舍容量严重不足,大班额比较突出。四是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通过专项资金、引进投资主体等方式,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满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需要。但由于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实施新机制过后,虽然公用经费标准逐年提高,但学校在保运转的同时,还要化解历史债务,无力顾及教育设备设施的添置更新,致使大部分学校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配备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严重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五是家长“择校择班”之风盛行。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规定,对同一乡镇内有2所及以5上中学的小学毕业生采用免试就近入学与微机抽录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分配生源,严格执行学籍管理程序,全力化解“大班额”。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招生秩序,着力打造公平教育。但受地域条件限制,乡镇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确还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发展仍不均衡。为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一些家长舍近求远,盲目择校择班,造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生人数悬殊。六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建立教师城乡互派机制,出台评优选模、晋级升职优先考虑和经济适当补偿的支教优惠政策,每年面向社会择优录用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从数量、年龄、学历等方面满足了农村学校的需求。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农村学校均普遍较缺乏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在不少学校尤其是村完小、教学点,有的教师不得不兼上几个学科的课程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七是教育管理体制不灵活。建构统筹城乡教育互动运行与管理机制,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层层相扣又层层职责明确、工作方式分明、考评指标分明的高效管理系统。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学校在创新办学方面思考不深,动作不大,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存在重智育、轻德6育,重应试、轻能力的现象。八是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我县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大学生宿舍、食堂和厕所新建改建力度,大力改善了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由于学校分布点多面广,使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得不到集中投入使用,在校舍的维修、危房改造等中央专项资金不得不分散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费的使用效益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同时,由于学校规模小公用经费少,投入校舍维修资金十分有限。2006年以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虽然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中小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由于公用经费是按生均或人头拨付的,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公用经费尽管得到有效保障,但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校舍维修的经费几乎为零。如:我县中、小学虽于2004年通过了重庆市“两基”复查评估验收,但大部分的村小校舍还是没能得到根本上改善,有的校舍已变成了危房,辅助用房严重短缺,大部分农村学校只能维持学校最低限度的运转和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需求。九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在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中,共有“留守儿童”46850人,占在校生的52.2%,其中小学生29145人,占在校生小学生总数的54.0%;初中生17705人,占在校初中生总数的49.4%。在“留守儿童”学生中,“隔代抚养”、“亲属寄养”的现象非常突出,他们一般都由祖父母或7其他亲属监护,由于祖孙年龄差异大,监护人本身文化低,平时对“留守学生”监管不力、监护不到位,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无法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导致“留守学生”在缺乏父母亲情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时常会感到失落和孤独。甚至会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产生无奈和自卑心理。有的“留守学生”产生逃学、打架等不良生活习惯的行为。十是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县乡镇一级,基本没有设立公办的中心幼儿园,也没有专业的幼教师资,出现了农村小学生源不足,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发展滞后。三、我县教育资源整合的进展情况“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教育加快发展,推动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在全国基教工作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能得到较好发展,基础教育稳步推进,高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由学前教育到高(职)中等教育相衔接,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近年来,财政共投入上亿元优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面积4.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容校貌明显改观,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等方面得到较大改善,图书馆资料不断充实。据2010年初报统计,现有公办学校898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职中1所、初级中学22所、完全小学64所,教师进修校、特殊教育学校、忠州幼儿园各1所;拥有公办学校教师7253人,民办学校教师598人。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238956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5102万平方米,其中图书室0.25万平方米,藏书量75.3万册,实验室0.3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93.21万元;微机室1.4万平方米,计算机1.54万台;体育运动场地2.54万平方米。根据全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撤并村小428所、小学附设初中22所,合并完小12所、乡镇初中8所,农村资源整合平稳运行。我县在2008年全面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教育统筹权,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企校联合办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较快。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从“两基”验收以来,全县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和高学历师资培养工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四、我县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教育是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未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直接关系关系到我县教育优质、高效、公平、均衡、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抓好这项工作对于科学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力量办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摊子大、基础差、生源少、效益低的9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此,对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切实转变观念,科学制定规划。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优化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教育、财政、人事、发改、建设等部门共同配合下组织实施。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层层建立工作机制,认真制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规划和目标,做到统筹协调、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运作有序,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其次要认真研究出台我县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有关政策,积极探讨解决我县教育管理体制、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问题,为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推进农村教育布局结构改革。要根据适龄入学
本文标题: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4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