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背影——朱自清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亲》)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一)人物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二)文学成就(作品概述)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三、课文欣赏(一)背景介绍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二)阅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⑤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⑥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⑦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⑧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四、生字新词根据解释填词1、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2、失业在家。赋闲3、凄惨暗淡,不景气。惨淡4、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5、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6、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7、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祸不单行8、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变卖典质9、精神不振作。颓唐(一)根据时间顺序把文章划分成三个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大意。“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第一部分(1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部分(2—7段):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第三部分(8段):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现在——回忆——现在”五、整体感知课文(二)朗读课文——播放朗读(三)思考问题讨论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买橘送别。2、本文出现了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第一次(在第1段):思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二次(在第7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深情第三次(在第7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四次(在第8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二)朗读并分析、重点研讨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①亲自送行②照看行李③讲定价钱④送子上车⑤拣定座位⑥叮嘱儿子⑦嘱咐茶房⑧为子买橘2、①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买橘送别。因为最能表现父子深情。②有感情地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爬月台动作:攀缩行动不便步履艰难。(三)朗读并分析、重点研讨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①亲自送行②照看行李③讲定价钱④送子上车⑤拣定座位⑥叮嘱儿子⑦嘱咐茶房⑧为子买橘2、①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买橘送别。因为最能表现父子深情。②有感情地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爬月台动作:攀缩、行动不便、步履艰难。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语言描写:(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面没人。4、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六、小结: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谢谢!
本文标题:《背影》朱自清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2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