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壤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农学、园艺、草学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是在地学基础等课程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课程的任务土壤学紧紧围绕土壤肥力讲授土壤组成(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气热肥状况;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主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开发利用问题。基本要求(一)基础理论部分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要求清楚,透彻,联系实际指出其应用方向。对各章中基本知识要求全面介绍,或供学生自学或查阅。在教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部分的教学,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产中实际例子,说明理论知识在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上的作用。(二)基本技能方面基本技能的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理论去探讨、研究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本课程64学时或54学时,课堂讲授36学时,实验28学时或18学时。不同专业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有所区别。该课程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土壤肥力讲授土壤组成(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气热肥状况为重点。因此,在各章节的学时分配上有所区别。同时,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室内外实验实习,以强化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各章学时分配章序内容学时数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地学基础3第三章土壤矿物质2第四章土壤有机质3第五章土壤生物2第六章土壤质地和结构3第七章土壤水3第八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2第九章土壤形成和发育2第十章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3第十一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3第十二章土壤养分循环3第十三章土壤分类和分布2第十四章土壤耕作与管理2第十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3第十六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3第十七章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简介4教材及参考书(一)主要教材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黄昌勇主编的面向21世纪《土壤学》教材;实验指导书采用的是四川农业大学土化系2004年编的《土壤学实验指导书》。(二)主要参考书1.《土壤学》(第二版),西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2.《土壤学》(上、下册),东北林学院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793.《区域土壤地理》,刘世全、张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4.《中国土壤》,席承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四川土壤》,四川省农业厅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6.《中国土壤》,熊毅、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7.《土壤学》,罗汝英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中国红壤》,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9.《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候光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10.《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土壤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9612.《土壤农化分析手册》,劳家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13.《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张凤荣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土壤肥料学》,王介元,王昌全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5.《环境土壤学》牟树森,青长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6.《英汉土壤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科学出版社,197517.《土壤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18.《基础土壤学》,熊顺贵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9.《土壤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壤学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土壤环境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1.《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22.《土壤学》,朱祖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23.《TheNaturalandPropertiesofSoils(EleventhEdition)》,Brandy,N.C.andWell,R.R,prenticeHall24.《EnvironmentalSoilScience》,Tan,K.H.,MarcelDekker,199425.《SoilMicrobiologyandBiochemistry(SecondEdition)》,Paul,E.A.andClark,F.E.,AcademicPress,199626.《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陈文新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27.《土壤物理学(附实验指导)》,华孟,王坚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28.《土壤溶质运动》,李韵珠,李保国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29.《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科学出版社,198330.《土壤地理研究法》,赵其国,龚子同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31.《土壤学》,林大仪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2.《土壤肥料学》,范业宽、叶坤主编,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3.《土壤肥料学》,吴礼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4.《土壤肥料学》,谢德体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讲授纲要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章第一章绪论向上目的要求:使得学生了解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任务与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内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2.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管理关系二、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2.土壤肥力的可更新性3.空间位置的固定性第二节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一、土壤二、土壤肥力第三节土壤学的任务一、合理利用土壤二、中低产土壤改良三、基础理论研究四、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第四节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一、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二、综合、交叉研究三、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结合四、新技术的运用第二章地学基础向上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主要造岩矿物、主要成土岩石的基本性质,主要地质作用及它们形成的地形,三大风化作用及主要土壤母质类型。教学内容:第一节矿物一、矿物的物理性质二、常见矿物种类第二节岩石一、岩浆岩二、沉积岩三、变质岩第三节地质作用与地形一、内力地质作用和地形二、外力地质作用和地形第四节风化作用一、物理风化二、化学风化三、生物风化第五节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一、残积母质二、运积母质三、冰碛物第三章土壤矿物质向上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土壤矿物质组成和化学组成,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的主要性状。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矿物质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元素组成二、矿物组成第二节粘土矿物一、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1.构造特征2.硅酸盐矿物种类二、非硅酸盐粘土矿物1.氧化铁2.氧化铝3.水铝石英4.氧化硅第四章土壤有机质向上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概念、来源、含量与组成,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土壤有机质的主体腐殖质的形成与性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与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一、土壤有机质来源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1.含量2.元素组成3.化学组成4.有机质特点第二节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一、碳水化合物的矿质化二、含N化合物的矿质化三、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第三节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性质一、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二、土壤腐殖质分组三、土壤腐殖酸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分子结构特征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一、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三、其他方面的作用四、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第五章土壤生物向上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和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生物多样性一、土壤生物类型的多样性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三、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四、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的多样性第二节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一、温度二、水分及其有效性三、pH四、氧气和Eh值五、生物因素六、土壤管理措施第三节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一、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二、土壤剖面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三、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的分布四、微生物与植物根的联合第四节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一、土壤酶二、生物活性物质第六章土壤质地和结构向上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土壤的密度、容重、孔隙度与三相组成,土壤机械组成与质地分类,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特点与利用改良;土壤结构的概念及类型,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与其肥力意义;不同结构土壤的管理与土壤物理机械性和耕性。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的三相组成一、土壤的密度和容重1.土壤密度2.土壤容重3.土壤浸水容重4.影响容重的因素二、土壤的三相与孔隙1.三相组成和孔隙度2.测定与换算第二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与质地一、土壤颗粒分级及各粒级的特征1.土粒和粒级2.各级土粒的基本特性二、土壤机械组成及质地分类1.机械组成2.土壤质地三、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特点与利用改良1.肥力特点2.土壤质地的利用与改良第三节土壤结构一、土壤结构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2.类型二、团粒结构的形成1.粘结团聚过程2.切割造型过程三、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四、土壤结构管理第七章土壤水向上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分的来源和类型,水分的有效性与水分测定、表示方法,土壤水分运动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来源和类型1.来源2.类型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及表示方法1.土壤水分常数2.土壤水分的有效性3.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4.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第二节土壤水的能态一、土水势及其分势1.土水势2.土水势分势二、土壤水吸力1.定义2.表示方法三、土壤水能态表示方法四、研究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第三节土壤水分运动一、液态水运动1.土壤水的饱和运动2.土壤水的不饱和运动二、气态水运动1.水汽运动2.土面蒸发三、田间土壤水分平衡第八章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向上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空气、热量的来源、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区别、土壤热性质、土壤空气与热状况以及水、气、热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教学要求:第一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组成二、土壤空气含量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四、土壤空气与大气痕量温室气体的关系五、土壤空气的运动1.土壤空气的对流2.土壤空气的扩散六、土壤通气指标1.土壤孔隙度2.土壤呼吸强度3.土壤透水性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第二节土壤热量一、土壤热量来源1.太阳辐射能2.生物热3.地热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三、土壤热量平衡第三节土壤热性质一、土壤热容量二、土壤导热率第四节土壤温度一、土壤温度年变化二、土温日变化三、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1.纬度2.坡向3.坡度4.土壤因素第九章土壤形成与发育向上目的要求:掌握土壤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与主要成土过程,不同土壤的发育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一、土壤形成因素二、母质对土壤发生的作用1.母质类型的影响2.母质影响土壤养分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主要是水热条件)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1.累积N素2.富集养分3.形成土壤结构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六、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1.定向干预土壤形成过程2.耕种熟化、改善自然条件第二节土壤形成过程一、土壤形成实质1.地质大循环2.生物小循环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三、主要的成土过程第三节土壤发育一、土壤剖面和土体构型1.土壤剖面2.土壤发生层(土层)二、自然土壤发生层1.枯枝落叶层(A0)2.淋溶层(A)3.淀积层(B)4.母质层(C)5.母岩层(D)三、旱地土壤发生层1.耕作层(A)2.犁底层(P)3.心土层(B)4.底土层(C)四、水稻土发生层1.淹育层(Aa)2.犁底层(Ap)3.渗育层(P)4.潴育层(W)5.脱潜层(Gw)6.潜育层(G)7.母质层(C)第十章土壤胶体化学向上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土壤胶体的概念、种类与构造、性质;掌握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交换作用、盐基饱和度的概念与计算,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了解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一、土壤胶体表面类型1.硅氧烷型表面——硅氧片的表面2.
本文标题:土壤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5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