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剖析
中国人的飞天梦想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飞天梦之一飞天梦之二:嫦娥奔月她美貌非凡,是后羿的妻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无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敦煌飞天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gàntàpó)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紧那罗,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飞天梦之三万户上天太空探索其实是从个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进行载人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又名万福)。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飞天梦之四古代诗词中的飞天梦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为什么古代人民对于“天”有如此的敬畏感和向往之心?宇宙到底有多大?一般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有研究成果表明我们的宇宙直径至少是780亿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的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大概是30万千米/秒,一年大约相当于10亿千米。目前人类的望远镜最远能够看到280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景象。怦怦()直跳橘()红色苍穹()斑斓()目眩()坚如磐()石烧灼()遨()游矫()正横亘()翌()年酝酿()júpēngqiónglánxuànpánzhuóáojiǎo掌握重点字词,词语注音gènyìniàng作者介绍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从一个普通的边防士兵,到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一名优秀的新华社军事记者——贾永走过了不同寻常的艰辛而又曲折的奋斗之路。贾永的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纵论全球风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所包含的很大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曹智、白瑞雪,也是新华社记者。新闻的分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报告文学:《包身工》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的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异同点共同点:都要求具备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价值性不同点:篇幅渐长、内容渐多时效性要求渐低作者的个人情感内容渐多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尾:飞向太空的航程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第1~3段第4~26段课文结构第27-30段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神五发射,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时间顺序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显示出了新闻的哪些特点?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准确性的特点。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但是创造历史的还有那些探索者和失败者。作者立意的角度很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讲述,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标题的第二层涵义)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主体)源起: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毛泽东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执行:全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带头人:钱学森钱学森简介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实践第一步1960年2月19日上海南汇海滩液体火箭,飞行距离8000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实践第二步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卫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卫星重173千克,超过前四个国家第一次发射卫星的总重。东方红一号航天员的严苛选拔一般性条件:与飞行员选拔相同,但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要求更高。医学选拔:除沿用飞行员的医学选拔条件外(见飞行员体格检查),还在既往史上注意有无隐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在体检中须全面而细致地检查心血管系统、前庭功能和视觉系统等。心理学选拔:了解个体的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灵活性和动作能力。特殊环境因素的耐受性:在以上3项合格后方能进行这一项目的选拔。检查内容包括:心肺功能检查,进行立位耐力和运动负荷试验,观察心肺功能的生理生化指标,选用最佳心肺功能者;前庭功能检查,采用转椅、秋千或灌耳等方法,选出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稳定性佳者;超重耐力检查,采用人体离心机作正向和横向超重耐力的检查;失重飞行检查,以飞机作抛物线飞行,选出对失重反应良好的人;低压缺氧耐力检查,在低压舱内筛选,排除缺氧耐力差和低压敏感者以及易晕厥者;振动耐力检查,排除对振动过于敏感者;隔绝环境适应性检查,以此评价个体在异常环境而又无外界因素刺激下的适应和相互合作的能力;此外还有高温耐受性检查等。经过这些项目检查后,医务人员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单项和综合项目的评定,作出总的评价。计划中断原因: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新的开始1986年3月,这一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863计划”:由王大珩(héng)、王淦(gàn)昌、杨嘉墀(chí)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1986年3月上报中央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邓小平采纳,所以被称为“863计划”。新的目标:载人飞船的发展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大困难第一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解决过程第一点:从1970年后“长征”系列火箭型号众多,安全可靠。“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重达五吨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第二点:70年代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和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第三点(21-26)1、北京建立航天员培训中心2、安全、可靠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3、飞船应用系统4、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神舟系列飞船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神舟系列飞船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结尾(27-30)神舟五号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首尾呼应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至今神舟十号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升空飞天梦终实现神舟一号至四号的顺利升空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五十年代末开始对人造卫星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航天神五杨利伟一人神六多人飞行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10月17日4时33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神七太空行走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9月28日17时37分航天员:翟志刚(执行太空行走)、刘伯明、景海鹏神八无人飞船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1月18日9时32分神九手控对接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6月29日10时03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执行手控对接)刘洋(首位“神女”)神十首次应用性飞行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6月26日8时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及“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空间站又称航天站、太空站、轨道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空间站可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组合式空间站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道,在太空组装而成。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时14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酒泉烈士陵园
本文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ppt课件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8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