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第五章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一、殖民体系的解体(一)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概况(三)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四)殖民体系解体的影响(一)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殖民地民族主义力量的成长壮大•“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文明的复兴•社会主义国家的鼓舞和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影响•联合国的推动作用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殖民主义作为互动的一种世界体系,宗主国的衰落和被奴役民族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导致它的瓦解。它是宗主国力量日渐式微或欧洲殖民帝国本身危机不断加深的一种反映。殖民主义曾经帮助资本主义把全世界的财富集中到欧洲大陆,但殖民国家之间却无法均分这些不义之财,政治经济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使欧洲各国之间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一些后起的殖民国家不断对老牌殖民帝国发起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殖民帝国利益发生绝对冲突、殖民利益最终无法调和的结果,而每一次世界大战都使它们的力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二战中,殖民帝国、特别是英法等仅存的老牌殖民帝国受到更为沉重的打击,战争结束时,“日不落帝国”实际上已经日薄西山,法兰西殖民帝国也风光不再,只有美国积极地以新殖民主义的方式在全世界到处插手。从总体上看,殖民主义作为一种世界体系可以说基本上寿终正寝了。殖民地民族主义力量的成长壮大宗主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极力压制殖民地的民族工业,给殖民地生产力造成很大破坏,但为了长远的经济目的,为了能够从殖民地源源不断地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它们又不得不在殖民地培育新的生产力。如同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统治,“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厂主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残了印度本国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英国撤离印度前,在印度投入了相当的资本,创办了银行,办起了黄麻工厂,修建了多条铁路,铁路里程达到40524英里。战争年代,宗主国向殖民地的大量“订货”,也刺激了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大发展。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这过程中缓慢地壮大起来,并向宗主国发起挑战。二战期间,殖民国家不仅无法完全控制殖民地的事务,甚至严重依赖殖民地的支持和供应。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力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壮大起来,最终成为殖民主义的终结者。“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文明的复兴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普及,白人种族优越论的神话被解构,人类各族群之间生而平等的观念日益得到赞同和支持。殖民主义者在传输欧洲“文明价值观”、推广欧洲语言的同时,也将欧洲的人本观念和民族主义思想输入殖民地人民的脑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欧洲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中,殖民地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自信心。例如,法国沦陷后,戴高乐将军将阿尔及利亚作为“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大本营,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成了“战斗的法国”的大后方,法属非洲殖民地为戴高乐收复法国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队伍中有近30万人是非洲人。尽管法国不再称非洲为殖民地,并给殖民地人民以“法国公民”的权利,试图把他们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但为时已晚,殖民地人民已经觉醒。社会主义国家的鼓舞和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已越过一国范围,在欧亚一系列国家扎根。这对于世界其它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也是最大的半殖民地国家里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这是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一次沉重打击,开创了由无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命并获得胜利的光辉范例,它不仅提高和增强了亚非拉地区各被压迫民族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而且也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影响•二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二战的结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战败,其殖民地宣告解散,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遭到严重削弱,无力再继续对殖民地实行统治。因此,战争期间或战后,许多的亚非拉殖民国家纷纷宣布脱离原来的宗主国,如1943年黎巴嫩独立,或由宗主国宣布其自治或独立。•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意识空前增强。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提高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意识和觉悟,使它们受到了以前未曾受到过的锻炼和考验。战争爆发后,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卷入战争,被压迫民族直接参加了反对强大的法西斯势力的战斗,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即便是那些没有直接卷入战火之中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由于战争的需要刺激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新觉醒。这一切都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重新高涨,奠定了必要的条件。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和1961年开始的不结盟运动就是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意识增强的最强大的体现。联合国的推动作用联合国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1945年建立联合国的旧金山制宪会议上就把非殖民化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的结果是确认殖民国家逐渐走向自治或独立。联合国的6个主要机构中其中一个就是托管理事会。联合国成立以后,为亚非拉殖民国家的自治或独立作了大量工作。尤其是60年代成立了非殖民地化特别委员会,支持民族独立运动。有的国家正是在联合国的直接干预下才获得独立的,如利比亚。(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概况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时间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亚洲和北非。•第二个时期: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开展,出现了民族独立的新高潮。▲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出现了亚非拉国家之间进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第三个时期:时间从70年代初到现在。▲这时期的特点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这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亚非拉国家之间团结反帝、反殖、反霸斗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斗争矛头逐渐转向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其二是斗争重心逐渐转向经济领域,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一个时期:时间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亚洲和北非。•1947年6月,在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强大压力下,英国公布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印度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实现独立,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长期统治。印度于1950年宣布为共和国,尼赫鲁任内阁成员。由于缅甸人民争取独立运动的日益高涨,英国被迫于1947年10月公布了缅甸独立法案。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印度尼西亚于日本投降后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八月革命,1945年8月17日宣告独立,成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加诺当选为总统。1947年和1948年,荷兰在英、美支持下,对印度尼西亚发动荡不安两次殖民战争,鳊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1949年12月,根据印度尼西亚和荷兰王国达成的《圆桌会议协定》,印度尼西亚成立联邦共和国,参加以荷兰女王为首的荷印联邦。50年代中,印度尼西亚宣布取消荷印联邦关系,并废除圆桌会议协定,摆脱了“荷属东印度”时代的殖民地状况。•在北非,埃及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新的重大胜利。英国被迫于1922年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后,依靠埃及国内的地主贵族继续统治着这个国家。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王朝,于1953年6月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7月,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年10月,英法纠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了侵略战争,企图重新夺取运河,遭到失败。•这时期民族解放运动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朝中人民抗美卫国战争的胜利,给妄图称霸世界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第二个时期: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特点是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开展,出现了民族独立的新高潮。•1954年11月,阿尔及利亚人民爆发了反法武装起义,经过7年多的武装斗争,迫使法国于1962年签订《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的自决和独立。阿尔及利亚反法武装斗争的胜利,结束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长期的殖民统治,在非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非洲有37个国家取得独立,占战后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的80%,其中1960年一年中就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西非、中部非洲和东洲的广大地区纷纷挣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在拉丁美洲,从1953年起,开展武装斗争的古巴于1959年取得了胜利,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在60年代,加勒比地区有牙买加等4个国家宣告独立。★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出现了亚非拉国家之间进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的共同愿望。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非洲独立年第三个时期:时间从70年代初到现在。★这时期的一个特点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70—80年代的非洲,又有9个国家赢得独立。1990年3月,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宣布独立,至此,所有非洲国家都取得了独立。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500年的历史结束了,一幅新的非洲政治地图展现在世界面前。•在拉丁美洲,70年代又有8个殖民地获得独立。获得独立的国家纷纷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国有化运动,其中智利的阿连德改革最为突出。1970年11月,以社会党和共产党为主的人民联盟在智利的大选中获胜,社会党领袖阿连德当选总统。阿连德政府对内实行铜矿等基本财富国有化,没收庄园进行土地改革;对外坚持反帝立场。1973年9月,美国支持智利军人实行政变,阿连德在战斗中以身殉职,人民联盟被推翻。•在亚洲,印度支那人民反美斗争取得了光辉的胜利。越南人民迫使美国于1973年1月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75年4月30日,美国扶植的西贡伪政权被推翻,越南人民获得了全部解放和祖国的统一。1976.6.24-7.3召开越南第6届国会,宣布正式成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柬埔寨于1975年4月解放了金边,1976年通过新宪法,废除君主制,建立民主柬埔寨。老挝于1975年12月取得反美的胜利,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第三个时期:时间从70年代初到现在。★这时期的一个特点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亚非拉国家之间团结反帝、反殖、反霸斗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斗争矛头逐渐转向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体现在:(1)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不断增加,达到100多个;(2)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3)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超级大国任意控制联合国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二是斗争重心逐渐转向经济领域,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以后,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实现工业化,不得不输出农产品、原料等初级产品,以便积累资金,从国外进口工业设备和技术。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国际市场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恶化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条件。第三世界认识到,因此他们提出要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于是,从70年代中期起,开始了南北对话,80年代又推动进行南南合作。(三)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战后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取得的•战后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斗争的方式获得独立的•亚非拉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思潮在亚非拉各国广泛流行战后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取得的•传统的观点认为,民族解放运动只有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但是,二战后的事实说明绝大多数国家获得独立都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因为二战后国际
本文标题: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7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