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成都七中高2020届二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代号填入答题卡中)24.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25.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26.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A.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C.汉代谏官制度实用规范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27.《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28.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29.“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的兵源充足B.反映了民国时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30.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31.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3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A.城邦公民的平等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C.共同的宗教信仰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33.钱乘旦在《英国王权的发展及文化与社会内涵》一文中说:“革命(光荣革命)是以维护议会的权力为出发点的,由此才引申出“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的思想;但是当革命最终以“人民”的名义把权力放回到一个人手中时,那么革命又如何解释它的合理性呢?于是,王权在英国重建,而且恢复王权的人正是那些多多少少都曾投身革命的人……这样,一方面是专制王权重现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对革命深刻的疑惧。英国人不得不试图找寻解决的方法……”由此可知认为“光荣革命”A.以避免军事独裁为主要目标B.只是反对专制并不反对王权C.是看似合理实际并不合理的D.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权所在34.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A.特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B.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C.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3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图7所示)。2020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这一构想A.作为新政治经济实体与机制,实现优势互补B.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C.将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一东盟等产生重叠或竞争D.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二、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同时教会也需要补充教职人员,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大学得以兴起,而每所大学都是模仿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以波伦亚大学为蓝本的大学,学生们自己组成社团。他们雇佣教师、支付教师薪水,如果教师玩忽职守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可以予以罚款或解除其教职。以巴黎大学为样本的大学,学校由教师组成社团管理。它包括四种教职人员: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中世纪大学的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一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其次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最后是依靠世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不同的经济背后有着不同的责任。学生进入大学后,要花四年时间研究基础文科,即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学,掌握逻辑规则。如果通过考试就可获得学士学位。要获得硕士学位,通常要花三四年时间研究教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还要阅读和评论标准的古典作品,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学位课程强调抽象分析,若要获得博士学位,则要接受更专门的训练。——摘编自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的历史影响。(13分)41、(12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综合分析上表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请说出其中的两条并予以解析。(12分)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唐中期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大批小农失去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生计无着落,亡者过半,租庸调失去了征收的根据,国家财政随之发生危机。当时,政府为了维持浩大的财政支出,只得把租庸调旧额分派到虽已穷困不堪,但尚未流亡的农民身上,名之曰:“摊逃”。这样一来,未逃亡的农民也只好逃亡,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不能解决财政问题,而且使得经济秩序更加混乱,政府的经济实力严重削弱。材料二建中元年(780年),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1)以大历十四年(779)全国税收额作为新税征收的标准额分摊于各州,以后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确定应纳税额。(2)无论土著与外迁户,一律在现居地立籍纳税。(3)废除租庸调及一切杂税,主要依据田地及户等、资产征税,即主要征收地税与户税,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但丁额保留不废。(4)两税政府以钱计算税额,百姓则以实物折缴。(5)商人据其收入,征税1/30。(6)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以六月末为限,秋税以十一月末为期。(1)根据材料一,指出颁行两税法的紧迫性。(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作用。(9分)45.(15分)【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英、法、美三国的历史实践,昭示了迈向民主制度的三种方案。第一种是英国的“贵族+演化”道路,特点是重视自由胜于重视平等。第二种是法国的“专制集权+革命”方式,特点是重视平等胜于重视自由。第三种是美国的“宪政民主”立国,特点是对平等和自由都给予了均等的重视。——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材料二“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托克维尔(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假若十八世纪的君主们能够致力于渐进性的改革环境,为了进步性的提高而做有益的进步性的调节,那他们的臣民就不会被迫通过流血和暴力去寻找轻率和破坏性的革新。”——杰斐逊(美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说的三种方案分别予以说明。(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托克维尔和杰斐逊观点的相同之处。(6分)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年在位)德国的军队、政治和商业领导人一致认为,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军事扩张之上。军事扩张的动力是以帝国主义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传播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的征服、势力范围的渗透、资本家同伴之间的竞争、生存空间的获得和国家力量的上升。为想象的军事优势、总体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工业活力、广泛传播的乐观主义和好战情绪所鼓舞,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发现,当他们做出推进战争的决定时,这是许多德国人甚至大多数德国人都能接受的选择。包括德国在内的20世纪20年代的西欧知识分子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亲眼目睹了扫除百年帝国、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他们无法使自己摆脱这样的想法: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摘编自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1)根据材料,概括威廉二世时期大多数德国人接受战争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2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中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情绪主要受到了哪些事件的影响?(8分)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摘编自《陈独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9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