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浅析《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人物形象
龙源期刊网浅析《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人物形象作者:姚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摘;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一直是虚伪、阴险的代表,但实际上他的人物形象具有“善”与“恶”的双重性,幼年苦读、青年时期父母双亡、长期禁欲的人生是无比悲惨的,但克罗德却依旧保持着怜悯、谦逊的“善”的一面,然而在宗教的压迫与毒害下,克羅德逐渐走向阴沉卑劣的“恶”的一面。随着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出现,点燃了他内心对于幸福的渴望,但他对于爱丝梅拉达的追求却是灵魂堕入地狱的源头,本篇文章意欲探寻克洛德“善”“恶”并存的人物形象以及“善”向“恶”转变的原因与必然性,同时探讨带给大众的启示与思考。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克洛德;爱丝梅拉达;加西莫多[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2《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动荡的法国巴黎为背景,刻画了一出发生在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恨情仇,当时法国人信奉的宗教神学走向极端,其中积极的一面逐渐被消极的一面取代,书中的副主教克洛德的人物形象一直饱受争议,在读者眼中克洛德集虚伪、卑鄙与龌龊于一身,最后他被养子加西莫多从钟楼上推下去的结局也能纾解人们心中的憎恶之情。若仔细品味整部作品不难发现,克洛德的形象有善恶并存的双重性特点,其性格也经历了一场由“善”到“恶”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存在着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一、克洛德形象分析1、家境优渥、品学兼优15世纪的法国教皇权高于王权,教士属于贵族阶层,社会等级划分明显,克洛德出生于一个“高等资产阶级”家庭,家境优渥,但社会地位却相较低下。克洛德的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成为一名教士,让他寄宿神学院,希望他能走出中等阶层,跻身上流社会。年幼的克罗德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与巨大的压力,当然他也没有辜负这种期望,学习狂热,领悟力极强,才十六岁就可以和教堂神父辩论玄奥神学,十八岁时读完四大学科,二十岁时便获得特批成为了巴黎圣母院最年轻道德神甫,赢得了修道院上下的尊重和称赞。2、情感细腻、深沉热烈一九四四年夏天巴黎的鼠疫夺走了克洛德父母的生命,只留下克罗德唯一的亲人——一个尚在襁褓的小婴儿,他的小弟弟,只有十九岁的克罗德决定独自抚养弟弟成长,他在弟弟身上龙源期刊网投入了深沉、激情、专注的爱,将他当作一个宝物,虽然长大后的弟弟不成器,但他仍然对弟弟百依百顺。面对众人恶心嫌弃的畸形儿加西莫多,克罗德涌上心头的是怜悯、爱惜与同情,他不仅收养了这个弃婴,还教这个畸形丑陋的孩子说话、写字、念书,并让他成为了圣母院的敲钟人。在克洛德35岁的时候,爱丝梅拉达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时,他一直压抑的男女情感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这种磅礴的爱意不断蔓延,克罗德长期信奉的“禁欲主义”被爱情的火焰燃烧殆尽,他在监狱里对爱丝梅拉达喊“我爱你”,倾诉自己对她的满腔爱意,剖析自己的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灵魂,展示自己因为忍受不了看着爱丝梅拉达受刑而自虐的伤口,他不止一次地哭泣哀求爱丝梅拉达的垂怜,在爱丝梅拉达一次次地拒绝他之后,他痛苦地又哭又笑,在田野里狂奔,备受煎熬的他甚至揪下自己的一把头发,看看是不是已经变白了。3、卑劣龌龊、阴险狡诈克洛德身居副主教,深受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爱情力量很伟大,可惜没有能够帮助他冲破宗教的束缚,进入爱情的天堂,反而让他下了地狱。这份爱,让克洛德从一个学者变成了魔鬼,他指使加西莫多强掳爱丝梅拉达,事情暴露后却让加西莫多一人担责,刺伤弗比斯却让爱丝梅拉达蒙冤入狱受刑,在钟楼上妄图强暴爱丝梅拉达,被爱丝梅拉达拒绝了求爱之后眼睁睁看着她走向毁灭。宗教囚禁下扭曲的人性和畸变的爱情使他的行为变得疯狂,他宁可将爱丝梅拉达推向刽子手,也不愿她倒向情敌弗比斯的怀抱,曾经谦卑儒雅的神父变得阴险狡诈,卑劣龌龊。4、小结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当中,克洛德的形象一直被人们所分析、评论。在很多的评析当中,只将其丑陋的一面进行了剖析,并没有看克洛德的性格中“善”的一面,克罗德的形象是善恶并存,具有双重性的。没有天生的善人或者恶人,克罗德曾经审视自己的灵魂,一个逐渐完美,妙不可言,而另外一个阴森可怖,惊悚隐秘,这正是“善”与“恶”的交战,在宗教的迫害下一步步扭曲灵魂,最终“恶”的一面战胜了“善”的一面,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变成人们眼里的阴险可怖的魔鬼,他深沉热烈激昂的爱情变成令人恶心厌恶的毒药,最终自食其果悲惨地离开人世。二、克洛德形象转变的原因1、童年束缚、宗教压迫弗洛伊德曾指出:“因超我而产生的压抑都是父母规定的种种约束在儿童心中的翻版”。[1]孩童时期,父母就让克洛德献生神学,将年幼的克罗德寄放在神学学校,年纪轻轻的克洛德就学会了垂着眼睛,低声说话,课间从不吵闹,几乎不参加福阿尔街的酒徒狂欢,他很少说笑,龙源期刊网从不嘲弄别人,身边没有任何玩伴,陪伴他长大的只有冰冷的书籍和知识,孩童的天性在父母的期盼与神学的压抑下消磨无几。对于一个从小信奉“禁欲主义”的教士来说,情欲必然是在克罗德的道德压抑之下的,禁欲主义无时无刻不在束缚着他,让他本能地厌恶人各种间的欲望。但随着克洛德年龄的增长,性欲逐渐萌发,禁欲与情欲的碰撞愈加激烈,克制情欲的过程十分痛苦,他害怕听到女人衣角摩擦发出的声音,连公主他也拒绝接待。克罗德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密室,房间里常常闪着奇异的红光,大家都以为他在研究妖法邪术,甚至私下讨论他是巫师,克罗德的脾气也越来越古怪生硬,长期隐藏在兜帽下的刻板面孔好似一个恶魔,连唱诗班的童子撞见,都吓得狂奔。2、爱而不得、强制毁灭丰富的知识使得克罗德如愿成了主教,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并在教会中拥有较高的威望的他也陷入一种迷茫和寂寞中,这种寂寞无法排遣,他尝试着把自己寄托在知识中,每学完一门知识都会转向一门新的知识,但当克罗德几乎学遍了各个门类的知识的时候,他的寂寞与迷茫却越来越明显,长期压抑的情感无处安放,在遇到爱丝梅拉达的一瞬间如星火燎原般的爆发。克罗德指使加西莫多强掳爱丝梅拉达失败后,发现爱丝梅拉达爱上了弗比斯,妒火中烧的他跟踪爱丝梅拉达来到二人的幽会地点,伺机刺伤弗比斯,趁乱逃离,却让爱丝梅拉达斯含冤入狱,他在监狱求爱不成,看着爱丝梅拉达斯走向绞刑架,当爱丝梅拉达的生命完结时,他冰冷的脸上露出魔鬼般的微笑,这是当一个人丧失了人性的时候才能发出的这种笑。3、小结孩童时期的郁郁寡欢、青少年期间的独来独往,长期伴随的“禁欲主义”让这个博学多智的人才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成长的道路上他只有冰冷的书籍和知識相伴,过早的承担家庭重负磨灭了天真的特性,弟弟的疏远与爱丝梅拉达的“背叛”让他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克罗德逐渐走向“恶”的一面。可怕的强占欲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得不到的就要毁灭这种偏执的情感使他的灵魂处于痛苦的状态,这也许就是克罗德堕入地狱的原因。三、克洛德形象转变的启示与思考“在伊甸园,与地狱之间有着世界在开始与结束之间有着生命在超人与最卑劣者之间有着凡人。”[2]同为凡人,同样是需要怜爱的血肉之躯,克洛德承认了自己的人性,他渴望着陪伴与爱情,渴望着温暖的拥抱和幸福的家庭,即便是与神无缘也要轰轰烈烈的去爱,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女神,哪怕堕入地狱,他在野外大声地向爱丝梅拉达剖析自己的心与情,跪在地上亲吻她的脚,这一刻世界上只有克罗德,并无副主教。但同时他又是个懦夫,一个卑劣龌龊的男人,面对情欲,追求不成便想强占,不止一次地试图对爱丝梅拉达施加暴力;嫉恨情敌弗比斯,心爱的女人因他蒙冤入狱,却不敢挺身而出,反而要挟爱丝梅拉达委身于他,龌龊低劣的行为令人不齿。龙源期刊网“毁灭人类的将是人类自己”这是克洛德给我们的警告,也正是通过他,雨果试图唤醒人们对“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敏感,并暗示我们,那仍在不断行生的占有欲将如何一步步吞食我们生存的地盘。[3]要知道心与心的碰撞是爱情的产生,奉献与守护是爱情该有的模样,而占有与私欲是毁灭的开头。四、总结克洛克德是一个拥有复杂性格而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我们需要看到其性格上的双重性,了解其性格转变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认识到促使他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源——毁灭人性的宗教,最终从中得到启示与思考。在神学走向极端的时代背景下,克洛德身为副主教有着常人不能享受的权力与地位,而他利用这种权力去满足自己的私欲,人性的泯灭与对权力至上的错误认知造成了他的爱情与人生悲剧。克罗德表面上严格恪守教义规定的“禁欲主义”,而内心对于情欲的渴望日益磅礴,就是在这样的对抗下,他的心理走向病态扭曲,克罗德的悲剧不仅是自身的悲剧,更是被宗教神学压迫的法国社会的悲剧,对于权力、私欲的渴望与追求让无数个克罗德堕入深渊。注释:[1]王景明:《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人物形象的双重性分析》,《临沂大学学报》,2015年03期。[2]崔冉:《隐藏的珍宝——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给现代人的启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02期[3]崔冉:《隐藏的珍宝——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给现代人的启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02期参考文献:[1]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央编译出版社,李玉民译,2011年3月。[2]王枫:《善与恶相共美向丑转化——试析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性格的二重性》,《福州师专学报》,1997.05期,第27页。[3]郭焱:《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人性挣扎,《文学教育》,2008年02期,第38页。[4]崔冉:《隐藏的珍宝——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给现代人的启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6年02期,第56页。龙源期刊网[5]王景明:《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人物形象的双重性分析》,《临沂大学学报》,2015年03期,第43页。[6]李若琳:《压抑下的人性畸变——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名作欣赏》,2016年27期,第27页。[7]石秋卉:《谈巴黎圣母院中的克罗德形象》,《艺术文化交流》,2013年08月下半月刊,第253页。
本文标题:浅析《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人物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3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