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97-2003版人际交往心理学课件8
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主要内容:第一节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客观因素第二节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观因素第三节不良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将着重探讨人际交往中,障碍的种类、产生、表现方式及排除。1、了解影响人际交往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掌握克服这些人际交往的障碍的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实践中。2、认识不良性格是人际交往的重大障碍,掌握克服不良性格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人际交往中,改善并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质量。人际交往障碍概念:人际交往障碍是指阻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人际交往障碍贯穿人际交往始终,是一种阻碍和终止交往活动的斥力。人际交往障碍类型:根据人际交往障碍的起源可划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第一节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客观因素一、年龄差异年龄之所以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是因为年龄的差异带来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社会地位、生活经验的不同。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反映了不同年龄人的认识与行为的差异。从心理特征上说,老年人往往对新事物缺乏兴趣,处理问题老成持重等,希望年轻人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少犯错误;而年轻人则精力充沛,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想开创一片新天地来证明自己,由于缺少经验,喜欢幻想,急于求成,处理问题轻率,有些想法不切合实际,他们往往认为年长者的意见过于僵化,甚至耸人听闻。从生活方式上讲,老年人经历过比较艰苦的生活,习惯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长期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喜欢看京剧、看地方戏、体育节目,关注健康医疗节目。年轻人一般来说文化程度要比父母高一些,观念更为开放,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喜欢紧跟流行时尚,日常穿戴用品喜欢时髦的,吃的比较讲究,喜欢广交朋友,课余喜欢跳舞、旅游、听流行音乐,特别喜欢看描写青春生活、爱情生活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等。老年人看不惯年轻人随便交朋友,不务正业,赶时髦,乱花钱;年轻人则不喜欢老年人固步自封,顽固不化。在沟通方式上比较,由于两代人有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因而即使有相同的话题,也有不同的言谈内容和交谈方式。比如同样对于现实问题,年轻人往往观点激进,愤世嫉俗,喜欢用富于挑战性的词语,毫无顾忌;老年人则斟字酌句,喜欢用比较稳妥的词句。从语态上讲,年轻人常常慷慨激昂,老年人总是心平气和。克服年龄差异的方法:遵循平等原则,互相尊重原则,宽容原则,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年长者的心理一般比较成熟,不会盲目乐观或悲观,他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使年轻人少走弯路。年长者与年轻人只要能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一样可以成为朋友。生活中不乏志趣相投、取长补短的“忘年交”。学会与年长者相处,学会倾听、理解,是年轻人的必修课。二、文化差异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文化背景使每个生活其中的人在价值观念、习俗、语言、道德等方面都打上了这种文化的烙印。文化障碍主要指由于语言、社会习俗、宗教、价值观念的差异带来的交往障碍。第一,不同语言导致交往障碍。第二,在彼此能听懂的情况下,有时人们会因为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如中国与欧美文化差异)。第三,风俗礼仪不同导致交往障碍。第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也不同也导致交往障碍。第五,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城乡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城乡差异明显。这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的方法:这些差异都不是不可克服的。遵循平等原则,互相尊重原则,宽容原则,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三、性别差异世界由男人和女人构成。因此世界才是丰富多彩的。第一,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不同。第二,男性和女性的个性特征不同。第三,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不同。第四,以上不同导致男性和女性的生活观念、待人接物的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不同。在现代社会,开放程度很高,性别差异阻碍两性交往不严重。加强两性正常交往有许多好处:如异性交往能产生“激励”作用,协调关系、约束彼此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又如,一个善于和同性交往又善于和异性交往的人,往往是一个交往能力强,容易与人沟通的受欢迎的人,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四、职业差异职业就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职业类别对人际交往的制约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职业分工使人们长期局限在特定的社会领域进行独特的工作,限制了人们的交往对象。其次,不同行业的人比较习惯用本行业的专业术语,谈论本行业的事情,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这样就容易使不同行业的人感到话不投机或无话可说。再次,人们因长期从事某种职业而形成了独特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方式看成是最佳的行为方式,看不惯从事其他职业人的所作所为,导致不同行业间的偏见。如“知识分子酸,工人粗,农民土,商人奸”偏见。最后,同一职业的人可能会因彼此的竞争或妒忌而疏于来往。五、阶层差异阶层概念:阶层(社会地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任的角色的总称,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家庭地位、学术地位,如血缘关系中的长幼辈分、行政关系中的上下级、经济收入中的贫富程度等。它没有法律上的绝对规定,只表示某个人与在团体中其他人相比而获得的身份。我们现在常用一些词描述特定的人群,如白领、蓝领、金领、小市民、小资、新贵等,实际上都代表一个个阶层。阶层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第一,阶层差距越大,相互交往越少。从属于不同阶层的人,由于生活范围的限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待人处事的态度、关注的问题,甚至道德标准都有所不同。第二,社会地位不同对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上行沟通较为困难,下行沟通较为容易,平行沟通难易相当。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有其客观原因。人们所处的不同位置和所担任的不同角色必然影响着人们的需要、动机、思想和情感。费尔巴哈说过,住在皇宫里的人同住在茅草屋里的人,他们所想的事情是不相同的。六、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概念:受教育程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水平,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的学历。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知识就可能越丰富,眼界越开阔,思维方式越合理。因为,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吸收先进文化、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改造自身世界观、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人对事的态度、关注的问题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容易造成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障碍。一般来说:科学文化水平相近、知识层次相同的人,更乐于或容易建立人际关系。知识层次相同的人相互交往多,知识层次不同的人相互交往少。第一,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的交往内容、交往方式、沟通方式都有所不同。第二,知识层次相差悬殊的人很难交往,即使交往,也难维持。有时,不同知识水平的人还没有交谈,就因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彼此厌恶了。知识层次不同的人交往少的原因:克服客观障碍的方法:以上谈到的人际交往中的客观障碍,我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过。此外,一些生理缺陷也会造成交往障碍,如口吃造成的断句不当,聋哑人的手语的不普及,智障人群反应慢、思维逻辑混乱等。无论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还是文化、职业、阶层,这些障碍的共同之处在于由于观念不同而造成的沟通不畅。这些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交往双方能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理解对方,把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的原则,主动排除沟通障碍,实现积极的人际交往是完全可能的。第二节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观因素一、认知障碍1、认知障碍的概念简单说,认知障碍就是错误的认识、不正确的认识或不准确的认识、或认识偏见。如《幸福来敲门》中姥姥说的“后妈都是妖精”。2、认知障碍产生的原因第一,认知过程具有主观性。即认识过程在接受、处理各种信息时带有主观成份,并不一定提供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第二,认知过程的主观性又常常通过认识的选择性(即信息的选择性)表现出来。这种有选择的接受信息是无意识的。人们总是在选择那些与自己态度(兴趣、爱好、观点、需要、动机等)一致的、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不利的信息则视而不见。3、认知障碍的类型主要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4、认知障碍的克服参考第四章第三节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所讲方法。二、情感障碍1、情感障碍概念情感障碍是指不良情绪反应引起交往障碍。情感也即情绪是指人对外界刺激(即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这种特殊的心理反应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与人的需要和目的有直接关系。当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人产生的是愉快、满意等积极情绪。否则,就产生忧伤、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2、情感障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当情感或情绪反应不正确或过激时,就影响人际交往。3、情感障碍的克服方法第一,在人际交往中,情感表现应该适时适度,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良情感反应会影响交往。第二,注意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交往中,影响交往。第三,随时随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心情,以积极方式与人交往。三、性格障碍1、性格障碍的概念性格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如乐观、悲观、积极、消极等)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乐于助人或自私冷淡、广交朋友或孤僻封闭等)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勤劳或懒惰、诚实或狡猾、勇敢或懦弱、谦虚或骄傲等。性格的类型:从是否有益于人际交往角度划分:性格有良性和不良两种类型之分。良性性格具有很强的人际吸引力,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对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有致命影响。性格障碍概念:性格障碍是指不良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性格障碍而导致的交往障碍最为普遍,第三节着重介绍这方面的内容。第三节不良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自我为中心、多疑、孤僻、羞怯、嫉妒、自卑、自负、世故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导致个体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与他人,不能平等地关心、尊重、信任别人,阻碍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不良性格:准确说是不良性格特征或不良心理特征。一、自我为中心(一)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已,却置别人的事于度外,不愿为别人的事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已。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这种人强烈希望他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要尊重别人。(二)自我为中心形成的原因第一,多数自我为中心的人,从小就处于家庭中心地位,家庭关注过多,长大后仍固守原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将同事同学、朋友当成父母的形象或无意识地依赖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别人的存在,只对自己有利的事负责任,对其他事漠不关心,思维围绕“自己转”。第二,有些人从小被家庭忽视,甚至遗弃、打骂,容易表现出自私,过分考虑自己的心理特征。第三,还有些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单调,缺乏人际交往,得不到更多的外界信息,也易导致自我为中心。第四,也有部分人是由于抱着“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消极价值观,而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第五,一些人死守自己的自尊,认为“独立作战”才会是完美的形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凡事自己做主,不听劝,不愿意“降低”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是导致自我为中心的原因。(三)自我为中心的危害被别人厌恶、被狐立。交往是等价交换的过程,交往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体谅。自我为中心的人只顾自己,使周围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关注,没有人愿意一味付出,只做配角,自然没人愿与其交往了。(四)自我为中心的克服首先应把生活精力投向自我以外的学习、生活、人际、爱好等方面,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这样,对人对事的态度就不会太狭隘了。其次要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意见,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是盲目自大就是过度自卑。应该学会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就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会再惟我独尊了。最后,平等交往是改善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的准则。如果一味要求别人无条件服从自己,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只能导致没有一个朋友的下场。自我为中心的人应放下架子,学着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尽可能的帮助别人,那么周围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二、多疑多疑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但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不同。(一)多疑的表现多疑是一种完
本文标题:97-2003版人际交往心理学课件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2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