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永安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学科历史班别七(1)--(3)备课人周礼嫦时间2.12课题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时第1课时(总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和意义;掌握科举制创立的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的灭亡中得到的启示。能力目标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仔细地了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探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在历史教训中得到正确的启示的能力。情感目标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隋朝的灭亡中得到的启示。板书设计一、隋文帝1、结束分裂,统一南北2、通过考试选拔人才3、励精图治,经济繁荣繁荣一时,二世而亡二、隋炀帝1、开凿运河,贯通南北2、创立科举制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二、自主预习(要求:1、先通看课文,包括大小字;2、再根据以下问题用笔在教材上做好勾画,并写上旁批;3、有不会的做好记录,以便求助)1、隋朝是哪一年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儿?它的都城今天的名称是什么?2、哪一年隋朝统一了南北?被隋朝灭掉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是哪个?3、隋文帝在位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什么会出现此局面?4、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一年开始?开通大运河的皇帝是谁?5、大运河以何地为中心?北达哪里?南到哪里?6、大运河开通有何作用?三、新授一、南北重归统一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2.隋朝的统一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板书:(581—589—618)1隋朝统一的原因2隋朝统一的意义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1表现:人口、垦田、粮食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二、大运河的开通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时间:公元605年。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3.开运河的意义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达标检测四、隋朝的覆灭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五、达标检测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A.通济渠B.永济渠C.邗沟D.江南河3、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4、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⑤①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⑤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5、公元617年,经小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A.邗沟→通济渠→广通渠→江南河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广通渠C.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D.邗沟→江南河→永济渠→广通渠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5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