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1《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讲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的文学发展状况。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轮廓,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及审美观的教育。二、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三、教学参考书目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思和、李平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当代文学100篇》,学林出版社出版。四、学分与学时分配学分:4学时:64五、训练设计方案在每次课的讲述过程中,根据师生的互动,发现学生兴趣与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结合点,随机布置一定量的小题目,以个人发言的方式,在下一次课时融入,力求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旧模式。六、自学指导方案(一)引导学生坚持作阅读笔记,在积累中提高对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阅读笔记所要记录的内容有:作品内容提要、艺术特色、社会历史背景、写作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及个人看法等。)(二)自选一篇作品,写出一篇较完整的鉴赏评论性文章,为将来的论文写作打基础。七、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该门课程2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成绩的计算方法为:(一)期未闭卷考试(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占总成绩的60%;(二)课堂表现、出勤占总成绩的20%;(三)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四)实训练习占10%八、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两种传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分期与发展概况。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一、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二、中国当代文学的产生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阶段性特征一、第一阶段:战争心态下的文学(1949~1978年)二、第二阶段:和平建设时期的文学(1978~1989年)三、第三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90年代以来)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三、探索与困惑并存的发展态势思考题:1、中国当代文学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性发展?各阶段有何特征?2、中国当代文学有何重要特征?第一编1949~1978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8文学思潮(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三次文代会的召开;了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3第一节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次文代会一、第一次文代会二、第二次文代会三、第三次文代会第二节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年)二、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评(1951年)三、对俞平伯“红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四、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五、“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5月)六、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七、六十年代初的文艺政策调整(1961~1962年)八、左倾文艺思潮的极度膨胀(1962~1965年)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纪要”的出笼及其灾难性后果二、帮派文艺理论三、“文革”期间潜在写作思考题:1、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有哪些?2、如何看待对俞平伯“红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3、简述60年代初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4、何为帮派文艺理论?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8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十七年小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成就和缺失,“双百方针”对小说的影响;正确评价“红色经典”与“百花文学”兴起的文学现象。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柳青、周立波、赵树理一、《创业史》的得与失4二、《山乡巨变》的别样特色三、《锻炼锻炼》: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第三节杨沫、梁斌、吴强一、《青春之歌》及其林道静形象二、《红旗谱》的民族风格与中国气派三、《红日》与军事题材创作的长足进展第四节李准、茹志娟一、《李双双小传》的困惑与启示二、《百合花》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第五节百花文学一、时代背景二、基本情况三、代表作品分析思考题:1、何为“三红一创”?简要介绍其内容。2、谈谈《红旗谱》中的朱老忠作为农民英雄典型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3、“百合花”在小说《百合花》中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谈谈自己的看法。4、如何理解百花文学?第三章50、60年代诗歌(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建国初期中国诗坛的诗人构成;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大跃进民歌”;“政治抒情诗”;诗人对生活的赞美与歌唱。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一、兴盛一时的政治抒情诗二、郭小川:颂歌与战歌相交织三、贺敬之:以诗歌思考现实问题第三节闻捷、李季、流沙河一、《天山牧歌》:新中国第一首爱情礼赞5二、独特的“石油诗人”三、《草木篇》:咏物言志,韵味绵长思考题:1、什么是政治抒情诗?2、什么是“楼梯式”诗体?郭小川是如何运用此诗体的?第四章50、60年代戏剧(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梳理本时期话剧的发展变化及历史剧热潮;当代歌剧的发展;重点分析《茶馆》、《关汉卿》等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创作成就。第一节概述一、戏曲的改革二、话剧的新变三、歌剧的发展第二节《茶馆》一、《茶馆》的演出经过二、《茶馆》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一、《关汉卿》二、其它历史剧思考题:1、话剧《茶馆》寓意何在?其在艺术构思与结构布局上有何独到之处?2、以《关汉卿》为例,简述一下田汉历史剧的总体艺术风格。第五章50、60年代散文(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十七年”散文的前后分期、各个阶段不同特色;“十七年”散文的成就和教训;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的艺术成就与不足。第一节概述一、散文的概念二、50、60年代散文发展脉络6三、50、60年代散文的成就和教训第二节50年代初的通讯报告一、在报告文学这片沃土上——报告文学概述二、壮美与柔美结合青春与诗情融合——魏巍的报告文学三、勇敢探索干预生活——刘宾雁的新闻特写第三节叙事、抒情散文(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主)一、美的追寻善的呼唤——叙事、抒情散文概述二、追求诗的魅力表现美的心灵——杨朔的散文三、壮阔雄美热情燃烧——刘白羽的散文四、文林艺海觅珍探宝——秦牧的散文第四节60年代初的杂文一、坎坷、颠簸与起落、沉浮——杂文概述二、痴心一片说“夜话”沉冤十年“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的杂文三、经磨历劫锐气不减——巴人的杂文思考题:1、浅谈50、60年代散文的成就和教训。2、魏巍的报告文学有何审美追求?3、比较当代“散文三大家”散文的结构艺术。4、谈一下“吴南星”的杂文第六章“文革”时期的文学(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文革”十年各文体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其间的地下诗歌创作。第一节“文革”时期的小说创作一、“文革”时期小说创作概观二、浩然的《金光大道》三、《李自成》、《闪闪的红星》等小说四、《第二次握手》等“手抄本”小说第二节“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7一、绿原等老诗人的创作二、食指等年轻诗人的创作第三节八个“样板戏”的问世一、八个“样板戏”二、“样板戏”的特征思考题:1、“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有哪两股潜流?它们分别有什么思想蕴含和艺术特色?2、如何辩证地评价“样板戏”?第二编1978~1989的文学第七章8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之初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对思想禁区的冲击与文学的复苏等状况,梳理八十年代前期、中期、后期的文学思潮发展的轨迹。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一、行进的脉络二、重大争鸣第二节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一、关于现代派问题的争论二、关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第三节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一、80年代文化思潮新特点二、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三、关于“文化寻根”四、关于“重写文学史”思考题:1、试述新时期文学初期文艺复苏的基本脉络。2、谈一下80年代的“文化寻根”思潮。3、简述80年代后期文化思潮新特点。8第八章80年代小说(1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每一思潮所呈现的总体艺术特色,了解主要作家如王蒙、刘心武、张贤亮、韩少功、汪曾祺、贾平凹、莫言、余华、方方、刘震云等人的代表作品的创作情况、思想艺术成就与文化意蕴。第一节伤痕小说一、定义二、兴起缘由三、伤痕小说反映了哪些“伤痕”?四、经典文本分析第二节反思小说一、定义二、反思小说如何对历史进行思考?三、反思小说的叙述特征四、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之比较五、反思作家举要第三节改革小说一、定义二、历史背景三、基本特色四、改革小说作家举要第四节寻根小说一、定义及特点二、寻根小说的三种价值取向三、兴起缘由四、经典文本分析第五节先锋小说一、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二、先锋小说在创作上的特点9三、经典文本分析第六节新写实小说一、定义二、新写实创作的两种倾向三、经典文本分析思考题:1、伤痕小说反映了哪些“伤痕”?2、如何认识反思小说?3、改革小说在工业题材与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实绩,试举例分析之。4、寻根小说兴起的原因和主要特征是什么?5、如何认识先锋小说?6、什么是新写实小说?第九章80年代诗歌(4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诗歌创作队伍的构成和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美学形态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掌握朦胧诗的思想内容与审美取向,以及舒婷、顾城等代表诗人的创作与艺术特色。第一节归来者的诗一、归来的诗人二、艾青的诗作第二节朦胧诗一、何为朦胧诗?二、朦胧诗重要特征三、朦胧诗论争概况四、舒婷、北岛、顾城等朦胧诗人第三节新生代诗歌(后朦胧诗)一、概念二、审美特色三、主要代表诗人10思考题:1、朦胧诗的特征是什么?2、《双桅船》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内涵是什么?诗的最后四句被人们当作警句广为传诵,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你的理解。3、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说说你的看法。4、解析《远和近》这首诗。5、你从顾城之死中感悟到了什么?第十章80年代的戏剧(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八十年代戏剧创作概况,重点掌握沙叶新与高行健的创作情况、艺术探索与成就。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创作阶段二、现代主义探索阶段三、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阶段第二节沙叶新、高行健一、沙叶新的现实主义戏剧二、高行健的探索戏剧思考题:1、简述80年代戏剧发展概况。2、话剧《陈毅市长》取得了哪些艺术成就?3、谈谈高行健的探索戏剧。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80年代散文作家队伍的构成,80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总体特征以及表现视角的转变。重点掌握巴金的晚年之作《随想录》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以及女性作家散文。第一节80年代散文概说一、作家构成二、特色与价值第二节巴金《随想录》11第三节女性散文一、张洁《拣麦穗》二、唐敏《女孩子的花》三、叶梦《羞女山》第二节报告文学一、报告文学概述二、重要报告文学家思考题:1、80年代的散文创作有何特色和价值?2、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以散文形式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竖起的又一座丰碑”?3、唐敏《女孩子的花》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女性意识?4、为什么说叶梦《羞女山》是对女性生命的礼赞?5、为什么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里程碑?第三编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十二章90年代文学思潮(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90年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共生共荣状态和我国文艺理论探求与世界文艺思潮深入的一体化态势,重点介绍“新写实”思潮的发端、经过与作为文学思潮的特征。一、创作与理论的共生共荣二、“新写实”思潮思考题:第十三章90年代小说述评(6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介绍在全球化语境下90年代文学的转型,从整体上把握当下文坛众声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5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