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版七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1、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qiāng】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汉族,祖籍陇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人物评价: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yǔ]开府,俊逸鲍参军”。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mín】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1、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qiāng】译文:半轮秋月悄悄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起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既写出月影清江的美景,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也暗点秋夜行船。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那天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幽黑的峡谷隔开了你我,怀着无限的思念,我独自赶赴渝州。三,四句实写诗人的行程,表现了诗人(江行思友之情。)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赏析: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2、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2、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2、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译文:当年,我们在岐王府里经常见面,我也曾在崔九的厅堂前聆听你多次唱歌。•前两句写昔日之盛。追忆当年相会的盛况。•一“宅”一“堂”再现当年繁华热闹的情景。“寻常见”“几度闻”互文见义,有意重复,拉长了回味的时间,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和青春年华的美好回忆和无限眷恋之情。这两句写的越足越盛越繁,就越能与下文写的今日之衰形成强烈对比。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文:如今,正值江南明媚美好的春日,(四处飘零的)我却与你相逢于落花的时节。•后两句写今日之衰,由梦幻般的回忆中回到眼前的现实。“江南好风景”衬托“落花时节”,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又”字蕴含很多,把往事今情隐隐追出。•一别数十年后,两位老朋友他乡相逢,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但今非昔比,置身于“江南好风景”之中的两位朋友,都已是幡然白首,贫病衰朽的老者,所面对的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感,饱含着对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的深沉感慨。赏析: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诗的意境: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答: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强:勉强。③怜:可怜。④傍:靠近、接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试译诗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思考1.重阳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2.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3.你认为第三句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4.你能描绘出最后一句诗句表现出来的画面吗?夜上受降城闻迪•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夜上受降城闻笛》是由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烽: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受降城:回乐县的别称。•芦管:笛子。•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本文标题:新版七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9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