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焦点与挑战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焦点与挑战•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李明•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核弹与火箭”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走向台前。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压力,中国被推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一、目前四大焦点问题1.关于阶级斗争理论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3.左右之争4.高校意识形态安全1.关于阶级斗争理论2014年9月23日,《红旗文稿》刊发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以下简称《坚持》)的文章,该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分析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重申了党章和《宪法》关于“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科学论断,并引用了邓小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这样一篇文章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为什么一些人一看到“阶级”“阶级斗争”“专政”等字眼,就如此敏感?•“王伟光之所以被攻击,不是把阶级斗争问题讲得不清楚,相反,正是讲得太清楚了,矛头对的太准了,便把那群主张西化、分化、私有化、资本主义化的群体给惹怒了。”•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这种思潮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全部历史认识体系,否定中国人民的进步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其突出表现是:主张“告别革命”,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美化中国近代统治阶级,为近代中国统治阶级翻案;借中国共产党的错误而否定其全部历史;借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一生;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错误和苏联模式的缺陷,全盘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苏联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等。在这股思潮泛滥的这些年里,虽然该思潮的宣扬者们多表现为对我们党已有明确定论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结论进行颠覆性评价,但却很少聚焦于“历史虚无主义”这个概念,很少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反映这股思潮实质和性质的总概括进行理论梳理和系统言说。•3.左右之争•(1)意识形态领域内确实存在左右之争,但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没有系统的宣传自己思想的机构和媒介阵地,其对部分人文社科界人士、高层政界人士、知识分子型的网民的影响较大。•(2)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左右之争的表现形式是以社会思潮方式呈现出来的,有关自由、法治、人权、普世价值这些理论上的探讨看似“学术化”,而实质上是涉及的却是“利益分配机制的重建问题”,很“务实化”。•(3)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左右之争是一场“话语权”之争,并不是信仰之争,因为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坚持的是政治实用主义立场,都想在中国政治利益格局和经济利益格局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谋取政治与经济上相应地位与利益。•(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左右之争所探讨的问题集中在“中国道路”上,所谓的“第三条道路”或“中庸之道”依然受到较多人士的支持。普通民众包括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仍然需要继续深化,“道路自信”氛围尚不浓厚。有关“中国道路”问题的探讨是左右之争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地方,这也为左右之争获取了相应的话语空间和生存空间。••(5)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大文化发展战略和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已经获得了学界和普通民众的拥护,这对于平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左右之争,破除“极左”和“极右”的思想观念及其不良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积极效应,该方面该方面工作仍需要继续深入推进。•4.高校意识形态安全••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刊发署名为本报编辑部的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信中披露了部分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中国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课堂上随意抹黑现实、丑化历史的怪象。•信中说,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应该说,信中反映的课堂乱象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并非多数教师如此,但是也绝非个别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该信引起舆论广泛而热烈的共鸣。•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极力传播西方价值理念和制度模式,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因此,需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以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六大挑战•1.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2.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3.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4.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5.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6.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六大挑战•1.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渗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渗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覆盖式宣传。美国的CBS、CNN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接的文化宣传更获得了便捷、高效、广泛、强势的高科技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种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二战之前,西方敌对势力就注重文化输出与国家地缘战略的结合并用,二战之后更加重视通过全面的文化输出对他国施加影响。美国好莱坞电影成为典型代表,甚至有媒体称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观念,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能达到“无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三种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名目众多的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布赖特基金会等,拉拢和利用高层社科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意在培养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社会大众。•2.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布热津斯基攻击共产主义学说的“大简化理论”,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然挑战。这些社会思潮极具迷惑性,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赢得人们的信服和认同,从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时下正在热议的“中国模式”,一定意义上是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之后的另一种理论陷阱,是西方敌对势力“棒杀”中国的意图落空后推出的“捧杀”阴谋。种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因其系统性、理论性,容易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因此,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这是固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内生力量。•3.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悲观绝望;还有人将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和失误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认为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时。在我国也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的论调,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弱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4.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现代化作为源发于西方而逐渐向世界扩展的人类历史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其本身便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披上普遍性外衣的现代化理论,旨在向“欠发达国家”许诺:只要按照美国的现代化模式发展,就能摆脱落后和愚昧,实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摆脱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范式的影响,对“欠发达”世界由于非殖民化而释放出来的新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力量进行疏导和控制。与此同时,将这些“欠发达”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便于进行资本剥削。因而,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性,避免陷入“发展的幻象”之中。5.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多种所有制的并存、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关心和维护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体的利益和感受,并以此作为价值评判尺度,好坏优劣皆依主体自身加以判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不可避免。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入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6.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和强大的渗透性,西方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段和强势的文化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防御能力构成很大挑战。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言论表达的新途径,网络一定程度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减压阀;另一方面,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人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动接受主导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三、如何应对挑战•1、理论认同•2、心理共鸣•3、信任心态•4、利益诉求•5、明确的社会方向感•6、精神力量•7、日常践行四、高校如何应对•1.深刻高校既是学术的殿堂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毋庸置疑,高校是学术的殿堂,学术自由是保证学术思想相互碰撞、竞相迸发的前提。但是脱离政治信仰和政治纪律的学术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以“学术自由”为幌子而妄图突破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思想与行为不仅违背了“大学精神”,也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与行为错乱,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所绝对不能容忍和姑息的现象。••当前多种理论观念、思想观念在高校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众声喧哗”的局面中难免有杂音、噪声,一批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甚至急于在高校“抢滩登陆”,妄图影响青年知识分子和争夺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对此,高校要积极主动、沉着冷静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阵地战。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打赢主战场、建强主力军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光荣使命。••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决非是思想理论的简单搬运和单纯灌输,而是一项激活思想、点燃灵魂、触动心灵、事关大是大非的大事业,也是一项高难度、非常复杂、异常精深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对此抱有敬畏之心、自豪之感、担当意识。面对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由西方敌对势力有意为之妄图渗透分化的“颠覆之声”、由深化改革中不可避免引发的对新的矛盾与问题的“不满之声”、由贪污腐败等少数消极负面现象引发的“疑惑之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勇于积极迎接多方思想挑战,敢于主动发出正面正义之声,善于运用多样宣传教育手段,通过自身的努力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让“正能量”、主流意识形态占据舆论的制高点。•谢谢各位!
本文标题: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焦点与挑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2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