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抗性生化机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抗性生化机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姓名:姚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药学指导教师:李建洪20090601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抗性生化机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作者:姚亮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姚亮.游红.张聪冲.李建洪.张凯雄.彭传华.罗汉钢.王盛桥褐飞虱对吡虫啉和扑虱灵的抗药性监测2007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湖北武穴、天门、监利、通城、孝感、随州及枣阳7个地区褐飞虱三龄若虫对吡虫啉和扑虱灵的抗性,结果表明:各地区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倍数为98.89~389.19,属高水平抗性或极高水平抗性。武穴与通城对扑虱灵的抗性倍数为21.41和29.87,属中等水平抗性,天门、监利、孝感、随州、枣阳对扑虱灵的抗性倍数为51.86~108.25,属高水平抗性。2.期刊论文李文红.高聪芬.王彦华.庄永林.戴德江.沈晋良.LIWen-hong.GAOCong-fen.WANGYan-hua.ZHUANGYong-lin.DAIDe-jiang.SHENJin-liang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中国水稻科学2008,22(2)1996-2007年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我国8省(区)27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敏感性.在1996-2002年间,江苏[江浦(JPZY)、仪征(YZZY)和南通(NTZY)]、安徽[安庆(AQNS)]、广西[南宁(GXNY)和桂林(GLNS)]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均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抗性倍数为0.3~3.5倍).在2005-2007年间,监测到江苏[江浦(JPZY),2005年]和海南[陵水(HNLS),2007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达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8.8倍和19.4倍);其余种群如广西[南宁(GXNY)和桂林(GLNS)]、湖南[常德(CDTY)]、浙江[余姚(YYLJ)]、江西[新建(XJSM)]、安徽[和县(HXLY)、潜山(QSMC)]及江苏[南通(NTZY)]等地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6~9.1倍);而江西[上高(SGMS)]、浙江[兰溪(LXYC)]和湖北[孝感(XGXC)]3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仍为敏感至敏感性下降(抗性倍数2.5~4.1倍).室内饲养22代,用噻嗪酮对1996年采自安徽[安庆(AQNS)]的褐飞虱间断筛选13代,它的LC50下降了30%,筛选前后抗性水平没有明显差异;随后连续筛选15代,抗性倍数达1157.7倍.上述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噻嗪酮已产生低到中等水平抗性,如果连续单一使用噻嗪酮,褐飞虱将具有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风险.此外,还对褐飞虱的抗性治理进行了讨论.3.期刊论文刘泽文.董钊.王荫长.韩召军.田学志安庆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安徽农业科学2002,30(4)对安庆地区2000和2001年2种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种飞虱抗药性年度间变化不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甲胺磷和醚菊酯都比较敏感,而且白背飞虱对杀螟松的抗性也很低;2种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都接近中等水平,对其他药剂的抗性都达到了中等水平.4.期刊论文ShiDe.施德.虞轶俊.盛仙俏.孙会锋.张丽莉浙江省褐飞虱抗药性监测与治理-中国稻米2008,(1)对浙江省稻区采集的水稻褐飞虱,应用稻茎浸渍法测定其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褐飞虱对吡虫啉仍维持高水平抗性,但抗性水平比2005年有下降,对噻嗪酮和氟虫腈仍为敏感.根据褐飞虱的抗药性水平,制定用药方案,是治理抗性褐飞虱,控制褐飞虱为害的有效措施.5.学位论文朱振宏褐飞虱抗药性监测及对异丙威抗性机理研究2006该研究采用半麻醉点滴法测定广西,湖南常德,湖南郴州,广东,江苏,福建种群种群4龄若虫对6种杀虫剂的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褐飞虱对不同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其中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最高,达到高抗到极高抗水平。用褐飞虱敏感和抗性品系4龄若虫测定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氧化酶和酷酶抑制剂SV、酯酶抑制剂DEF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NT对异丙威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敏感品系若虫测定上述酶抑制剂对异丙威分别增效1.5。2.8,1.9及2.1倍,而抗性品系分别增效54.9,16.5,11.2及4.9倍,抗性品系增效倍数与敏感品系增效倍数之比值分别为36.6,5.9,5.9及2.2倍。这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对异丙威的增效作用最明显(36.6倍),是褐飞虱对异丙威抗性的主要生化代谢机理,而酯酶抑制剂DEF及谷胱甘肽转移酶抑制剂DEM对异丙威的增效作用(6.9倍)显著低于PBO,因此,与褐飞虱对异丙威抗性的关系不大。以4龄若虫整体匀浆为母液,测定和比较褐飞虱敏感和抗性品系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11倍和1.01倍,两品系间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证明褐飞虱对异丙威的抗性与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无关。以5龄若虫的匀浆液为母液,测定抗性和敏感品系褐飞虱的多功能氧化酶0-脱甲基活性分别为0.1504和0.1706nmol/mgpr/min,抗性品系的酶活性为敏感品系的1.13倍,两者差异也不显著,表明褐飞虱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与多功能氧化酶0-脱甲基作用无关。6.期刊论文刘叙杆.赵兴华.王彦华.韦锦捷.沈晋良.孔健.曹明章.周威君.罗才宏.LIUXu-gan.ZHAOXing-hua.WANGYan-hua.WEIJin-jie.SHENJin-liang.KONGJian.CAOMing-zhang.ZHOUWei-jun.LUOCai-hong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中国水稻科学2010,24(1)于2006-2008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大田褐飞虱种群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新烟碱类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噻嗪酮)的抗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水平随其迁飞途径而出现急剧上升态势,其中,从我国南方稻区迁入长江中下游流域等6省10地种群和回迁至广东韶山、深圳两种群对氟虫腈抗性分别上升至中等水平抗性(15.0~32.5倍)和高水平抗性(66.9~73.7倍),明显高于2006年5省6地(2.6~5.8倍)和2007年9省11地(3.2~8.4倍)大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水平.上述结果预示2009年、2010年两年在全国稻区可能暴发褐飞虱对氟虫腈更高水平的抗性.自从2005年10-11月褐飞虱对新烟碱类的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277~811倍)以来,近3年来抗性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处于高水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其中,2008年我国8省13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仍高达210.1~381.7倍.褐飞虱对其他的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抗性水平分别为2.0~15.8、0.7~4.8和0.6~2.8倍.褐飞虱对噻嗪酮为敏感到中等水平抗性(3.0~11.9倍).近几年来大量、广泛使用氟虫腈防治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类迁飞性害虫是褐飞虱对其暴发抗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及时制定全国范围防治两类迁飞性害虫的交替轮换用药抗性治理对策方案,才能延缓褐飞虱抗性的再次暴发.7.期刊论文沈水男.江宏稻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药性监测-上海农业科技2003,(6)扑虱灵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本地推广使用的防治稻飞虱的杀虫剂.在推广初期,扑虱灵对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为防止稻飞虱对扑虱灵产生抗性,从而避免防治上的被动,作者于1990年开始进行稻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药性监测.8.期刊论文姚亮.覃春华.卢鹏.游红.李建洪.许威.张凯雄.彭传华.罗汉刚.王盛桥.YAOLiang.QINChun-Hua.LUPeng.YOUHong.LIJian-Hong.XUWei.ZHANGKai-Xiong.PENGChuan-Hua.LUOHan-Gang.WANGSheng-Qiao湖北省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及氟虫腈的抗药性监测-昆虫知识2010,47(1)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湖北省武穴、天门、监利、通城、孝感、公安及枣阳七地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1)田间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的抗药性.结果表明:2006、2007和2008年3年7地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分别为98.89~389.19倍、69.00~153.33倍和56.32~116.89倍,达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但3年期间总体抗性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2007和2008年2年7地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分别为13.39~41.06倍和6.94~20.44倍,达低水平至高水平抗性;2007和2008年2年7地褐飞虱对氟虫腈抗性分别为0.97~2.64倍和0.63~1.42倍,为敏感阶段.此外,还对褐飞虱的治理进行讨论.9.期刊论文徐善忠.刘建华.韦赵海.王茂玉.饶国顺.曾宜杰稻飞虱抗药性监测及试验初报-江西农业学报2007,19(5)通过农户防治调查、药剂试验,明确了泰和县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类药剂敏感,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类药剂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室内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功臣对褐飞虱的LC50为0.07603mg/kg.10.期刊论文曾志.林胜英.黄伟荣.钟春环兴宁市稻飞虱抗药性监测及药剂试验初报-广东农业科学2008,(5)通过调查兴宁市农户防治稻飞虱的用药情况和药剂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兴宁市稻飞虱对吡虫啉类药剂已明显产生抗药性,选用吡虫啉类药剂防治稻飞虱的效果已下降至60%左右;选用25%剿飞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的效果比较理想,防效接近90%.室内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对褐飞虱的LC50为0.07603mg/kg.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88e88c3c-a8e3-4444-8f5c-9dee00976c50下载时间:2010年9月11日
本文标题: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抗性生化机理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