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2
第一部分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一、教育起源的三种主张:(13)(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它是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是大都认可的观点。二、教育的功能:(14)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9)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20)(一)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实施科教兴国;(三)推进素质教育。五、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27)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六、结合从事教育工作和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教育”总是包含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引导”。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他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否则就不能称为“教育”。七、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的认识。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教育者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2、学习者: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使用“学习者”与使用“受教育者”、“学生”不同。教育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第二章学校一、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32)二、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34)三、学校文化(一)什么是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具有共性和个性统一的文化特质称为学校文化(39)(二)(如果从形式来看)学校文化分类:(40)1、物质文化(建筑、校园布局、设备设施等);2、制度文化(学校传统、仪式、规章)3、精神文化。(校风、学校精神等)四、学校管理(42)(一)什么是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43)1、什么是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2、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44)(1)信息传递;(2)控制;(3)激励;(4)情感交流。3、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2)非正式沟通六、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47)(一)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二)教学工作管理;(三)教务行政管理;(四)总务工作管理。七、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49)(一)行政方法(二)法律方法(三)教育(四)经济方法(五)学术方法八、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52)(一)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二)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三)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章学生一、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62)遗传决定论;(62)环境决定论;(63)辐合论(又称二因素论)。(65)二、儿童发展的内涵。(一)正确的儿童发展观。(67)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69)(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既变化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以表现为进步,也可以表现为退步。(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不断转化、互为基础的复杂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70)三、儿童发展的特点:(71)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四、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应遵循的原则。(76)1、要尊重儿童的感受2、要尊重儿童的选择3、要鼓励学生的创造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学生发展观(对学生发展目标的重新界定)表现在三个方面(78)1、终身发展成为了主导价值,将普通教育阶段的发展定位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适应其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2、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追求的发展目标;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是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第四章教师一、教师的社会作用:(84)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二、教师劳动的特点:(86)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三、教师素质(88)(一)教师的一般素质1、文化素质(1)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2、教师的教育素质:(1)教育理论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3、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92)(1)爱岗敬业;(2)热爱学生;(3)严谨治学;(4)团结协作;(5)为人师表。(二)21世纪对教育素质的要求(95)1、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2、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的观念;3、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4、要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善于开展国际教育交流;5、要树立教育网络化观念;6、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四、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96)1、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2、学生有无限创造潜能;3、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五、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97)1、教师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2、教师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3、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六、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98)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108)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二、教育目的的功能:(110)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三、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17)(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四、什么是全面发展?(120)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五、我国的教育目的:(126)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26)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七、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128)1、创造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德育(一)什么是德育?(133)德育即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或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二)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作用);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136)(三)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138)1、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2、内容:(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以上是德育内容的重点,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目前主要体现在《小学德育纲要》上。(141)(四)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141)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2、班主任工作;3、校会和班会;4、少先队活动;5、各种课外活动等。(五)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实际锻炼、4、表扬与批评、5、奖励与惩罚。二、智育(149)(一)什么是智育。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二)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154)1、传授知识;2、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3、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三、体育。(157)(一)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二)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59)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三)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163)1、教学卫生保健(主指学生的用脑卫生和用眼卫生)2、个人卫生保健3、环境卫生4、合理的作息制度四、美育(166)(一)什么是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二)美育的任务:(168)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境界的能力。(三)美育的类型。(170)1、艺术教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4、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172)。第七章课程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74)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综上所述,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二、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77)(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三)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18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在课程内容上
本文标题:《小学教育学》知识要点与练习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2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