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人权与国际政治演示文稿
人权与国际政治主讲张志洲我参与的书引子:提问与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哪些事涉及人权问题?•我们听闻社会上哪些严重侵犯人权的事件?•在国际上,哪些事涉及人权问题?人权概念的由来•基本概念:人权是指人之为人的起码尊严和价值。•以个人为核心的人权观念滥觞于近代西方,但在20世纪之前也往往称为“人的权利”或“自然权利”。•人权观念的萌生首先需要人性的觉醒和解放,这就有赖于文艺复兴运动所开启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后的理性启蒙运动。•西方资产阶级的出现、成长和其政治愿望的表达,促使人权观念才“破土而出”。•人权观念最初反映的就是欧洲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基督教神学体系和“君权神受”的封建主义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1.它以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世界观为前提,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与宗教观,要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破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2.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资产阶级的新自然法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3.“契约论”和“主权在民”思想的确立,使资产阶级有了抗衡和反对封建王权的精神武器。人权运动的三个时期•限制王权;确立人权;人权运动的国际化与多元化•第一个时期:经过了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欧美新兴资产阶级取得了对封建王权的胜利,为自己争得了基本人权奠定基础。•英国资产阶级在1682年以财政力量为后盾迫使国王查里一世承认国会的《权利请愿书》,从而为资产阶级的人权运动准备了条件。•第二个时期:人权的法律化,以法律确立人权1689年英国国会又颁布了《权利法案》。•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它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为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基本内容在1791年以“权利法案”的形式被载入美国宪法。•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更是明确地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人权宣言》于1791年以“序言”的形式被载入法国宪法。•此后,在19世纪,欧洲大陆国家普遍采纳将人权条款载入宪法的做法,宪法也就成了“权利保障书”。•人权运动的第三个时期•就是进入20世纪后人权的国际化与多元化。•20世纪,人权运动从欧美扩展到世界各国,人权观念传播的同时是人权的法制化进程,大多国家的宪法都写有关于人权的条款。•以《联合国宪章》为中心,形成了宪章人权保护体系。•许多地区性的人权保护法律规范产生。•人权多元化:•一是人权的内容从公民与政治权利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二是享有人权者的范围从资产阶级少数人扩展到全世界不分种族、性别、宗教、肤色、国籍、阶级、地位等因素的所有人;•三是实现人权的模式多样化了,除了个人人权外,集体人权(如民族自觉权、非殖民化)也被认为是实现人权的重要模式了。显然,人权运动的第三个时期,也正是人权进入国际政治的时期。三种人权学说•自然权利说,或称天赋权利说•法律权利说依据法律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来证明人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福利权利说,或经济权利说人权进入二战后国际政治领域•在传统的国际政治领域,并无明显的人权话题。1.人权作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主要靠在国内争取,不管是国内政治斗争还是国内立法,都是在一国之内进行。自民族主权国家体制在欧洲建立以来,主权原则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首要原则被确认,人权长期被当作一国的内政;•2.传统的国际政治,主要是国家间政治,权力和利益是其主要内容,理想和道义似有还无,跨国的人类普遍的权利很少也很难进入传统国际政治的关注范围。•因此在人权问题上,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界线相当分明。•二战之后,人权从作为国内政治的诉求而扩展到国际关系进程中,成为一个明显的国际政治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权的践踏和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将保护人权作为最基本职责。•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冷战与美国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软实力的应用的一种表现•第三世界反殖、反帝、反霸与“集体人权”•冷战后的“人权高于主权”与“人道主义干涉”宪章人权体系——寻求正义与秩序的平衡•1.以《联合国宪章》为起点,以《世界人权宣言》及两大国际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权公约共同构筑了战后国际人权宪章体系。•2.《联合国宪章》中国关于人权的规定和条款•开篇就“重伸基本人权”•第一条关于宗旨的第三款则申明:“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第十三条第一款:“应发动研究,并作成建议:……(丑)……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助成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实现。•第五十五条:“为造成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和平友好关系所必要之安定及福利条件起见,联合国应促进:……(寅)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守,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第五十六条:“各会员国担允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本组织合作以达成第五十五条所载之宗旨。”•第六十二条第二款:授权经社理事会“为促进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及维护起见,得作成建议案。”•第六十八条:经社理事会“应设立经济与社会部门以提倡人权为目的之各种委员会┄┄”。•《联合国宪章》中所有这些关于人权的规定,通常被总称为宪章人权条款。•正是依据上述条款,联合国经与社会理事会于1946年2月成立了十八国人权委员会(中国为创始会员国),着手创立国际人权宪章体系。•1947年由人权委员会组成的起草委员会第一届会议决定,国际人权宪章体系由人权宣言、采用条约形式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及执行措施三个部分组成。于是才有了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意议定书》。•《世界人权宣言》,在序言中声明:“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各会员国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辖下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遵行。”•第二条:“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领土是独立领土、托管领土、非自治领土或者处于其他主权受限制的情况之下。”•第二十八条:“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第三十条:“本宣言的任何条文,不得解释为默许任何国家、集团或个人有权利进行旨在破坏本宣言所载的任何权利和自由的活动或行为。”•作为《世界人权宣言》具体化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则都在序言中载明:“确认这些权利是源于人身的固有尊严”。•更多的人权条款会规定,在此省略。•从所有这些条文来看,确乎都强调了人权的普遍性、国际性及超国家性,尤其关于非主权领土人民平等享有人权的规定,无疑都可解读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潜在含义。充实人权宪章体系的其他人权文件•地区性的•如欧洲人权宪章,拉美人权宪章等•具体领域的•如反虐待,反酷刑,如妇女与儿童权利保护法等•世界性的后续人权会议与成果•如1968年国际人权会议发布的《德黑兰宣言》等宪章人权体系的另一面——主权性•《联合国宪章》既把促进人权作为基本宗旨之一,有多条人权条款,同时又明确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第二条第七款)。•不管是《世界人权宣言》还是两大人权公约,还是其他的国际性人权公约,其效力的产生,除了极少数例外,都是以主权国家的认同和自愿参加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根本上主权国家有权选择是否参加国际人权公约和是否接受国际人权法的约束。宪章人权体系中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权与主权的冲突•追求国际正义与追求国际秩序的冲突中国与西方人权观念的分歧•分歧与趋同的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什么没有“人权”概念?•中西分歧的分析•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国家利益差异?人权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化自主性诉求?总结•1、人权观念起源于西方,是理性启蒙运动的产物,也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在政治上的反映。•2、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人权运动和人权理论经过了不同的代际,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但多样性的问题不容回避,关键在于如何解决。•3、人权进入国际政治领域并成为一大重要主题,是20世纪后尤其是二战后的事。传统国际政治的诸多因素都极大地对人权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作用。•4、国际人权宪章体系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保护,涉及人权与主权关系问题,实质上则是在国际社会的两大追求,即追求正义与追求秩序之间寻求平衡。人权的普遍性(普世性)之间存在冲突。•5、我们与西方的分歧是多方面的,并有深刻的根源,而平等协商与对话是增进共识的最好方法,但多样性和分歧将总是存在的。•6、人权进入国际政治领域,既丰富了国际政治的内容,也对传统的以全球国家为主要形体的国际秩序产生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伦理共建,人权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将持续引人关注主要参考文献•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1-109页“人权”部分。•[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联合国网站:•张志洲:《人的国际保护和国内保护——寻求正义与秩序的平衡》,载周琪主编:《人权与外交——人权与外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张志洲:《关于人权的思考》,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思考题•1、试谈人权的普世(普适)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中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在人权观念上会发生冲突?
本文标题:人权与国际政治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0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