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
鲁迅一、人物形象的典型的意义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知识分子;一类是下层劳动者群众;一类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1.知识分子中又塑造了几种类型的人物:(1)自觉地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如狂人;(2)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如孔乙己;(3)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的维护者,如四铭、高而础;(4)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压迫下,由反叛而妥协的牺牲者,如子君、涓生、《在酒楼上》的魏连殳、《孤独者》中的吕纬甫等。2.下层劳动者,大多是封建思想和封建仁义道德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如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等。3.地主阶级统治者的形象,多为封建社会及其思想界的真正主人,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离婚》)等,这些形象的意义都旨在说明:A、封建思想的罪恶;B、封建思想的腐朽;C、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像狂人一样用新的时代意识反封建;通过启蒙来清除封建意识的毒害等)。二、阿Q主题有两个:(1)鲁迅通过刻画阿Q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危害。指出了精神胜利法是落后的民众走向革命的绊脚石,从而形象而又深刻地昭示了进行启蒙、改造国民性的极端重要性。(2)通过阿Q的悲剧,提出了民众(包括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暗示了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作者告诉我们,阿Q虽然落后,但如果有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也不会造成悲剧。但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根本没有去注意民众,发动民众,启示他们的觉悟,以致他们始终不懂得革命是什么。这正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地方。三、《伤逝》这是一篇为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做总结的小说。《伤逝》人物形象涓生:从思想本质来看,他是一个在五四时期具有某种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和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等,正说明他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因为,他所谈论的这些人,正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人,他所谈论的问题都是与民主主义有关的问题。他不仅在思想上具有民主主义的思想,而且在最初还用行动实践这种理想。他与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阻挠而自由结合,正是民主主义思想作用的结果。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又具有明显的思想弱点和性格缺陷。他的思想弱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明确远大的社会理想,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婚姻自由的实质及深远意义。他虽也常提理想,后来也不满子君沉溺于家务琐事,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那仅仅是个人的理想,这个爱情理想,如个人的爱情、婚姻、幸福等,与社会仍隔几层。二是: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如遭到失业的打击,还看不清事情的严重性,反而认为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丰的小事情,便会受很深的影响。把丢失赖以生存的职业,看成极微丰的小事情,这说明他对整个社会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他的性格弱点则主要表现在太自信,过于自信。比如,当他失业后,之所以认为自己失业只是一点极微丰的小事情,除了思想上对社会缺乏认识外,还由于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自信。他自觉自己能写文章,也能翻译书和文章,就自有将来的希望。正是思想和性格的弱点,使他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爱人不得不离他而去,他自己也饱尝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打击和冷眼,从曾经奋斗的起点,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除了悔恨和悲哀,什么也都未能留下。正是这些弱点,最后导致了他的悲剧。从个性品质来看,涓生既是一位过于自信的人,也是一位十分看重感情,能反省的人。他的自信,虽然(1)独特的手记体裁。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用手记的体裁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初恋、结婚、知道最后分离的悲剧过程。手记与日记同属一种文体,它不象日记那样按日子记事,却也有如日记般的优点真实。采用这种手记的形式,便于作者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为主线,把各种零碎的材料贯串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如全文二十段,是手记的二十个片段,这些片段既自然地构成了带悲剧气愤地二十个场景,又以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活动为中心,将在一年的暮春、深秋、严冬、初春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串成了一个整体,真实地展示了两个主人公从熟悉、恋爱、同居到感情破裂,最后分离的悲剧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便是手记体裁的特色和独有魅力。(2)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全篇的基本故事情节是两个主人公从爱到毁灭的一段人生历程。其间分二十个片段,叙写了五件重要的在那样的黑暗社会并无助于改写他的命运,但毕竟反映出他有这么一种宝贵的个性品质,在他的个性品质中,重情,可说是十分鲜明的。他对子君的爱,是真诚,而对子君曾经给予过他的爱,他是十分珍惜和看重的。这种对爱的珍惜和看重,在他的两个时期表现得最为鲜明。一是两人恋爱时,涓生自述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二是在子君离他而去且自知子君已死后,涓生又自述: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正是这种重情的个性品质,使涓生最后没有伦为一个负心汉。涓生能反省的个性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的反省;一是对自己的剖析。在对人生的反省中,涓生能从自己的人生遭遇中领悟人生的某种真谛,如,当他失业后,终于未能凭写文章、读书的本领改变自己的困境时,他悟到,以前的生活只未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这实际是从形而下的遭遇种,的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结论。这也反映出涓生是有清醒理智的人。在对自己的剖析中,涓生不仅剖析了自己的卑怯,更从对自己的剖析中,表露了深深的悔恨,这些悔恨,既是对自己灵魂的忏悔和剖白,也是对自己爱的历程的反省。正式这种勇于反省的个性品质,给人一种希望,也能得到人们的谅解。也正是这种个性品质,体现了一个经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知识分子的特征。《伤逝》艺术特色事情:熟悉、恋爱、同居、遭受失业的打击、分离。在叙写这五件事中,又记载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如涓生向子君求爱等,这些叙事清晰地展示了两个人地感情、生活的轨迹。同时作者不是让人物在那里冷静地叙事,而是将强烈的抒情夹于其中,使文章更为感人。如小说的起首一段:如果我能狗,我要写下我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既是在叙事要写下我悔恨和悲哀,又是在表达心曲抒情。又如第十八、十九、二十段,也常常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3)塑造人物用画眼睛的方法。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写,如写子君时,有时抓住她的心理活动的几个瞬息写;有时又抓住几个细节或者神情的变化等,写出心理活动。如当涓生向子君表达了我已经不爱你了的真实情感后,子君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出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小孩在饥渴中寻求慈爱的母亲,但只是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我的眼。这里作者既出色地描写了子君眼神的变化,又通过这些变化生动地展示了子君心灵深处的痛苦、绝望地寻求活动,将子君的那种温柔的性格揭示出来了。(完)子君:一个痴心的为爱而奋斗,而牺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爱,是支配她所有行动的内在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因素。为了爱她能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地位低微,生活并不富裕的涓生走到了一起;为了爱,她不顾封建家庭的压迫,不顾社会的嘲笑和诽谤,在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中昂然而行,与并不富裕的涓生同居,并响亮地喊出了这样的心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这种为了爱而进行奋斗让人赞赏。她这些行为,体现了新时代女性强烈的个性意识,具有了可贵的价值。但她也有明显的思想缺点和性格缺点。这些缺点也无一不与爱相联系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缺点都是爱的牺牲品。她的思想缺点也只要有两方面:第一,她只看到爱情,把爱情的重要结果婚姻的取得,看成是自己人生奋斗的全部内容,也当作是自己人生奋斗的终点。所以,在与涓生同居以后,她就不再前进了,也没有什么新的理想、信念了,一心一意只想当好家庭主妇的角色,做家务,成了她对人生应尽的唯一义务,并沉醉于其中而不自觉。此时,她已从昔日所反叛的封建家庭中走出来,又自己将自己束缚在了一个新的牢笼里。从过去做封建家长的奴隶角色,变成了做自己新家的家庭奴隶的角色。更让人感到可悲的是,她不仅做了这种家庭奴隶,而且无半点不满,反而沾沾自喜,完全满足了,所以作品写到,她竟胖了起来,脸也红活了,和过去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胳膊相比,几乎判若两人。正因为她停止了生活的追求,她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种做家庭奴隶中被消蚀掉了。这正是她的想弱点带来的必然结果,而这个结果不仅预示了以后她的悲剧命运,而且,这种结果本身就是她的一种人生悲剧,一种几乎无疑的悲剧,一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悲剧。第二,子君在婚姻自由方面挣脱了封建专制的某些束缚,但并未挣脱它的所有束缚,并没有从旧传统、旧习惯、旧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而且也没有争取彻底解放,特别是思想解放。鲁迅说子君未脱尽旧思想束缚,这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子君的又一个思想弱点。正因为她未脱尽旧思想束缚,她的思想感情,甚至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流露出旧思想的庸俗气。。如,子君把自己喂的小狗取名叫阿随,为什么,随者,追随、跟随之谓也。这表明,此时的子君在小狗面前已经以主子自居了,把狗看成是子君可以随时使唤的奴才,这反映了她对目前地位的满足和骄傲之感,以及她滋长起来的庸俗的虚荣心。又如,为了小油鸡的事,子君经常和邻居官太太明争暗斗,这和旧时代的村妇之间的吵架、斗法,使小心眼,完全一样,这说明她的思想境界、胸怀、品格等并没有高出一个庸俗无耻的官太太的地方,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旧式家庭妇女并无多大区别。子君的性格缺陷主要是缺乏独立意识,依附性太强。子君缺乏在社会上独立谋生的能力,没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权利,也不知道取争取这种权利。在子君的心中,似乎在家靠父母养活,出嫁靠丈夫养活,这是妇女天经地义的命运。所以,在她与涓生结合后,她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争取自食其力,不依靠任何人的平等经济自由的理想和信念。这和她后来的悲剧结局也又密切的关系。(为什么?无经济地位,无独立性,一旦依附的对象不可靠,依附也就失去了一切。)从以上两个人物的性格刻画来看,鲁迅写这两个人物性格的重点是放在剖析他们的弱点方面,由此,我们也可发现作品的主题是批判批判其思想与性格的弱点,并由此看出反省的主题。《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1)刻画人物重点在画眼睛这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所谓画眼睛,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住要特征。小说的第一章第三章,就是通过具体描写阿Q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表现,从各个角度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后各章,进而刻画了阿Q性格的主要侧面及其发展,然而对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显然仍反复出现,贯穿全篇。阿Q临死时画圆圈前后的心理,更是画龙点睛地突出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2)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特征,把章回小说同传记文学结合起来,摒弃了旧小说中一些陈规陋习,灌注了现代西方小说写传记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从而使小说既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又避免了旧小说的一些弊端,如慢节奏等等,同时,又具有了现代小说的气息。(3)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描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一小说的美学原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展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阿Q的性格也愈加鲜明,愈富有个性,愈典型。(4)鲁迅把阿Q的行为描写同他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阿Q因头上长了不体面的癞疮疤而忌讳说光亮灯烛,个性地揭示了阿Q既爱面子又不服气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使人读了对阿Q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5)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与阿Q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从而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阿Q这个典型,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如阿Q在辛亥革命胜利时,不仅没有参加革命,反而成了牺牲品,从而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6)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14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