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关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对春节民俗情况的调查
湖北师范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关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对春节民俗情况的调查吴奇关键词:春节民俗变化调查目的: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在这段时间里,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庆祝。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风俗习惯在进行着变迁,在不同的地方也呈现着不同的变化。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发掘并传播好的庆祝活动,用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对此,我们开展此次调查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我的社会实践能力,再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调查人:湖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1103班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调查对象:寒调中刚好经历春节,我们调查小组便以此为契机,让各个小组成员在自己的家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家乡如今民俗基本活动、年三十在哪吃年夜饭、家人是否看春晚、对祭祖的看法、拜年方式、春节是否需要增加新的时尚元素、那些风俗习惯需要发扬哪些又需要改进等问题展开调查。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春节有哪些风俗都不太了解,但是都很愿意知道有那些风俗,认为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他们认为一些春节风俗活动可以让年味更足,也可以让自己有一种归属感。问卷中反馈的信息,人们(百分比)只是对于一次额简单的活动(贴春联、年画等)才了解,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就不太知道了。(百分比)比如,很少有地方会进行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很多人都会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不把土带走。人们(百分比)对于小年都比较重视。在腊月二十三到初十五这一段时间内有很多年味比较浓的活动:“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大多数人知道但不会去这么做。因此较多人(百分比)认为现在过年的年味淡了。缺乏了这些活动使得这段日子过于单调了。对于贴门神,挂灯笼这些民俗人们(百分比)认为这些体现了民俗,应该得到保护。在春节期间人们也有比较烦恼的事,比如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让人不堪重负。湖北师范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调查结果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春节作为现存的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存活状态还是较好的。每年都会有众多的人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庆祝春节。不止中国庆祝春节,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会有人进行庆祝。但是人们在春节中的感受并不是很好,青少年认为春节太折腾,中年人不堪重负等…...人们对于年俗普遍比较陌生,甚至老一辈的人因为年代的久远也对一些活动不再熟悉。像从小年开始到元宵,人们并不进行每一天的活动,或者没有这个氛围进行,也就导致年味淡了。按照风俗去过每一天,把活动都开展起来,在小年是祭灶、腊月二十九时请祖、除夕时守夜、大年初一时开门放炮等等一些活动开展起来。过年的气氛就来了。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如今,每到过年时分,人们会在内心不由自主地把眼前过年的情景进行“时空切换”,于是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那种强烈希冀,那种“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的倒计时氛围不在了。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因全身心操办年节而提起来的心劲没有了,浓浓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旧时所谓的年味,主要体现在到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可如今,挂个电话,发个短信,所有的亲情表达都能“搞掂”。而新流行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不仅难以营造出一种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结论与建议:在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当下春节风俗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于它没有很好的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还有一些不太契合的地方。在现代社会,春节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要进行调适,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除了民间顺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进行过节习俗的自动更新外,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力量在进行年俗的传承与保护时,策略上应考虑强化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元素。首先,应提炼宣扬传统年俗的现代化内涵。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施行巫术,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来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类似的解释。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第二,开发、宣扬春节纪念物,营造浪漫热闹的节日氛围。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指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生肖动物等。节日纪念物对于传统节日现代化的构建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已经在族群成员的内心积淀了较为稳定的民族情感,这表现为到了节日期间,如果不遵行特定传统习俗,个体成员会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团聚,会感觉年节生活过得不完满。但是这种节日情感也不是无条件地一代传一代的,需要借助节日里特定的仪式、活动来传承。第三、强化、拓展传统年俗的娱乐性与公共性。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时期大都有很丰富也很有趣的习俗活动,但是明清之后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过于看重礼数与教化,到现代又过得更加单调,在户外举行的娱乐性节庆活动太少。当代社会,元宵节祭星、祈年、祈子的习俗都已衰落,其节俗精神可归结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达民众繁荣兴旺、团圆美满的意愿。旧时繁盛样态的元宵节可看作中国的狂欢节,各种声势浩大的欢庆娱乐活动洋溢着民间的狂欢精神,故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的节庆活动集中了几乎所有大型的传统娱乐庆贺方式: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扭秧歌、唱戏、猜谜等。元宵节的灯会、唱戏、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欢庆活动是在社区内举行的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社区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和谐氛围。传统节日湖北师范学院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的演变与转型固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机制与活力,依靠民众的自然传承与自主选择,但是中外历史经验表明,问题并不如此单纯,外部干预也能对节日的兴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目前传统节日的衰弱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去外力干预的结果。现在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政府舆论对此予以倡导,并给传统节日以更多的假期,这就是一种很有力的政策干预。当然,外部干预还应有更为系统成套的措施。从整体上说,我们应促进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逐渐消除崇洋情结,这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传统节日兴旺的人文环境,也是其现代性得以滋生和壮大的基础与动力。
本文标题:关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对春节民俗情况的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1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