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关注历史发展时序2.关注历史阶段特征3.围绕立德树人展开一、教材整体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从第16课至20课,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纷扰混乱的一个时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代从东汉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镇讨董卓算起,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整整四百年。1.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化?(历史认识)2.推动历史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3.这些变化的阶段性特征?4.历史进程的变化是怎样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两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政权分立时期,又是分裂的中国走向统一的时期。魏、蜀、吴的鼎立,是局部的统一,随后是西晋的短期统一,此后又陷入分裂的局面。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中,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二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立德树人第16课叙述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也是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263年,曹魏灭蜀汉。265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至此三国时期结束,历时60年。第16课的主要内容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部分内容构成,官渡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关注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关注本课内容在总体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7课叙述的是西晋的短期统一和灭亡的过程,以及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历史。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西晋。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西晋灭亡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之中,历史进入“十六国”时期。第17课的内容以西晋的统治为知识核心,分为三部分内容展开,一是西晋政治腐朽,并没有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二是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乱,统治秩序遭到破坏;三是内迁少数民族与当地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是造成西晋统治短暂的重要原因。这一课一方面叙述的是从统一再次分裂的过程,另一方面叙述的是北方各民族的发展情况,为19课淝水之战内容的展开做了铺垫。第18课叙述的是东晋南朝时期的历史。公元317年,东晋建立,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东晋灭亡后,从公元420年至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第18课的内容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展开了江南地区的历史。政治上,东晋成立至陈为隋所灭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但是战乱相对较少,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济上,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第19课叙述的是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之后中国北方的社会发展状况。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局面结束。第19课的内容围绕政权之间的战争和民族间友好交融两方面展开。民族之间频繁的交流、交往、交融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也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之一。第20课叙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情况。这一时期的文化大放异彩,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科技方面,突出了这一时期农学和数学的发展,这是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文化成就主要从艺术领域的代表成就如书法、绘画、雕塑方面进行叙述。文化的异彩纷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结合单元特点选择学习方式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叙述的是中国古代一段四百年的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历史,时间跨度大,政权更替频繁。这其中既有分裂的史实,又有统一的趋势;既有战争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破坏,又有局部相对稳定带来的社会发展。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百年历史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可以借助教材丰富的学习材料加以展开。1.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地图的使用,可增加课程内容的时空感和历史感,“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呈现给学生地图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也能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1)利用地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示例:第16课三国鼎立黄巾起义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汉灵帝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等,后逐渐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结合下图再现群雄割据的场景(2)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得出历史结论,形成历史认识。示例2:第16课三国鼎立通过左图,初步了解战争双方的实力,为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做好铺垫。结合右图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再现战争的情景结合右图分析官渡之战对于当时政局的影响。公元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3)利用地图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示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魏灭蜀公元263年,魏国灭蜀2.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西晋。3.西晋灭吴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4)利用地图恰当设问,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示例: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前秦的强大请观察地图,两幅地图相比,北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理解。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使学生观察、感受历史情境,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1)重视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示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材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探究读故事解历史阅读教材中两人斗富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大臣石崇、国舅王恺斗富290年6月12日(农历榴月十八),石崇与王恺斗富。石崇,西晋渤海南皮人,字季伦,官至荆州刺史。王恺,西晋东海郊县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史料研习“自从魏氏以来,夷虏依附内地,很少有凶暴侵掠的后患。而今受任官吏,有的诡诈,侵扰侮辱边夷;有的求赏谋利,妄加讨伐杀戮。”匈奴人刘宣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二十四史全译•晋书》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史料研习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晋书·惠帝纪》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晋惠帝是个怎样的皇帝?观察下列两幅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说说自己看到的信息。问题探究图片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椅子胡床方凳概括总结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丰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3.材料研读:提供学生学习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1)课文中现有的: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示例:第16课《三国鼎立》的一则“问题思考”(2)提供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发展学生历史思维示例: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登国(386——395年)初,太祖散诸部落(解散部落),始同为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其后……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魏书》问题设计:拓跋鲜卑发生了哪些变化?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迁都平城,始建宫室,建宗庙,立社稷。——《魏书》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资治通鉴》定都,确立统治中心;仿照汉族建立官制;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思考问题:从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拓跋鲜卑进一步作了哪些调整?“(西晋)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晋书》学生研读材料教师提出问题问题层层深入形成历史认识4.结语的设置示例: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有学者在总结十六国的形势说:“十六国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同时又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各族统治者的暴行和暴政,给人民带来严重灾祸。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但被破坏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有所恢复,西南、西北、东北几个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还有所发展。被破坏的传统文化终于保存下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部和北部各族文化,甚至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经由这场内乱,内迁各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进一步接受了汉族成熟了的封建制度,有的由家长奴役制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十六国》大家怎么理解这这段话呢?请大家各抒己见。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示例: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南迁的工匠走进博览会,穿越历史,体验江南的魅力。南迁的商人南迁的农民江南经济贸易博览会农业展手工业展商贸展第一展厅:农业成就展主题1:身为南迁的农民,请为农业成就展写一个前言。第二展厅:手工业精品展主题2:身为南迁的工匠,请为手工业展写一个结束语。主题3:身为商人,你认为江南的商业发展具备哪些有利条件?第三展厅:商业贸易展N1.研读材料,明确问题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汇报成果,完成评价活动步骤2四、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问题适当,积极参与,快乐成长。结语谢谢
本文标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2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