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日本大陆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同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溥仪由执政变成皇帝。座落在沈阳市东北望花立交桥旁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第十九路奋起进行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左)军长蒋光鼐(右)◇国民党政府却借口税收减少而停发十九路军军饷。◇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定了《淞沪停战协定》。按此规定,上海成为不设防的城市。◇5月23日,国民党军委会下令,立即调十九路军赴闽“剿共”。◇1932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强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方针。(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中首次正式提出此方针。)针对这一方针,1932年12月18日,以宋庆龄为主席、蔡元培为副主席、杨杏佛为总干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该同盟部分委员合影1933年5月5日,鲁迅发表《文章与题目》一文,对此方针做了深刻的揭露:“一个题目,叫“安内与攘外”,由国民党来做。它做来做去,就只有三种做法:(一)‘安内而不必攘外’;(二)‘不如迎外以安内;(三)‘外就是内,本无可攘’”。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全大会明确表示了对日的强硬态度。1936年7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在此阶段的中日谈判中,针对日本的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提出了某些有利于民族的反要求。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逐步向抗日方面的转变及其原因◇对内政策的某些转变开始试探“政治解决”共产党的途径,并切实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共接触、谈判,但坚持“政治解决”的前提是中共武装必先解除。◆转变的原因第一,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的逼迫及对其统治地位的威胁日益加剧,这迫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利益。第二,华北事变威胁到英美的在华利益,加深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并由此加剧了它们与亲日派的斗争与分化。第三,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及在其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的影响(特别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重大影响)。这一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第四,国民党内的一些爱国抗日力量,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政策,而日益严重地从国民党反动营垒中分化出去。1、深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要进行加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教育,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2)要进行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宣传教育。(3)要进行统一战线中“又斗争又团结,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教育。一、党的抗日主张的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1)实行“反蒋抗日”政策阶段1931年9月中旬—1936年5月初◇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布宣言和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直接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八一宣言》初步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的影响,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同年12月,一二九运动爆发,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同月25—2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2)实行“逼蒋抗日”政策阶段1936年5月——同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同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1936年5月31日,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要发起人。左起: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此阶段,蒋介石并未根本改变以往的政策,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在此情况下,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后,各界学生及各界群众上街举行游行游行,声援蒋介石,并声讨张杨二人反动兵谏,要求张杨二人立即释放蒋介石。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了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15日—22日召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3)实行“联蒋抗日”政策阶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国内有组织的抗日力量还相当弱小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转变的原因第二,华北事变后,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国民党的政策逐步向抗日方面转变,这为中共政策的逐步转变提供了客观可能性。第三,遵义会议及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逐步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特别是纠正了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从而为上述政策的转变创造了主观条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阶段。◆同月8日,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年8月,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应邀到南京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防会议,同时与国民党谈判。从右至左依次为:朱德、周恩来、黄琪翔(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书记)、郭秀仪(黄琪翔夫人)、叶剑英、张群◆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等协议;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改编命令;9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全军共4.6万人。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在山西武乡◆1937年10月12日,原活动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全军1.03万人。军长叶挺、副军军长项英新四军◆9月,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仍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原陕甘宁工农政府,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辖23个县,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多万,首府延安。◆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公开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表示“接纳”全国各党派,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力谋团结抗日。2、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有两条抗战路线,一条是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只把抗战看做政府和军队的事情;另一条是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把抗战看做全国人民的事情,要求实行全民抗战。◆1937年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会址会议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3、提高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1938年5月,毛泽东出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阐明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的战略地位问题,及时进行了抗战军事战略思想的宣传教育,使我军得以顺利完成战略转变,为军队的发展壮大与夺取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在战略防御阶段,如果没有这一战争的开展,就不可能有效地分散正面战场敌人的力量,改变悬殊的敌强我弱的形势,争取相持阶段的到来。◇在战略相持阶段,这一战争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地道战遗址期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方面的建设(如“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和发展生产;文化建设和卫生建设;党的自身建设,等等),使其成为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期间,为了打击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如1940年8月至12月初的百团大战)。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所进行的,主要是游击战。“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4、树立持久战思想,坚定抗战信心针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两种主要错误思想“中国亡国论”和“中国速胜论”,毛泽东系统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写成《论持久战》一书。◆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他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讲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程思远:《我的回忆》华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31页。铁血将士——中国远征军二、抗日根据地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1、延安与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核心是革命的理想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主要表现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和创业精神。我在他们身上发现一种后来我在这样奇怪的铁一般团结的中国革命家身上一再碰到的特有的品质。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打击集体的负担或愉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斯诺《西行漫记》八路军的新闻宣传员,像中世纪的游吟诗人一样,把刚刚结束的战役编成快板,并在锣鼓的伴奏下,唱给战士听。留下来的画有共产党领导人的海报,使了无生气的村庄得到愉悦。——特里尔《毛泽东传》2、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学校与干部教育3、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与群众教育4、大生产运动及其副产品5、拥政爱民、拥军爱民和尊干爱兵教育三、延安整风与全党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广泛、生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思想改造运动,也是打破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是全党范围的,在陕甘宁边区、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党在重庆、西安等地的八路军办事处,都进行了整风学习,但这一运动从延安开始在延安结束,而又以延安的整风运动最为典型,故称之为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1、延安整风运动的原因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历次机会主义,特别是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路线的恶劣影响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这些伪装马列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还在党内广泛存在。必须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对党内的“左”、右倾错误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刻的总结、反省,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党的现状来看,党的队伍已经迅速壮
本文标题: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3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