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高一语文]淝水之战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掌握与课文有关的文体文学常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手法以及文章的艺术结构;分析掌握苻坚、谢安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肥水之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其中的人物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的”道理走进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书名的由来: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4.文学文化知识司马光,我国_____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世称_________,卒谥____,追封温国公,故又称_________。他当政时曾主持编写《__________》,与《史记》并称为“__________”。北宋涑水先生文正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史学双璧•《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资治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司马光认为自《史记》《汉书》以来,史书众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于是便想“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以便统治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历史中吸取统治经验。显然,他编写史书的目的,是要给皇帝提供一部历史教科书。‘•知识链接:•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资治通鉴,都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淝水之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整理文中各段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并找出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背景:•公元383年,东晋和北方的前秦之间发生了一场实力差距颇为悬殊的大战—淝水之战。在这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中,东晋竟以八万之众,大破前秦近百万大军,成为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自从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胡人政权割据纷争。公元351年,氐人苻健(317—355)创建了前秦,都于长安,势力渐渐强大起来。东晋恒温在354年首次北伐时,曾与前秦交兵,一度攻入关中。公元357年,苻坚(338—385)即前秦帝位,他废除苛政,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加强军备,使前秦成为北方诸国中最强大的势力。从370到376年之间,前秦先后攻灭了前燕、前凉等国,统一了北方,国势一时大振。苻坚想进一步统一全国,但东晋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如谢玄(343—388)在京口训练了一支兵—“北府兵”,曾屡屡挫败前秦南侵之企图,最后苻坚亲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于是淝水之战乃起。•前秦:•(351~394),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别称苻秦。十六国时期16国之一,历六主,共四十四年。氐族苻健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盛时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南控江淮,北极大漠,东南以淮﹑汉与东晋为界。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正如孙功达《氐族研究》所言,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前秦是十六国时期诸国中汉化最深的国家,而其发动淝水之战也是十六国历史时期最著名和最具争议性的战争。•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中文名称:前秦••首都:长安•主要城市:洛阳/邺(Yè)城/蒲坂(bǎn)/上邽(guī)•国家领袖:苻健/苻坚/苻登•统治名族:氐(dī)•被统治民族:鲜卑/羌族/屠各/羯胡/华夏/丁零•主要人物:王猛/慕容垂/慕容冲/姚苌/姚兴•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梳理基础知识1、重要字音仆射()仇雠()兖()州骄矜()游陟()郧()城硖()石惮()谢琰()勍()蹙()麾()蹈藉()鹤唳()飧()豚髀()屐()齿衽()yèchóuyǎnjīnzhìyúnxiádànyǎnhuīsūnrènjīcùlìbìjíqíng2、通假字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不闲军旅()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通“以”通“才”通“娴”通“缺”通“阵”通“趋”文本互动一、初步感知1.实词(1)通假字①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②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③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④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⑤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已”通“以”。“画”通“划”。“闲”通“娴”。“阙”通“缺”。“陈”通“阵”。3、古今异义词◆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古:;今:◆幽、冀之兵至于彭城。古:;今:◆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古:;今:◆摄书置床上。古:;今:处置谋划1.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名词);2.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动词);3.处理,安排到达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鼓励,鼓动规劝。桌子卧具。4:一词多义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兵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去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追之()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谢安固却之()却若移陈少却()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武器士兵军队离开距离推辞撤退,后撤去,掉以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昔朕以龙骧将军建业()未尝轻以授人()于阳平公融言于坚曰()安棋常劣于玄()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动词,任命介词,以便介词,凭,凭借介词,把介词,向,对介词,比介词,在介词,被4.特殊句式①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②问计于谢安,安夷然:__________________③为晋兵所杀:________④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_______⑤非汝,谁与成之:________________⑥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________倒装句,宾语前置倒装句,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省略句•鉴赏:课文共十一段中的重点字词、句式、活用①•秋,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②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①②段•秦王苻坚下诏大举入寇()•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不闲军旅•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鲜卑、羌虏,我之仇雠•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名作动,入侵•(“已”通“以”,•“材”通“才”•(“闲”通“娴”)•(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旅途劳顿)•(古义:鼓励,鼓动今义:规劝)•(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③•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谁与成之!”④•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③④段•谁与成之()•谁与()成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宾语前置,与谁成之吾省略句(古义:到达。今义:另外提起一件事的连词)•⑤•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⑥•是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淝水之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05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