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光催化课件:第六章-纳米氧化钛薄膜制备
第六章纳米氧化钛薄膜制备、表征与光催化性能为了使溶液中形成更稳定的络合物,向溶液中加入氟离子消耗剂(如铝、硼酸等),可以使反应(1)式的化学平衡向右移动:反应(1)称为析出反应,反应(2)、(3)称为驱动反应。通过反应(2)或(3)氟离子消耗剂消耗了溶液中自由氟离子,加速了(1)的析出反应。通过两种反应的组合来制膜,由于水溶液中物质移动的平均自由程很短,析出的金属氧化物能不拘表面积、表面形状而在与溶液接触的基片表面均一的析出,形成氧化物薄膜。液相沉积法只能用于在表面有OH-的基片上成膜,基片表面状况极大地影响氧化物的析出过程。由于基片上单位面积的OH-的数量是常数,独立于基片的表面积,所以薄膜的增长是表面控制的,以单位时间内薄膜厚度的增加来表征的薄膜的生长速率是恒定的。通过控制反应液中各物质的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可得到预期厚度的薄膜。6.1.2液相沉积法制备TiO2薄膜以氟钛酸铵和硼酸为前驱体,配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混合均匀。将事先分别在丙酮、乙醇、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过的导电ITO玻璃基片放置在反应液中,25℃,沉积50h。最终消耗了未配位的F-,加速水解反应的进行。由[TiF6]2-水解形成的[Ti(OH)6]2-脱水,使TiO2在浸入溶液的基片上形成。溶液中进行配位体交换的平衡反应是:[TiF6]2-+nH2O[TiF6-n(OH)n]2-+nHF加入的硼酸与F-反应形成络离子,使平衡向右移动,加速配体交换反应:H3BO3+4HFBF4-+H3O++2H2O6.1.3TiO2薄膜形貌的观察与结构表征液相沉积法得到的氧化钛薄膜透明,在可见区透过率大于70%,薄膜厚度160nm,颗粒分布均匀。SEM显示,经热处理后,二次薄膜颗粒略有增长,100nm左右,但不明显,而且薄膜结构更加紧密,基本无孔洞。TEM显示,薄膜中颗粒大小为10nm。晶型很好,为锐钛矿。温度升高,无定型逐渐向锐钛矿转变。即使在600℃也未变为金红石。图6-5液相沉积法制备的TiO2的薄膜失重曲线100℃左右开始失去自由水而失重,至311℃结束失重,约失80%。这与[Ti(OH)6]2-逐步失去羟基水和无定型向锐钛矿转变有关。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锐钛矿特征峰144cm-1由宽变窄,半峰宽减少。缘于锐钛矿含量增加,振动强度加强。结晶趋于完整,晶体缺陷减少。图6-7不同热处理温度氧化钛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曲线1-未热处理;2-300℃处理;3-400℃处理;4-500℃处理;热处理对紫外-可见吸收影响很小。在亚甲基蓝光催化脱色反应中,所选用的紫外光源是20W的紫外杀菌灯,属微弱紫外光催化反应。类似太阳光的强度。光化学反应的特征是量子化,因为反应的驱动力是量子化的高能光子,同样波长的光,无论强弱,其单个光子具有的能量是一定的,而光是被单个量子吸收的,光反应效率并不随光强的增大而同比增大。图6-9亚甲基蓝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00mgL-1)。(1)薄膜面积的影响降解曲线具有相同的斜率,说明同种工艺制备的薄膜在比表面积一定时,薄膜反应面积的大小对表观反应速率无影响。(2)热处理温度的影响目的:减少催化剂中成为复合中心的晶格缺陷;增强催化剂与载体的结合能力;可决定: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如孔隙率、比表面积、晶型结构(包括锐钛矿、金红石比例)、晶粒尺寸等也影响催化剂的光学表面态、施主掺杂浓度等300℃热处理薄膜的降解最有效热处理会引起两方面的效应:(1)由结晶度完整而导致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速率下降;(2)比表面积减少,引起吸附量减少,活性中心减少。二者的综合决定光催化的活性。热处理温度300℃400℃500℃比表面积(m2/g)654218对液相沉积法制备的氧化钛薄膜热处理,效应(2)大于效应(1),故热处理温度升高,对氧化降解不利。6.2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钛薄膜6.2.1溶胶-凝胶法简介该法(Sol-Gel)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制备玻Sol-gel制膜的关键在于溶胶的配制。为使衬底上的溶胶能够迅速水解而得到具有一定厚度的透明薄膜,溶胶的配制应使成膜物质、溶剂、有机交联剂和催化剂之间比例达到最佳,以便制备出高质量的薄膜。对于浸渍制膜法而言,需控制的主要参数有:溶胶粘度、薄膜厚度和基片提拉速度。6.2.2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溶胶的制备:采用钛酸丁酯[Ti(OBu)4]为原料,将其溶于无水乙醇中(为所需体积的三分之二),加入乙酰丙酮(AcAc)为抑制剂,减缓钛酸丁酯的强烈水解。然后在强烈搅拌下,滴加入所需硝酸和去离子水,以及剩余三分之一的无水乙醇,得到稳定的TiO2溶胶。上述物质的量之比为Ti(OBu)4:EtOH:H2O:HNO3:AcAc=1:18:2:0.2:0.5HNO3的作用(1)抑制水解;(2)使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阻止胶粒凝聚。本法制备的溶胶非常稳定,室温下可密闭稳定放置一年左右。薄膜制备方法:镀膜次数影响薄膜的厚度。镀膜厚度随镀膜次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当提拉速度为2nm/s时,第一次镀膜厚102nm,第二次以后每次膜厚约90nm,缘于玻璃表面和刚形成的TiO2表面张力的不同。制备的TiO2薄膜显示出颜色现象,随镀膜次数增加,薄膜显示不同颜色。薄膜颜色强烈决定于薄膜厚度,薄膜颜色变化是由光的干涉引起的。6.2.3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的形貌和结构表征(差热-失重曲线图)凝胶失重的原因:(1)凝胶中吸附水、乙醇等物质脱附释放;(2)有机物和有机高聚物的炭化分解,碳元素未完全转化为CO2(3)薄膜中残余碳的进一步氧化分解和化学结合水的挥发450℃处理,得到锐钛矿相氧化钛C元素:测量时污染或有机前驱体残留Na元素:从玻璃基片扩散741eV峰:O元素的俄歇电子峰871eV峰:Ti元素的俄歇电子峰Ti3s、Ti3p、O1s峰:标准TiO2特征峰俄歇电子能谱薄膜颗粒均匀、粒晶20~30nm,薄膜致密,孔洞较少。电子衍射图表明薄膜呈明显的结晶态。为锐钛矿。6.2.4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以甲基橙为降解物。试验方法:用20W紫外石英杀菌灯照射TiO2薄膜,分解甲基橙染料溶液。在50mL烧杯中放入薄膜样品和10mg/L的甲基橙溶液20mL,开启紫外灯光照,液面与灯管距离为6cm。光照一定时间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甲基橙溶液在520nm处的吸光度,根据工作曲线求算反应物浓度。镀膜1~5次,降解率逐渐提高,但7次后又下降。膜太厚,对紫外光的吸收下降。6.3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氧化钛薄膜6.3.1化学气相沉积法简介(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定义:在一个加热的基片或物体表面上,通过一种或几种气态元素或化合物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不挥发的固体膜层的过程。根据化学反应不同,分为2类:(1)热分解反应沉积:利用化合物热分解。比较简单。加热SiH4(气)==Si(固)+2H2(气)(2)化学反应沉积:两种或两种以上气体物质在基片上表面发生反应而沉积固态膜。SiCl4(气)+2H2(气)==Si(固)+4HCl(气)保证CVD顺利进行的3个基本条件:(1)在沉积温度下,反应物必须具有足够高的蒸汽压。若反应物在室温下全部为气态,则沉积装置简单;若反应物在室温挥发性很小,就需加热,使其挥发;(2)反应生成物,除了所需的沉积物为固态,其余都必须为气态;(3)沉积物本身蒸汽压应足够低,保证整个沉积反应过程中能使其固定在加热的基片上。CVD的工艺装置主要由反应器、供气系统和加热系统组成,反应器是其最基本部分。CVD可得到纯度很高、很致密,而且很容易形成结晶定向好的材料。立式钟罩式(C)可冷却水平式(b)可冷却钟罩式水平式结构简单,但受气流流动方向的影响,沉积膜均匀性较差;其余反应器结构复杂,但膜均匀。常用反应器由石英管制成,器壁可为热态或冷态,目的为减少或阻止沉淀物在器壁沉积。加热方式:电阻、热辐射或高频感应。影响沉积膜质量因素:(1)沉积温度:温度高,沉积速度大,沉积物成膜致密。但要考虑沉积物结晶学结构和基片耐热性;(2)反应气体比例:由试验确定;(3)基片对沉积膜的影响:基片与沉积膜之间有强的亲和力,有相近的热膨胀系数,并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6.3.2CVD法制备氧化钛薄膜用异丙醇钛为钛源,和氧气在低压CVD装置内进行反应。温度选择287~362℃,沉积压力133.32Pa。用氩气作异丙醇钛的载气。氩气和载气的流量分别为80cm3/min、10cm3/min,异丙醇钛流量为4.464×10-5mol/min。普通玻璃载玻片为基片。该法制备薄膜不需在氧气中再煅烧处理。均为锐钛矿结构。图6-23在玻璃基片上CVD沉积氧化钛薄膜的XRD谱图287℃306℃325℃362℃较好薄膜平均厚度1.3m6.3.3CVD法制备的氧化钛薄膜的光催化性能温度低于306℃,氧化钛颗粒随机向各个晶面生长,对光催化降解苯的作用不很明显。高于325℃,降解速率加快。因为氧化钛(112)晶面的定向生长为长柱状可能性增大。颗粒间空隙大,比表面积大,增大催化剂与底物的接触面积。6.4热分解法制备氧化钛薄膜6.4.1热分解法简介溶胶-凝胶法中的浸渍-提拉:简单,但膜太薄,如欲制备1微米的薄膜,则需重复20多次。热分解法:制膜所用溶液浓度大、粘度高,几次提拉即可得到相当厚的膜。然后再热分解。但膜易收缩、剥离和开裂。应选用沸点较高,粘度较大的溶剂。6.4.2热分解法制备TiO2薄膜配料:异丙醇钛为钛源,以-萜品醇[CH3C6H8C(CH3)2OH]和异丙醇的混合溶液为溶剂。络合剂:2-(2-乙醇基)乙醇基乙醇(C2H5OCH2OCH2CH2OH,简称EEE),络合溶液为TDe;相对分子量为600的聚乙二醇(PEG),络合溶液为TDp无络合剂的溶液为TD;EEE和PEG的混合溶液称为TDep。含钠硅酸盐玻璃为基片,浸渍后,基片提拉速度1.5mm/s。温度为室温,室温下膜干燥后,450℃煅烧1h。所得膜厚为1m,透明。TD膜,表面有白色TiO2沉淀;TDp膜同样有TiO2沉淀;TDe膜表面无白色TiO2沉淀,但膜厚不均;TDep膜,表面无白色TiO2沉淀,且膜厚均一。络合剂不同,未影响锐钛矿晶型TDp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6.4.3热分解法制备的氧化钛薄膜光催化NO分解反应条件:10W黑光灯为光源,辐射强度0.38mw/cm2(=365nm)。干燥空气掺入0.9mg/LNO作为反应气,通过反应器流速为1.5L/min。与P25对比:将P25悬浮于去离子水中,喷射在面积为(10×10)cm2的玻璃基片上,110℃干燥1h,附着的P25质量为60mg。结论:(1)在紫外光刚开始照射的一瞬间,NO浓度急剧减少,薄膜催化效率最高。(2)随着反应的进行,催化效率下降,缘于生成的副产物NO3-使部分光催化剂中毒。(3)TDp和TDep薄膜的光催化效果明显高于TD和TDe膜。TDp可保持长效高光催化活性。(4)上述四种膜的光催化效果高于P25。6.5磁控溅射法制备氧化钛纳米薄膜6.5.1磁控溅射法简介是物理气相沉积(PVD)的一种方法,与CVD相联系而又截然不同的一种薄膜沉积技术。利用带有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中加速后,具有一定动能的特点,将离子引向欲被溅射的靶电极。在离子能量合适时,入射的离子将在与靶表面原子碰撞过程中,使后者溅射出来。这些被溅射的原子带有一定的动能,并且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衬底,实现在衬底上薄膜的沉积。靶材为阴极,被沉积的基片为阳极,加有数千伏电压。系统预抽真空后,充入惰性气体(如氩气)作为放电载体,气压在0.1~10Pa。气体被电离,撞击靶材。磁控溅射法的缺点:(1)沉积薄膜的速率较低;(2)所需工作气压较高;(3)气体分子对薄膜产生污染的可能性提高;但采用电场与磁场的方向垂直技术,可解决电子在器壁的复合,提高电离率,磁控溅射速率数量级地提高;基片温度大大降低;工作气压低,提高沉积率,降低薄膜的污染;磁控溅射是一种新型、低温溅射镀膜方法。所制备薄膜高质量、高密度,结合良好,强度高;由于装置性能稳定,便于操作,工艺容易控制,生产重复性好,适
本文标题:光催化课件:第六章-纳米氧化钛薄膜制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0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