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重点:4•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根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世界是什么能否认识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精神的物质是运动的时间空间联系、发展的孤立、静止的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世界怎么样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被译成了54种语言,至今销量超过了3亿册。2000年由挪威一家电影公司改编成电影。•苏菲的世界(电影)•-剧情简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问她:『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她开始思索从希腊以至于康德、从马克思以至于佛洛伊德等各个西方哲学所思考的大问题......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人类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实际生活中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教师:学校:农民:工人:医生:处方与病情的关系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结论一: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结论二: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是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世界是什么能否认识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精神的物质是运动的时间空间联系、发展的孤立、静止的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世界怎么样(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产生之前,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世界不是由人或神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按规律熄灭的火。”古印度的四根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即水、火、木、金、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汉代王充的元气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化学和物理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原子是物质世界的共同本质→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化学原子论•什么叫物质蝴蝶工蜂蜜蜂昆虫动物生物太阳月亮客观实在蜂王猪狗花草物质……•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唯物主义形态基本观点局限性或优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具有形而上学性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呢?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形式包括:物体位置的移动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人类的物质器官大脑的运动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整个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自始至终在运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惠能至广州法性寺,时有风吹幡动,两僧相互争论:“风动!”“幡动!”惠能进言,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像(安徽九华山南华寺)唯心主义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地特殊形式静止的含义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位置的相对稳定)物质运动的相对稳定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区别联系角度含义特点运动静止整个物质世界物质的具体形态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性质相对稳定位置或运动状态相对稳定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案例1•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案例2•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案例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的运动观•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诡辩论;反过来,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特点是三维性,即说明物体的空间位置需要用三个量来表示。如长、宽、高,它和周围物体存在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3.社会物质性的表现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②在意识指导下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科学实践观,不仅解决了世界的物质性问题,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从词源上考察,西方哲学中使用实践的概念来源于希腊文,具有活动、积极的意思。中国古代汉语中,实践是由实(实际)和践(践履)两个词组成的概念,在词义上是指人的实际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产生之前,哲学家们对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二是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三是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四是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总之,他们对实践做了富有启迪的探讨,但是未能揭示实践的本质,无法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规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为满足一定需要,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性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实践结果时空条件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三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最基础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发展的观点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动力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根本方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着手,实已不是手了。”•这句话列宁很欣赏,他指出:“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都处于相互联系中。•表现在人类社会、人们的思维、自然界非生物、生物等。•如生物
本文标题:马原第一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10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