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神道教(一)•神道教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形态,它是在日本民族固有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民族宗教形态,这样一种宗教已经有了二千余年的历史。•神道教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受到中国的文化与宗教深刻影响,儒释道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神道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它们的影响下形成神道教的一些具有重要影响派别。•神道教的形成与历史发展可以简单地指出这一过程: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与教派神道并存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在日本民族的历史上,神道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到了今天,神道教仍然在日本民族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由神道教的特点与性质,依然回到有关何谓宗教的老问题上,宗教是什么?•儒教的问题,印度教的问题等。一:神道教的界定与特点•(一)何谓神道教•什么是神道?日本的神道学者对此有种种不同的说法。•“神道”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在《易经》之《彖(观卦)》里,有“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日本最早的用例,见于《日本书纪·用明天皇》条。该条称:“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同书“孝德天皇”条,也有“尊佛法轻神道”的说法。这里指的是相对于从中国传去的佛教,把日本固有的信仰、礼仪称谓神道。在日本最早的历史和宗教书籍《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常常把日本固有的信仰和礼仪,称谓本教、神习、神教、德教、古道等等。•神道的概念在日本神道教古代的各个派别中,都有自己的解释。在伊势神道的经典——“五部神道书”中说:“神垂以祈祷为先,冥加以正直为本,任其本心,皆得天道。”创立垂加神道的山崎闇斋说:“道是日神之道,教是猿田彦之教”。所谓“日神之道”,就是“天照大神”之道。认为天照大神命令皇孙,即天皇统治日本这个事实就是神道的根本,也就是神道的内容。复古神道的倡导者本居宣长进一步发挥这种“神道即王道”的理论说:“要问此道是什么?不是天地自然之道,不是人造之道。此道是可畏的高御产巢日神之御灵,授赐天照大神而传下来的道,所以是神之道。”此道“必定普遍流行于万国天地之间。”•猿田彦:日本神道教的国神之一。据说它身材魁梧,长七尺余,鼻长七尺。相传是迎接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下治人间之神,后来坐镇伊势的五十铃川。•在近、现代,神道学家对于神道的解释更为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河野省三的解释,他说:“神道是神之道。神道是日本民族祖先以来的生活原理。日本民族以尊奉、赞美、体现和发扬皇祖天照大御神御神德作为生活原则,作为国家的理想。”这种解释,除了具有宗教神学的意义外,还有伦理学的意义,即把神道看作国民道德的根本原理。•当代大多数神道学家客观地说明了神道是产生于日本民族中间的,与儒释道教相对立的,并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而发展起来的日本固有的宗教,是基于日本民族传统的祭祀神祇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精神行为,一种广泛的精神现象和社会现象。(二)神道教的特点•1、主张多神。神道历来有800万神、1600万神的说法,即使是“天之御中主神”,也不认为是唯一的绝对者,只是反映了在古代社会,人们慑于自然现象与自然物的威力,把它尊为神,也把民族的始祖作为神加以尊敬的现象。在作为祭祀对象和尊崇对象时,还是重视多神。•2、重视人的神圣使命。神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神授予的,生到世上具有某种使命,即具有本身的自觉,因而人要努力显现其本来的姿态,因此要尊重人,在尊重自己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人。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要尽自己的责任,表现为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使共同的全体运营发展,这种意识被认为是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及祭祀场上形成的传统信仰。后来在国家神道时期,被加以恶性膨胀,成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3、与自然和谐。神道认为神不仅给予人生命,同时也给予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物生命,所以人与自然,整个世界应当是和谐的。•4、强调道德教育的明善思想。关于在长期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日本民族的明、净、正、直的德性,被认为是神道的本来面貌。•5、现世中心主义。神道把现世视作理想世界,尽管在理论上还不系统彻底。有时也主张彼岸世界,如神道教中的“根之国”、“黄泉之国”、“常世之国”等说法。认为“他界”是人死后去的地方,它位于海上,是祖灵居住的地方,但“他界”与本世不是隔绝的,先祖们常常从那里守护子孙,并赐给幸福。而且与神道的现世中心主义相比,“他界”的观念只是次要的。即使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年代,也表现得很淡薄。二、神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在日本神道教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这样一个具有长达二千年历史的民族宗教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些因素对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神道教的形成与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日本民族固有的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与生活方式;其二是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深受从中国传入的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日本神道的发展阶段需要从这些方面来说明。(一)原始神道•1、神道教前史•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在一万年以前,日本处于旧石器时期。前一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期(绳纹文化)。从地下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原始人囿于自然力的束缚,把许多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女性被作为人生存的力量源泉,丰产的象征,被尊为辟邪去额的神灵。说明当时已经存在着原始的宗教信仰,虽然这些原始的宗教信仰与神道有什么样的直接联系还不很清楚,但是神道传说中的日神、月神、海神、草神、山神、土神、木神、八雷神、八歧大蛇等等,大概与此时的日、月、海、草、山、土、木、雷电、蛇的图腾崇拜有关。神道的主神天照大神是位女神,大约与当时的女性崇拜有关。这些思想可以作为神道思想最初的端倪。•2、形成•神道教最初形成于公元前3~前2世纪。进入弥生文化时代,水稻种植与铁器开始使用,形成了以农耕为中心的经济。这是建立了定居的共同体,过着农耕生活。在这种共同体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事的祭场上,形成了神道教。•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记载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开始时,由于人们慑服于自然力,感到它具有无比的恐怖性和神圣性,将其尊为神。并将它们当做具有灵力、咒力、感情和意志的东西,作为尊崇的对象。同时对一些物件(如镜、剑、玉)也被作为神圣的东西加以崇拜。•进入以农耕生活为中心的血缘社会,由于对家长和氏族首领的尊敬,在他们死后被尊为氏神。也有将某一职业集团的祖师、某一地域开拓者尊为神,被尊称为“命”。对于这些神,开始时,人们由于敬畏,恐惧而祭祀它们。后来与这些神灵有关的社会集团,以尊敬的心情祭祀它们。进而又为了祈求得到它们的护佑和恩惠而祭祀它们。甚至为了预测未来而问神,于是产生了鹿卜、石卜、琴卜等卜筮。随着时间的推演,逐渐增加了它们的神圣性与宗教性。这种祭祀的场所,逐渐发展为神殿、盘境、盘社等神圣的祭场,或设神篱而祭。•在神道的祭祀中,原来只是在村落的某一清净之地,周围种植常青树,叫做“神篱”,或在周围置以石头,以岩石充当神座,叫做“盘境”,作为神灵依止的场所,进行祭祀。后来发展为建造房屋、神殿,按时祭祀,叫做神社。在室内或庭院中举行祭祀时,在祭坛上插上常绿树木枝条,亦象征神篱。•3、初步发展•相传在第十代崇神天皇和第十一代垂仁天皇时,创建了伊势神宫。在此以前,天皇只在宫中设殿祭祀天照大神,天皇与神器共居宫中,称为“同殿共床”。•五世纪初期,由于瘟疫及农民起义,天下不太平。被假托为天神不愿意与人神(天皇)共居宫中,才迁出宫外。后来几经发展变化,就是今天的伊势神宫。•虽然在《日本书纪·崇神天皇》条里,有“定神社、国社及神所、神户”的记载,但这不一定完全是史实。因为大规模地建造神社、神殿,要依赖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那时飞鸟时代以后,受到宏大的佛教建筑的影响以后的事了。相传大化革新时,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曾对着天神地祇结盟,以崇敬神祇为第一义而开始改革的。这种说法,对然与效仿大陆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改革的实际情况不完相符,但是神道思想与建立天皇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最高权威,不能说没有关系。•4、神道教逐步完备•公元646年,多气、度会两郡被定为伊势神宫神领。•天武天皇(?~686)时,伊势神宫的斋宫制、式年迁宫制等制度逐渐完备起来,祭祀逐渐国家化,定型化。随着国家制度(律令)的逐渐完备,在公元701年的《大宝律令》和公元718年的《养老律令》中,在设置太政官、下辖三局、八省的同时,设置了神祇官(长官称“神祇伯”),管理神祇、祭祀、及祝部、神户的名籍,总揽神社的行政大纲。•《大宝律令》里,还区别了大尝祭(大祀、年祀、月次、神尝、新尝)、中祀及各种小祀的祭仪之轻重,各神社的等级差别,在神祇官处建立了登记神社名称的“官社帐”。•这个时期,虽然神道教在形式上越来越完备,也已经形成了地区的特点,但没有理论内容,尚未形成不同的流派。把此时以前的神道教称为“原始神道”。•斋宫:每当天皇即位,要选定在伊势神宫服务的内亲王或女皇,称为斋宫。此制度开始于崇神天皇时代,到后醍醐天皇时废止。在文武天皇时代,于伊势多气郡竹乡,设立了掌管斋宫事物的机构斋宫寮。•式年迁宫制:神道教的重大祭祀仪式,天武天皇时代定为20年一祭的制度。(二)神道教与佛教的结合•随着佛教的传入,原始神道的信仰不能不发生深刻的变化。先是佛教僧侣为了使人们接受佛教思想,巧妙地揉和佛教和神道思想,佛成为众神之一,人们把佛陀称为“异域的神”加以接受。•1、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这个时期佛教开始在日本广泛地传播,在国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日本固有的宗教形态神道教受到了佛教的更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神佛调和的倾向,这样就使得神道教产生了新的变化。在白凤时代(约公元7世纪后半期至8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在神社里建立神寺的情况,如气毕神宫寺、鹿岛神宫寺、多度神宫寺等。•2、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这个时期神佛结合的趋势进一步发展成为被称之为“本地垂迹说”的情形。首先是关于神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多度神宫神宫寺伽蓝缘起资财帐》等史料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说法:“神是依靠宿业而成为神,而还要求得从神上升到佛的境界”,认为“佛远比神位优,虽然神比人上位,但与人一样有烦恼,是众生之一,为了摆脱苦恼需求佛法之普度”。这样的一些说法实际上使用佛教的释迦现身和普度众生的思想来说明日本神道教所崇奉的神。•随着观念的变化,在平安中期,出现了这样的主张,即“神和佛本来就是同一的,本地(佛陀)在印度为佛,而为普度众生垂迹日本就是神。”(《石清水文书》)这就是所谓的“本地垂迹说”。这种说法认为,天照大神乃是大日如来的化身,佛陀为了拯救迷茫中的民众,便降生到日本列岛,化身为各地的神,从而把神归于佛,使神佛结合,于是就把神称为大菩萨。由于这样的认识,在日本神道教发展史上,就出现在神前读经、写经的现象,为而后神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神道教中产生了神道与佛教天台宗的结合而形成的“山王一实神道”,神道与真言宗结合的“两部神道”。•在平安时代,神道教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是,公元804年由伊势神宫向神祇官提交的《皇太神宫仪式帐》、《止田气宫仪式帐》,里面详细记载了神宫镇座的传承、殿舍、规定的神事、装束、神宝、式年迁宫制、所管社、职员、神郡、神田、奉币、年中行事等规定。反映出当时的神祇制度已经相当完备和确定,直至今天,还是现代各项神宫制度的根据。•在公元806年的文书《新抄格敕符抄》中,记载着当时神封4870户。可见当时神社的基础已经相当雄厚。从公元927年(延长5年)完成的“延喜式”里,记载着当时全国有2861处3132座参与班币的神社。后来由于经济衰落和纲纪松弛,中断了向各地神社班币,仅在国家有重大事情时,由朝廷派奉币使,向京都周围有影响神社班币,最早是14社、16社、19社,没有定规。从1039年起,定为伊势、石清水、贺茂上下、松尾、平野、稻荷、春日(以上称上七社),大原野、大神、石上、大和、广濑、龙田、住吉(以上称中七社),日吉、梅宫、吉田、广田、祇园、北野、丹生、贵船(以上称下八社)等22社,这种22社制度一直延续到室町时代中期。•3、镰仓时代(1184~1333
本文标题:第三讲:神道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0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