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教师教育课程 2 学习理论(1)
LOGO学习理论是探讨有机体如何在后天获得经验的过程。是关于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等根本问题的一些观点,它试图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其规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了解学习理论有助于利用学习规律提高学习与教学的效率。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的哲学思想、学科背景、研究方法与手段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学习理论各不相同。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三节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psychology)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在西方影响巨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firstforce)。20世纪20-50年代的40年间,各国心理学界几乎都是行为主义的天下。学习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于把握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心理学走向,具有重要价值。根本观点: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决定性作用。由华生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1.关于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2.关于学习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例如:华生(替代-联结)桑代克(试误-联结)斯金纳(强化-联结)班杜拉(观察-联结)3.关于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主要内容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替代-联结)四、社会学习理论(观察-联结)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联结)二、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联结)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替代-联结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最早研究消化问题,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以后的职业生涯就一直从事它称为条件反射的研究。他自始至终认为他研究的是生理现象,而不是心理现象。条件反射形成实验实验方法:把食物呈现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接下来,每次在发放食物之前,巴甫洛夫反复给狗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结果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原理:中性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刺激)相结合,而使有机体学会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基本概念(术语)实验前:食物——无条件刺激此时发生的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射铃声——中性刺激实验后(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中性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条件反射。这一过程被称为经典性条件作用(classicalconditioning)经典条件作用中的一般行为法则(1)强化(reinforcement):增强条件反射出现频率的一切程序(2)泛化(generalization):经典条件反射一但形成,机体会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3)分化(discrimination):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之相似的其它刺激,就会导致条件反射的分化。(4)消退(extinction):形成某条件反射后,如果反复出现中性刺激而没有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消失(5)自然恢复(spontaneousrecovery):消退现象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又重新出现简评巴甫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原理,对以后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产生了先导作用。条件反射原理已经成为心理学中的最根本原则之一。(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替代-联结理论)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的恐惧形成实验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2.学习过程: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联结。条件刺激替代了无条件刺激,是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特有的,也称为替代-联结学说。3.学习条件:广泛地讲,强调外部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决定性影响,教育万能论。哪一个是条件反射?明朝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不舒服。一天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起来。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到死还不知道被侄儿戏弄了一遭。经典条件反射学说难以解释的问题只能解释部分简单、低级的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关注的是分泌唾液和恐惧等非自愿的生理与情绪反应,而且这些反应是有刺激引发的,相对被动,人的学习并非都是自动的或无意的,无法用无条件刺激引发出来。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自发的或自愿产生的,人会主动操作(operate)环境而引发各种后果,这些有意的动作叫做操作(operates)。经典性条件反射无法解释这些行为。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解释了这一类学习。二、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联结理论)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迷笼”实验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迷箱里,箱外放着一盘食物。箱内设有一种打开门闩的装置,例如,绳子的一端连着门闩,另一端安有一块踏板。猫只要按下踏板,门就会开启。猫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时,拼命挣扎,或咬或抓,试图逃出迷箱。终于,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猫没有通过推理或洞察力来学会逃跑。它用的是尝试错误的方法来慢慢消除无效动作。桑代克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并巩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把联结视为行为的基本单元。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不过是拥有了成千上万个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已。2.学习过程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形成的。3.学习规律准备律(lawofreadiness):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lawofexercise):学会了的反应进行重复(练习和使用)将增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强度。效果律(lawofeffect):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获得满意的效果而被强化,得以保留;因得到痛苦的效果而减弱联结,乃至以后不再出现。后来发现,奖赏比惩罚更有效。这一结论,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至今意义深远。简评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其理论引起了有关学习理论的学术争论,推动了学习理论的发展。2.他运用实验而不是思辩的方法研究学习是一大进步。3.试误说以尝试错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符合学习的实际,有以偏概全的倾向。4.试误说直至今日仍被看成学习的一种形式,但它不是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如果学习是盲目的尝试过程,就无法进行教育干预以形成有机体的行为。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1904-1990)美国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是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他成为并保持为全世界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直到他86岁去世。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被广为应用。(一)基本观点1.机体的两类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有机体自发作出的行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操作性行为。2.操作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实验饥饿的老鼠在斯金纳箱(Skinnerbox)里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丸自动滚出来,获得食物(强化)。经过若干次学习,老鼠学会了把强化(即食物)和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以有机体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的手段或工具,因此又称之为工具性条件反射。(二)强化原理1.相关概念(1)强化物能增强或维持反应频率的任何刺激或事件。一级强化物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物(或者,不需要学习就能起到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水、安全、温暖等,类似巴甫洛夫的无条件刺激。二级强化物任何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物反复结合,自身获得强化的效力。例如,特权、财富、名声、地位普雷马克原则(祖母的法则)用喜欢的活动来强化不喜欢的活动(2)强化利用强化物增强某操作反应频率的过程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3)惩罚(punishment)能够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Ⅰ型惩罚(typeⅠ)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Ⅱ型惩罚(typeⅡ)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给予赞扬;禁止吃饭;让儿童帮助老师分发餐具;不许看电视;给予批评;停止打骂;今天不做课间操辨别呈现正强化物(正强化)、撤销负强化物(负强化),都能增加反应频率,都是对行为的强化;呈现负强化物(Ⅰ型惩罚)、撤销正强化物(Ⅱ型惩罚),都导致反应频率降低,都是对行为的惩罚。负强化容易与惩罚相混淆,前者导致反应频率增加,后者导致反应频率降低。强化程序(1)连续强化每一次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即时强化)(2)断续强化只在有些反应,而不是所有反应之后给予强化根据时间来安排强化:定时强化每隔固定时间予以强化。变时强化每隔不定时间予以强化。根据正确行为出现的比例安排强化:定比强化每出现一定数目的正确反应,就给予强化。变比强化每隔不定的反应次数予以强化。最佳模式:连续强化——定时定比强化——变时变比强化钓鱼、期末考试、买彩票、讨价还价每节课的点名与不定时的点名行为的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的应用(1)新行为的塑造: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强化物事先并没有出现,如何使动物或人第一次产生所期待的行为(或反应)呢?特别是期待的动作极不容易自然地作出时,例如,训练鸽子走8字。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它逐步形成这种行为。连锁塑造与逆向连锁塑造(2)程序教学(programmedinstruction)的思想原理: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一时做不出来,可采用连续接近技术,通过设计好的程序不断强化,最终形成目标行为。具体操作:将各门知识按内在逻辑分解为一系列知识项目,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让学生按顺序逐个学习每一个项目,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强化(
本文标题:教师教育课程 2 学习理论(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58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