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一、可持续旅游概念产生的背景①旅游业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经济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旅游业是具有双重环境效益的产业,而决非是单纯的无烟产业或绿色产业。主要表现为:破坏功能——旅游活动、旅游设施建设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恢复功能——旅游管理、绿化、美化措施使土地利用方式从环境消耗型转为环境建设型。③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使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置疑。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旅游投资效益不高,许多区域旅游业对外资形成强烈的依赖,当地社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等。④旅游业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当文化传统被当作商品和经济资源加以利用后,导致社会道德意识下降,引发吸毒、卖淫等犯罪现象,从而造成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另一方面,由于受强势文化的影响,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特征被削弱甚至是丧失。二、可持续旅游的概念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①经济目标,主要包括:增加就业、扩大产品市场、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地方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②社会目标,主要包括: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豪感、为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人们提供理解和交流的机会,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③环境目标,主要包括: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从消耗型利用转为建设、再生型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公众的环境和文化意识,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保护未来旅游产品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质量。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专门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准●社会发展标准,即旅游景区能否保证开发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当地居民能否从旅游景区的发展中获得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社区能否参与旅游决策;旅游景区是否可以增进对优良文化传统的保护。●旅游经济标准,即旅游景区的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不断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资金。●环境保护标准,即旅游景区能否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旅游景区的发展能否促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保护持支持态度。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时至今日,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进入初步成熟阶段,可持续旅游也已经变成未来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最优选择。然而,要把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变为系统化的理论,就要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的旅游景区上来研究。由于在一个旅游景区内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庞杂、层次众多、功能不一,研究中要引入“系统”的概念,这是因为:“自然界和人工界是复杂的,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科学家和学生要学会定义一些小的部分进行研究,研究的单位称作‘系统’”。一、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分析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组成,分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描述出系统结构模型,使系统环境、决策系统和系统目标能有机协调地联结为一体,并具体反映系统的行为特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总的来说是一种循环式立体网络结构。影响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资源、经济、科教、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模型投影图二、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除具有区域性与系统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特性:△空间性: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即各要素在空间呈曲面形状。△不确定性: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及其组成要素都不会按某一精确轨迹运动,它们的变化过程同时具有随机性、模糊性。另外,系统结构和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灰色性,其结构信息、层次信息、关系信息不可能完全确知。△不可逆性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特性,即有序性的增强,具体表现为各子系统质量的提高和子系统之间协同性的增强。反之,若违背生态规律,也可能导致发展的逆过程,即有序性的降低。△动态并行性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投资、生产、收益、再生产、环境污染和改善等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有时间上的差异存在,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生产与资源消耗之间和资源与人口之间的联系,同样具有时间差异。三、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相互作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教六要素组成的相互有机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相互合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特定阶段内,使子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处于相互和谐的状态,具体状态表现为:(1)平衡。包括: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各个环节之间的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的承受能力和平衡;通过人类活动促进自然系统恢复平衡,或者避免整个自然系统之间的失衡。(2)优化。协调的目的并不仅是使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地组合,关键还在于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状态,即优化状态。优化是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使得系统某项指标达到最优或多个指标实现共同择优。第三节承载力管理如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判断标准是什么,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健康延续是关键目标之一,因此可将旅游环境承载力认定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依据。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景区在保证其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极值。为此,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自然和文化资产的持久存在;(2)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3)旅游者在目的地获得持久的享受;(4)旅游企业能够长期获得收益。旅游景区承载力构成社会心理承载力。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认识和兴趣等,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和游客心理承受能力两个方面。经济承载能力。即旅游区的接受能力超负荷时是否愿意和能够增加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和实施能力,具体反映在旅游目的地愿意而且能够为发展旅游业的投资大小上,这些投资可涉及到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一切直接和间接设施。技术承载能力。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它包括物质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旅游景区承载力构成旅游景区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技术承载力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游客心理承受能力物质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二、旅游景区承载力效用分析(一)旅游者的效用: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游览观光、度假休闲或从事专项旅游活动而获得身心满足,即获得效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随着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人数的增加,每个旅游者所获得的效用将减少。(二)旅游企业/政府的效益:旅游目的地政府和旅游企业提供给旅游者的各种服务和产品是旅游者在目的地获得的总效用的重要内容。(三)目的地居民的效用: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好客态度是旅游者获得的总效用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三、旅游景区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一)社会文化环境因子——游客密度指数(VisitorDensityIndex)(以下简称VDI)公式为:VDI=VD/RD其中:VD为旅游景区游客密度(VisitorDensity)RD为目的地居民密度(ResidentDensity)(二)社会经济环境因子——旅游经济收益指数(EII:EconomicIncomeIndex):以旅游经济收益作为社会环境因子的综合性指标,并将经济承载量界定为当旅游地居民和政府的旅游经济收益(等于收入减去漏损)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所容纳的游客人数。可借用凯恩斯边际收入乘数M=1/(1-mpc)定义旅游经济收益指数:EII=1/L其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L为漏损率,L=1-mpc。(三)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强度指数(LII:Land-useIntensityIndex)旅游区内的旅游用地面积越大,旅游活动规模空间越大,居民用地越少。当居民用地面积缩小到一定极限,会导致当地居民(包括旅游从业人员与非从业人员)的心理抗拒——生活秩序被打乱,导致紧张、焦虑和沮丧,降低了生活环境质量。用土地利用LII来表现这种状况:LII=LAT/LAR其中:LAT为旅游用地面积(Land-useAreaforTourists)LAR为居民用地面积(Land-useAreaforResidents)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确定旅游景区承载力指数的内涵界定:在不对旅游景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公共设施产生不利影响的前提下,某一旅游区所能承纳的旅游活动强度的无量纲表示值。函数关系:1.TDBCI与VDI(游客密度指数)成反比例关系,即TDBCI∝1/VDI它表明旅游地接受的旅游活动强度随着VDI的增加而降低,用公式表示即是:TDBCI=K1·1/VDI=K1·RD/VD。其中,K1为常数;RD、VD分别为居民和游客密度。2.TDBCI与EII(旅游经济收益指数)成正比例关系,即旅游承载力指数随着旅游净收益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即TDBCI∝EII用公式表示既是:TDBCI=K2/L其中,K2为常数;L为漏损率3.TDBCI与LUI(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成反比例关系,即旅游地接受的旅游活动强度随着LUI的增加而呈减弱趋势,即TDBCI∝1/LUI用公式表示即是:TDBCI=K3/LUI=K3.LAR/LAT第四节功能分区一、旅游景区功能分区模式旅游景区的功能分区是指对景区内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土地分区制订特定目标来进行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每个区都有明确的、可理解和实际操作中能够实现的目标(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游览、度假、生产、实验、防火、生态保护等),整体结构追求景区内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旅游利用综合功能的最优化,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RichardForster的同心圆式景区功能分区示意图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区加拿大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系统示意图自然环境区荒野区服务区A户外游憩区B服务区B特别保护区户外游憩区A二、同心圆式景区功能分区模式☆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是旅游景区系统结构的核心,是受绝对保护的地区,是人为活动干扰最少,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野生动植物资源最集中的地区,或者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段。核心区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游憩缓冲区游憩缓冲区处于核心区外围、与周边社区互相交错的地带。本区的主要任务有:①积极进行生态建设,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治理,实现生态良性循环;②协调周边区的社会经济活动,避免对核心区和缓冲区造成破坏;③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物种和自然景观资源,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大力促进周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本区还担负着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演替、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学、遗传学以及动植物开发的定位观测和研究任务。☆密集游憩区密集游憩区是游客在旅游景区内的主要活动场所。第五节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Fairness):一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客源地游客之间同享旅游资源的公平性。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游客的基本旅游需求和给当地居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权利。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世代代之间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原则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强调旅游景区的资源与环境是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离开了资源与环境就谈不上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得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Com
本文标题: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5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