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语音韵学赵日新2009年9月本课程参考书目•丁声树、李荣1984《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又载《方言》198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4《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林焘、耿振生2004《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罗常培1962《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董同龢2001《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耿振生1992《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王力1981《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王力1985《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王力1980《汉语史稿》,中华书局。•王力1991《汉语音韵》,中华书局。•李新魁1986《汉语音韵学》,北京出版社。•潘悟云2000《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魏建功1996《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第一章绪论一、音韵学的性质和功用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Chinesehistoricalphonetics),是研究历代的汉语语音系统、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汉语音韵学最初属于传统的语文学,后来传统语文学发展为汉语语言学,而汉语音韵学也就成为了其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汉语语音学。b[p]p[ph]m[m]f[f]d[t]t[th]n[n]l[l]z[ts]c[tsh]s[s]zh[t]ch[th]sh[]r[]j[t]q[th]x[]g[k]k[kh]h[x]普通话声母表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云以中古音声母关于共时语音系统与历时语音变化规律: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单元音韵母i[]i[i]u[u]ü[y]无韵尾韵母ɑ[]iɑ[i]uɑ[u]?o[o]uo[uo]e[]ê[]ie[i]üe[y]er[]复元音韵母ɑi[ai]uɑi[uai]元音韵尾韵母ei[ei]uei[uei]ɑo[ɑu]iɑo[iɑu]??ou[ou]iou[iou]??带鼻音韵母ɑn[an]iɑn[in]uɑn[uan]üɑn[yn]鼻音韵尾韵母en[n]in[in]uen[un]ün[yn]ɑnɡ[ɑN]iɑnɡ[iɑN]uɑnɡ[uɑN]?enɡ[N]inɡ[iN]uenɡ[uN]onɡ[uN]ionɡ[yN]中每古个韵韵母摄系又统分有开十合六口摄和二一百二零三六四韵等古四声:平、上、去、入今北京: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今济南:阴平213、阳平42、上声55、去声21今太原:平声11、上声53、去声45、阴入2、阳入54今南昌:阴平42、阳平24、上声213、阴去45、阳去21、阴入5、阳入21今梅县:阴平44、阳平11、上声31、去声52、阴入1、阳入5今温州:阴平33、阳平31、阴上35、阳上24、阴去42、阳去11、阴入313、阳入213北京话古今调类比较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清声母夫汤妻诗浊声母次浊门难牛油全浊符糖齐时上清声母府短酒纸浊声母次浊米老藕有全浊妇稻旱似去清声母富对去试浊声母次浊慢浪岸用全浊附盗汗寺入清声母哭桌出瞎革国博节谷铁北百客阔必式浊声母次浊木绿日叶全浊白敌学直韵母声母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双唇音b、p、m++限u唇齿音f+限u舌尖中音d、t+++n、l+舌面j、q、x++舌根音g、k、h++舌尖后音zh、chsh、r++舌尖前音z、c、s++++++为什么普通话里声母为[mnl]的阴平字特别少?为什么普通话里[kakha]音节的字特别少?为什么普通话话里[tnthn]音节的字特别少?为什么普通话里撮口呼韵母特别少?2、汉语音韵学和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考古学、校勘学、方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必须把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学习音韵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变化状况。了解汉语语音过去的面貌,有助于我们认识今天汉语方言分歧的现象。对汉语方言现象有一个清晰的历史规律性的了解,是研究方言必不可少的方面,没有音韵学的帮助,这种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地方言演变的速度有快有慢,通过排比同一音类的不同音值表现,就可以为方言语音的历史发展理出一条线索。(2)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3)学习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现代汉语从古汉发展而来,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研究它怎样发展变化到现代汉语。掌握语音演变规律,有利于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推普也需要学习音韵。(4)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语言的共时平面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因素的积淀,并不是所有的音都是处于一个层面的,有的音比较新,有的音比较古老,有的词是新词,有的词是古语词,有些句式是新的,有些句式是古老的,所以共时的语言平面是凹凸不平的。描写一个方言的共时语音系统,实际上也是在做历史音韵学的工作,因为一个方言内部的各种语音特征并不都是处在同一个层面,而是可以分成为若干层次。比如汉语方言字音异读有的反映中古的不同来源,有的反映方言的不同层次。泉州“下”有8种读音,和《广韵》两个反切及释义有对应和引申关系。《广韵》上声卷:下,胡雅切,贱也,去也,后也,底也,降也。泉州话读阳上调的有:文读ha22地~,上~,白读ke22低,e22下面,he22向菩萨许愿,又去声卷胡驾切:下,行下。泉州话读阳去调的有:文读ha31~决心,白读e31动量词,kHe31~he31放置。文读白读阳上“下”ha22ke22e22he22阳去“下”ha31e31kHe31he31从声母上说,kkH反映了上古匣母与群母不分的发音(“下”字中古为匣母字,这里读为群母),零声母是h的早期形式。从韵母说,a是汉唐的发音,e是方言中元音高化的变异。(5)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二音韵学的形成和发展1、音韵学的形成条件——注音方法的改进(1)譬况: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常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淮南子·说林训》“亡马,不发户辚。”(不取掉门槛去寻找)高诱注:辚读似邻,急气言乃得之。《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使卫在齐伐卫的战争中居于主位)《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2)读若用近音字来标音。莠读若酉(淮南子)。《说文·王部》:“皇,从自……自读若鼻,俗以始生子为鼻子。”,《说文解字》玉部:“珣,读若宣”。《说文解字》䏣:蠅乳肉中也。三蒼曰。蠅乳肉中曰䏣。通俗文云。肉中蟲曰䏣。周禮蜡氏注。蜡、骨肉腐臭蠅蟲所蜡也。蜡讀如狙司之狙。按狙司俗作覰伺。(3)直音用同音字来注音。“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汉书·高帝纪上》“从间道走军。”服虔曰:走音奏。旧版《辞源》注“仍”用“成”,音不准;注“仳”用“嚭”,两个“pi”字都难认,注了等于不注。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4)反切上述注音方法都是就字音的总体来注的,没有对字音进行分析,即字音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囫囵一团的。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它的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产生的前提是:能自觉对字音进行分解和拼合。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都[tu55]←当[tN]孤[ku55]切又如:眷,居倦切;康,苦冈切;哀,乌开切。根据这个原则,被切字跟反切上字必双声,跟反切下字必叠韵。唐代以前,人们使用反切时,多用“反”。如“訇,呼弘反”(《玉篇》),当然也偶有用“切”的,如《颜氏家训·音辞篇》:“《左传音义》切‘椽’为‘徒缘’。”只是唐代之前用“切”的非常少。据说,唐代中期忌讳用“反”字,所以,改“反”为“翻”、“纽”、“切”。这几个字都是两字相摩相切的意思。以后各代,“切”就成了主流。“反切”二字连用,可能开始于唐宋间。宋初徐铉在《说文解字》(大徐本)第15卷末的后叙里说:“说文之时,未有反切。”可见在此之前,早已经连用指一种注音方法了。不过,在具体运用时,仍说“反”或“切”。反切的价值:(1)注音识字。反切盛行以后,注音字母通行以前,1000多年间,反切一直是给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人,不管从文字的角度,或者从历史的角度,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研究,都要接触到反切,因为古书中的注音,较旧的字典辞典中的注音,一般都用反切。不识字音,会在研究古代文化、阅读古代典籍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障碍;相反,学会用今音解读反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这种障碍。(2)解析音系。反切材料是研究古代语音重要材料之一。一个时代的反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语音,一个时代成系统的反切,反映一个时代的语音系统。反切的局限:1、反切上下字各家不统一,一个声母可以用好多字表示。《广韵》反切上字多达四百七十多个。2、汉字具有超时空、地域性。反切用汉字表示,难以反映方言和古今音的差异。因此,随着语音的变化,后代人根据古人的反切切不出正确的读音来,如:古红切公,同都切徒,古奚切鸡。这就逼着后人去想办法,创立出许多“门法”来,音和切,类隔切等。反切法对字音的分析也是不彻底的。声调55声母zh韵母uang韵头u韵基ang韵腹a韵尾ng现代语音学对语音的分析再进一步,人们又发现这些最小的语音单位是存在着自由变异的,如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发同一个a,音色并不一定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些不同的变体,于是提出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出现了音位分析法。语音分析处理的仪器和软件等。2、音韵学是传统小学的一门。小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最先出现,东汉《说文解字》,对字形进行研究;其次是训诂学,对字义进行注释,如《尔雅》;最后是音韵学。韵书是一种按韵归类编成的同音字典。已知中国最早的韵书产生于魏晋时期。两汉以来,韵文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辞赋和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向音韵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时的许多文论家都把声韵是否调协视为作文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当时社会重视并努力追求文章的形式美,要求专门家提供了解掌握声韵规律的工具,这就促使一些知识分子花力气研究声韵之学,四声的发现,八病说的提出,韵书的编辑,无一不是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下产生的。当时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经学教育,而要读经,首先就要弄通经书的文字声韵。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字形字义上,《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都是为此而生的。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字的形、义与音读密不可分,因此要详明经义仅仅“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是远远不够的(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反切用于注音,与声训词典(如《释名》)和同音字典(即韵书)的出现,都跟读经的需要分不开
本文标题:汉语音韵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3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