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623传播学理论2007-2015年考研真题汇编
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623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1.传播环境答: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传播环境反映了传播与环境之间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互制关系。传播依赖于环境,环境对传播产生作用。传播环境具有无限性、开放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影响性等特点。传播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媒介自身范围的生存境况。外部环境是指媒介自身范围外的生存境况。传播环境包括媒介生态和传播生态两个方面。传播环境的优劣会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2.拉斯韦尔传番模式答:拉斯韦尔传番模式又称“5W”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此模式被视为经典模式,人们称之为“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它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忽视了反馈要素。3.舆论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舆论的功能包括:①反映功能;②宣泄功能;③监督功能;④调节功能。舆论的调节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机制,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以保证政治的清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发挥新闻媒介反映和引导舆论的有效作用。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反映和引导舆论要注意充分、适时和有效;②反映和引导舆论要注意把握好时机,要注意传播的效果;③反映和引导舆论要注意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4.意见领袖答:意见领袖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5.新媒体答: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将网络电视、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中国传媒大学的宫承波认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电子邮件、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属于新媒体。匡文波认为“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二、简答题(共50分,每题5分)1.“守门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答:守门人又称把关人,核心观点是关于记者和编辑的角色定位问题。(1)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①政治、法律因素。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必然受其所处的政治体制及政治现状的制约。法律是现代社会影响与制约把关人行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体系。②经济因素。大众媒介日益成为一个产业,把关人也不得不顾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压力。③社会、文化因素。传播者在进行把关的时候,也必须考虑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文化开放程度的因素。如果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基本文化规范,传播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遭到抵制。④信息自身的因素。信息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是把关人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⑤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传播组织自身的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把关时也就必然以本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⑥受众因素。受众是信息的终点,无论是出于实现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的目的,大众媒体总是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的认可。因此,传播者需要经常性地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和前馈信息,了解受众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使自己的传播行为更为普及和有效。2.怎样理解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答:(1)“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①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里,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能力的综合延伸。②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换言之,麦克卢汉认为,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是具有统合性的,在这个时代,虽然感觉主要由耳朵来把握,但同时却牵动着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③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麦克卢汉认为,这种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使人类对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电视扩张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2)“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新媒介技术下的发展新兴媒介对于受众的感觉和感官延伸更加深入、更加强大。①互动机制的延伸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互动机制的延伸。互联网可完全复制电视的影音功能,而且对人类的感知模式也产生影响。人类之所以能感知,除拥有中枢神经、感官系统,还因为人类有一套感知机制。互动是其中的机制之一。没有反馈,感知变得没有意义。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一大体验就是极强的互动性,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即时通讯工具,通过摄像、话筒等辅助,受众可以体会到面对面交谈的感觉。网络新媒介是人整体感觉的延伸,是来自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通过互联网,人们更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自由表达出来,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的任自己的思想流露,包括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与人的交流,更多的是对自身思想的一种表达,对内心的一种展示,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更多的是从自身出发。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使得人类即时互动和交流变得非常便捷,因此属于人类互动感知机制的良好延伸。②移动机制的延伸和感官重构a.互联网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它,人类能听、能看、能互动交流,利用互联网传输气味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电子味觉技术也已经得到突破,3D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介对个人整体感知的延伸赋予的全新意义。b.网络融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于一体,人们在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时,中枢神经高度涉入,网络成为人的嘴巴、眼睛、耳朵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延伸。c.在全媒体时代,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媒体的广泛使用突破位置的限制,众多新媒体与新的传播手段的出现与媒介间的融合,使人们置身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立体化的媒介环境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渠道获得讯息,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具有立体感,眼睛、耳朵和中枢神经等感觉器官同时深度调用。这时人作为一个整体,全身各种感官以及中枢神经都得到延伸。这些新的媒介技术将促进人类移动机制的延伸和感官重构。③新媒介技术对人的延伸带来的问题新媒介技术对人类全面感知的延伸也带来精神沉迷的问题。互联网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它的虚幻现实特征,根据麦克卢汉理论其他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而网路新媒介是人们整体感觉的延伸,另外多媒介、多媒介组合为它提供全面的感觉创造条件。随着科技和人类提供感觉体验能力的逐步增强,人们将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网络而且参与进去,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停留在网上,混淆现实与虚幻。3.大众文化有哪些主要特点答:约翰·哈特利的定义为,大众文化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大众文化是多数人的文化,大众文化是草根性的文化。法兰克福学者们对大众文化的悲观态度,并非源于对高雅文化的保护,而是出于对社会精神状况的反思。文化研究学者更多关注了受众的解读,认为由于符号的多义性以及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能对文本做出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等不同的阅读,这其中就蕴含着反抗的可能性。大众文化的特点有:(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4.什么叫“单向度的人”?答:单向度的人概念是由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提出“单向度人”(又译“单面人”)的概念,是指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向度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接受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集权主义的社会,他压制了不同意见和声音,压制了人们对现状的否定和批判。5.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属于什么传播?答: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属于初级群体之间的传播。群体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共同的利益、关注点、兴趣等)。具有共同或接近的社会属性或目标取向;二是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传播定义为“以亲密的、面对面的结合和合作为特征的群体”,它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等。首先,家庭满足群体的两个特征,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对个人社会化起的是直接作用,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属于初级群体传播。6.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是什么?答:象征性互动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其代表学者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本文标题: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623传播学理论2007-2015年考研真题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0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