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主讲人:周瑛2008年2月第一节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一、滥觞阶段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东周以前的夏、商、西周三代。在《尚书》、《周易》、《诗经》等古老经书中,包含着许多基本管理理念和原则,其中不少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二、形成阶段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产生和奠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管理主张,传统管理心理思想由此发轫。经过诸子百家对经世治国的主张进行充分的论辩,分别从人性与需要思想、用人心理、激励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等不同方面阐述了管理心理问题。在诸子百家中,具有系统性而又对后代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儒、道、法三家。儒家所倡导的人本、明德、中庸、修己立人等思想影响深远;法家主张依法治国,讲究法、术、势相结合;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偏重于对管理的规律、方式和艺术的探求。三、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大体上从汉、魏至唐朝前这段时间,是古代管心理思想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为国家管理制度化和定型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管理心理方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内容,尤其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越来越重视,使人员甄选理论被提出并逐渐成熟化。四、完善阶段唐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不但封建制度和文化教育得到发展,而且,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段时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的论著都是对前代文化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主要有儒家的程朱理学和兵家的《太白阴经》和《武经总要》等。五、衰落阶段元明清时期,是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管理心理学思想除了一些微观技术上的变化,整体上“衰落”为其主要特色。第二节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一、以人为本二、以德为先三、中庸之道四、无为而治五、以和为贵第二节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从管理心理的角度,可以把中国古代管理心理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以人为本中国的管理文化高度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自从古老的典籍《尚书》提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之后,绵延数千年,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一般来说,可以把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分为:得气说、智慧说、道德说等几种类型。构成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人本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人道”代替“天道”,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考虑人际和谐,善于运用人的智慧和计谋等。二、以德为先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德为先。提倡贤人政治,崇尚以德治国,强调管理者的道德素质,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管理心理的共同特征。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中还特别强调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尤其在德的方面。孔子三、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堪称是中华管理智慧中的精粹。在管理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折中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它,而应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在哲理。中庸之道于管理中的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念:1、凡事要适度;2、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3、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4、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四、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由道家提倡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管理原则。“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种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人道效法天道,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是指人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具体来说,“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避免引起反感。第二,“无为”可以减少冲突。第三,“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五、以和为贵以和为贵,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还是兵家、法家等,都主张追求管理中的“和”。这种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含义,因而它实际是中国“和合文化”的精髓。和谐是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具有极其辨证的思想内涵,这种管理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因此,在现代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以和为贵”的管理特色,争取管理上的最佳“和谐”和最好的“合作”,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润。第三节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内容与体系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以及国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深远的影响。正如祝寿臣在《日本企业与中国文化》中指出:“日本现代企业是建立在《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和《论语》的基础之上的。”又指出日本的企业,熔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于一炉,创立了颇富人情味的日本管理方法。难怪苏东水《管理心理学》说:“西方行为科学的一些理论,也是从我们这里学去的。”但我国古代的管理心理思想大多散见于经史子集中,没有自己的逻辑体系,比较零碎。教材依据现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进行整理,以期更为清晰地把握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一、目标管理的心理思想目标管理是整个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但是类似的思想却是比较丰富的。目标,在中国古代又称为“志”,志向远大就是目标远大的意思。中国古代学者不仅重视制定目标要远大而恰当,而且注重实施目标的心理因素。二、人力管理的心理思想人是管理活动的最重要资源。人力管理心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学思想史的重头戏,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涉及人员甄选、任用、培训、激励等问题。(一)人员甄选的心理思想“知人”重要、知人困难、知人方法多样化;《吕氏春秋》中提出“八观六验”,汉魏时期的刘劭主张通过“八观”和“五视”来考察人。(二)人员任用的心理思想知人善任、尊贤任能是我国古代管理的基本思想。要根据人的能力特点去兼收并蓄,不要有所去取,要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即“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者。”老子在《第六十八章》也曾提出善于用人,对人态度谦虚的“善用人者为之下”(做到礼贤下士)的用人哲理。(三)人员激励的心理思想激励是管理心理的核心课题之一,主要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其功能在于引导人们充分发挥潜能和创造性,教育人们放弃消极,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之中,维持一种高昂的工作热情。1.关于“需要”问题。孟子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论》)荀子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事;争则乱,乱则穷………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待而长。”(荀子《礼论》)管子进而指出:“仓廪(粮仓)富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管子《牧民》)古人之“欲”,现代称之为“需要”,通常以愿望、意向的形式加以表现,它是管理的依据。孟子和荀子的“欲”,指人们赖以生活与生存的物质需要。管子的“礼节”与“荣辱”显然是指人们赖以立身的精神需要,层次清晰。管理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前提下引导人们向精神追求,不断升华境界。可见,中国古人关于“欲”的理论,从现代的管理心理学的观点看,仍熠熠生辉,较被现代管理心理学奉为圭臬(nie)的马斯洛需要学说,足足早了两千多年。2.关于“个性”问题。关于人的个性问题,孔子的论述既详尽又精辟。孔子指出“生而有别”,把人的智力分为“上知”、“中人”和“下愚”三种类型(《论语·雍也》),认为有的人能“闻一知十”,有的人则只能“闻一知二”;把人的气质性格分为“狂者”、“中行”和“狷者”三种类型(《论语·子路》),认为有的人戆(gang)直,有的人迟钝,有的人偏激,有的人莽撞。有的人果断,有的人通达,有的人多才多艺(《论语·先进·公冶长》),主张“知人善任”,提出“因材施教”。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个性心理特性的不同,是客观的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孔子对人的个性心理特性的划分,虽然还不尽善,不像现代心理学那么准确,但其内核却是合理的,其思想的深邃,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不能不为之折服。个性心理特性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重要依据之一,不仅是人事组织的准绳,而且还是政治思想教育的依据。中国古代管理理论基础之雄厚,可见一斑。古代各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现代人力管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比如:榜样激励、关怀激励、赏罚激励、仪式激励、投险激励。中国古代的激励理论,相当完整,从激励的原则到激励的方法,从激励的方法到激励的应注意事项,几及“天衣无缝”,教人叹为观止。激励的要冲是公平,但这个公平不只是激励的绝对值,更重要的则是被激励者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相对值。可见,公平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因此,激励既要着眼于外在的奖惩,更要着眼于内因的诱导。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古人的阐述尚有不够深透之嫌。当然,这样说多少有些苛求古人。三、环境管理的心理思想管理活动总是发生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管理活动的空间,就是环境管理问题。中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环境对于人的个性的影响,他们不仅考察了环境对于人的个性形成的影响,也注意到了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辩证关系。四、时间管理的心理思想美国学者卡斯特说:“管理者应更多地注意到:如何去管理他们的时间—一种最有价值的资源。”中国古代学者对时间的价值也有一定的论述,古代兵家关于“兵贵神速”的思想就反映了一定的时间价值观念。中国古代学者还论述到若干时间管理的方法,一是把握今天、二是见缝插针。五、信息管理的心理思想中国古代兵家的“知己知彼”观点,可以说是最早的信息管理心理思想。中国古代信息管理很重视信息传递工具的利用,也重视建立信息的网络系统,注重信息的心理影响。六、组织管理心理思想荀子指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力则多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国语·周语下》说:“众心成城”。关于组织内外的人际关系,孔子指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孟子秉承孔子的“和为贵”思想,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马克思说:“12个人在一个144小时的共同工作日中提供的总产品,比12个单干的劳动者每人劳动12小时或者一个劳动者连续劳动12天所提供的产品要多得多。”(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36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确,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组织的功能就在于造成一种新的合力。然而,组织中怎样促进成员之间的“责任依存”,而防备“责任分散”,甚至互相拆台,这就要求各人的气、生、知、义的有机组合,形成集体,而不是乌合,孔子的“和为贵”和“敬而无失”与“恭而有礼”,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能不说是至理名言。七、领导心理思想领导问题是中国古代管理理论中的大观。孔子指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无怨矣”(《论语·卫灵公》)又指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孟子进而指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指出:“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恰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则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荀子《君道》),又说:“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曳,度已以绳,故足以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曳,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荀子《非相》)心理学认为,领导是个动态过程,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所处的环境所组成的复合因素,其中以领导者为主体。以匡世济民为己任的儒家,对这方面的阐述是详尽的,既涉及领导者的影响力,又涉及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和修养等,多有独到之处,迄今仍富有现实意义。尽管限于时代,阐述时把领导与领导者合二而一,以领导者替代领导,但仍不失其为经典之言。
本文标题: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6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