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教师将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巧设情境,重视探究性教学。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对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究能力。本文分析了高中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以苏教版为例阐述了设计的基本策略和理念。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和教学程序的设置等做出科学的规划。它要求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选择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它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长期以来,化学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来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知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汇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注重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手段,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评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技能。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那么,教学设计应如何体现课标理念,又遵循怎样的基本理念?一、课堂有效教学理念的引入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教学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一)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所以,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二)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三)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四)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教学策略的采取,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依据(一)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提出,化学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二)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是课改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法、内容的设计。三、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传统的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做出规定,未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往往导致学生只是拥有大量的事实知识,能应付考试却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科学知识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有意义的内容,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加以保存。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要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化学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节课,可从三个环节来设计:首先,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导入新课,居里夫妇为证实镭的存在,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操作达45个月,终于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的废渣里,提炼出了0.1g纯氯化镭的白色晶体,并确定了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后来又首次获得金属镭,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现代医药“抗癌明星”紫杉醇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生活中自来水净化过程等事例沟通了书本和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应用对比归纳、巩固提高的方法,复习初中有关过滤、蒸发、结晶等物质分离的操作来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再次,通过问题带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选取趣味性强、容易操作的层析实验和现象变化明显且极具思考性的萃取实验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这一设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发扬了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二)提倡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和本位,重视的是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地设计问题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指: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明确初中科学与原先自然科学差异非常大,绝不能凭以往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2.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旧经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生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继而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还可以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与延伸,让学生以生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时可以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它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人类的生活着手,从学生进入良好的心境入手,从新老知识的结合点着手,让学生进入一个求知的佳境。其中也创设了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求得知识,悟出方法,获得愉悦,得到感受。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又如《化学1》中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在加入铜片前“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CO2保护NO不被氧化)。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如“物质的量”这节课,以提出的“18毫升水的质量是多少?”、“18毫升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为问题情境,为整堂课的主线,带入学生进入一个既有问题困惑,又有成功快乐的美好学习情境。3.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教学过程从问题开始并以问题终结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权威下的课堂生活,师道尊严,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教师问,学生答”是课堂提问的同一模式。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导致其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教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进教室,没问题走出教室。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知识的价值就在于问题的存在。新课程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例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c(H+)?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1)质疑:Na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2)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3)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4)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4.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本文标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5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