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世纪: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时代连接希腊与文艺复兴西方中古文明简单编年•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496年克洛维受洗,基督教正统派与法兰克王国互相接纳•800年查理显加冕,查理帝国建立•843年凡尔登条约,查理帝国一分为三,意、德、法国统一疆域形成•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东称“希腊正教”,西称“罗马公教”•1096——1274年十字军东侵,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发现剧烈冲突基督教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政治化•基督教教义的变化基督教教会地位在中世纪居统治地位。在政治、社会、思想、还是文化领域都由基督教思想主导。既是宗教机构,又是世俗政权管理机关。影响力教会团体以其机构、人员与思想有力地抵抗了帝国的内部崩溃和蛮族影响,征服了蛮族而成为罗马世界与蛮族世界之间的纽带、媒介和文明的原则。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实际存在的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势力。日耳曼蛮族也被基督教所吸引。其影响力日益扩大,不仅将整个欧洲基督教化,而且通过在不时期与不同世俗统治者争夺权力,获得政治权力,实现教权和政治权合一的教皇统治,终于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主宰。正确看待基督教教会消极:从人文主义观点看,神权思想甚嚣尘上,人性受到压抑,思想受到禁区锢,社会愚昧无知,停滞不前,文学艺术活动受到限制,特别是中世纪后期异端审判庭的存在和罪恶更是反映了教会的黑暗和愚昧的一面。积极:基督教及其教会的存在和影响使中世纪的欧洲政治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在规范人的思想、伦理、道德方面,基督教思想是无可替代的权威;有意无意保留了古典文化,并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播者;规定和指导人们的宗教生活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承担人们的生活需求。中世纪艺术--——基督教的艺术•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上帝主宰的时代,是神灭掉人的最黑暗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基督教麻痹和毒害人民。愚民们纷纷走进教堂,接受上帝的熏陶,忍受现世的苦难,祈望死后进入天堂。•教堂里有《圣经》,但大多数人读不懂、不会读,所以神圣的教义只能通过绘画和石头来讲述——把它雕刻在教堂的墙壁和柱子上。于是圣人的形象和《圣经》的内容,寓言和布道场景都装饰到了教堂上,那里便成了大家都能读懂的“石头圣经”。•所以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基督教活动主要是教堂,所以其美术和教堂建筑、壁画和雕塑装饰融为一体。教堂建筑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等比萨大教堂(及与之相连的比萨斜塔)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135个尖塔,象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尊,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显得格外华丽,具有世俗气氛。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金色圣母玛利亚雕像,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巴黎圣母院鲁昂市政厅德国科隆大教堂•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威尔士大教堂镶嵌玻璃窗•中世纪的绘画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意大利威尼斯城内的圣马可大教堂基督洗礼及其十二门徒圣母玛利亚中世纪的音乐中世纪的音乐在早期一直都是主调音乐,没有任何伴奏.到了十世纪,才开始有了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是中世纪的一大发明.在11世纪出现了五线记谱法.这使得音乐得以更好的保存和传承下来,这也成就了享誉世界的欧洲古典音乐中世纪基督教的哲学化_经院哲学•斐洛(前20年—公元50年),“基督教之父”•奥古斯丁(354—430):第120页。罗马帝国时期最重要的神学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格列高利一世(约540——604),“中世纪教皇之父”。•经院哲学是以神学为前提的哲学。或者说,经院哲学是一种以理性的方式去证明上帝存在的神学。因为它探求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可以为人所理解等问题。经院哲学:一种教学和研究方法,也指一种世界观.围绕两大对立命题:信仰和理性.唯名论和实在论展开争论其代表人物:阿贝拉尔、托玛斯·阿奎那法国神学家:阿贝拉尔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法国神学家。生于法国布列塔尼南特附近的巴莱镇。曾先后就学于唯名论者罗瑟林、实在论者香波的威廉和拉昂的安瑟尔谟。1101年起在默伦、巴黎等地讲授哲学。1115年任巴黎圣母院讲师。他能言善辩,敢于向教会的权威提出诘难,因而受到迫害。1121年,因他的著作论及“三位一体”,背离正统教义,而在苏瓦桑会议上受到谴责,著作遭焚毁。1141年在桑斯会议上,他再次受谴责,被幽困于克律尼修道院,翌年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辩证法》、《是与非》、《认识你自己》、《受难史》等。阿贝拉尔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神学大全》13世纪中叶,在著名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果然,“哑牛”后来成了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就是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托玛斯.阿奎那修道制度与修道院•在基督教教会传播和重建中世纪文化的过程中,修道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因为基督教会拯救和重建文化的神圣事业,主要是通过修道院这一文化实体来实现的。•修道士的工作:抄写文本,施行教育等。•修道院是基督教会在各级教区之外的另一种组织形态。•出家修道的人士中大体上有3种:一种是宗教信仰极端虔诚的教徒。西欧的中世纪是一个宗教狂热的时代,天主教会中有的善男信女,信教达到入迷的程度,他们自愿终生修道,为上帝献身;一种是穷人,在封建化过程中失掉了土地,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贫苦无告,被迫依附教会,过苦修生活;还有一种是富家子弟,想通过修道院培训,最后成为神职人员。修炼是由肉体和精神受折磨的程度来判定的,越走极端被认为道行水平越高。修道制度与修道院精神的复苏——十字军东侵•1196——1291年,近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除了第一和第六次胜利外,其次均告失败。拉锯的东征始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蒙召开宗教大会,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撤冷为口号,煽动宗教狂热情绪,号召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爱德沙,法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皇帝康拉德三世因此于1147年发动第二次东征1187年,埃及苏丹撒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与英王理查一世遂于1189年发动第三次东征,与撒拉丁连番激战,无功而返.第四次东征,原计划攻取埃及,但在威尼斯商人的干预下,反而进攻信奉同一宗教的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了第四次在巴尔干的大部地区,建立“拉丁帝国”。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和第七次(1248年~1254年)东征的目标均为埃及,第八次(1270年)东征的目标是突尼斯,均告失败。出现的社会背景四个世纪以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争斗的继续和高峰除了宗教大一统外,未建立起任何具有普遍性、为欧洲人所接受的东西渴望了解东方,把自己的宗教等事物传到东方十字军运动的本质和特征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领主、意大利大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会,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军事远征。其主体力量是人民,在盲目的宗教狂热情绪引导下对东方的一种侵略行为这也注定它的狂热性,全体性,侵略性,不科学性客观历史影响打通了东西方之间至中世纪以来的长期隔绝封闭状态向基督世界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多彩的世界开创一种向外拓展和冒险的精神使欧洲人重新发现亚洲对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军王权力的加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宗教信仰的名义和影响发动的十字军运动,结果却使社会朝着背离宗教思想的方向发展总之,十字军运动对西方人的思想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骑士制度概念骑士军规、装备、作战规则骑士礼仪骑士制度概念作为一种形式的制度,骑士制度是指以军事采邑为基础、以骑士服役为表征、以基督教为指导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统治为本质的骑士阶层所特有的组织制度、法律制度、道德准则、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总称。骑士制度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制度,即使在中世纪时代,它也是不成文的,因此,人们耳熟的骑士制度,其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呢?骑士制度源于西欧的采邑制度制和封军封臣制,最早出现在法兰克王国时代。(12世纪)鼎盛期,骑士的地位和尊严都有所加强。(11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骑士爵位与封建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骑士失去了军事意义而成为礼仪阶层。军事方面永远是骑士制度内涵的首要,它包括骑士数额、骑士装备、军役种类、作战规则、服役期限及违约惩罚。初期的骑士制度直接目的是为了保障封建主的兵源。骑士数额的规定:根据各自受封土地面积和价值大小提供骑士数额;一般下级封建主只提供规定的骑士数额,而非其属下的全部骑士。“骑士精神”:以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等为特征。奔突于城堡之间,冲杀于原野之上。“骑士七技”:骑术、游泳、投枪、剑术、狩猎、吟诗、弈棋。英雄史诗:中世纪欧洲是英雄史诗极度繁荣的时期,许多国家、民族最早的史诗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代表性作品有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等。《罗兰之歌》插图熙德雕像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也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欧洲的封建制度等级森严,小的封建主受封于大封建主而成为“封臣”,而封建主阶级最下层的一个等级就被称为“骑士”。在中世纪早期,骑士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但是这种情况在11世纪开始历时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军东征中大大改观,骑士阶层一跃称为欧洲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恪守“忠君、护教、行侠”的信条,骑士们在学习武艺的同时也要学习礼仪、诗歌、音乐等。骑士要把荣誉看得高过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仪的贵妇人”的冒险和效劳中获得功名。这些特征精确的体现在骑士文学中。再现中世纪骑士风貌历史俱乐部重摆角斗场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历史俱乐部的成员现场表演,再现了中世纪骑士决斗的一幕。骑士文学主要分为:游吟诗骑士传奇骑士文学中世纪盛期(12世纪)两大特征城市复兴步伐加快(建筑,制造,服务,商业和贸易)商业开始复兴(开放性和国际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文学城堡的出现市议会和议员制度市民文学出现的原因城堡的出现既是封建制的必然产物,也是中世纪公共权力危机和社会无序的一种反映,外族的袭击和暴民动乱导致的.城堡的建造的发起人是教会势力
本文标题:第六讲中世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8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