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学8
上节课内容: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评价)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评价的作用、评价的类型:依据评价的目的分: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4、6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自然适宜性(Landsuitability):指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适宜程度。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过程。一块土地对某种利用的适宜性和适宜性程度.§4、6土地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根据土地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即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1、根据不同的土地用途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等;2、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Aframeworkforlandevaluation《土地评价纲要》(1976)FAOPrinciples基本原则1.Landsuitabilityisassessedandclassifiedwithrespecttospecifiedkindsofuse要针对特定的用途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2.Evaluationrequiresacomparisonofthebenefitsobtainedandtheinputsneededondifferenttypesofland土地评价要求对不同的土地类型在可能获得的利益和所需的投入之间进行比较3.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isrequired需要做多学科的研究《土地评价纲要》(1976)FAO基本原则:4.Evaluationismadeintermsrelevanttothephysical,economicandsocialcontextoftheareaconcerned评价要切合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5.Suitabilityreferstouseonasustainedbasis适宜性的含义是指持续的土地利用而言6、Evaluationinvolvescomparisonofmorethanasinglekindofuse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土地评价纲要》(1976)FAO土地适宜性:一定面积对一种特定的土地用途的适应状况;即一定土地类型对一种指定用途的合适程度。土地评价的方法:两阶段法和平行法两阶段法:其第一阶段主要是定性的土地评价(自然适宜性分析),然后进行第二阶段的定量的土地评价(社会经济分析);平行法:土地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分析与社会经济分析同时进行;《土地评价纲要》(1976)FAO土地适宜性分类方法:是一种解释性分类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具有相同的分类类目.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制: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级(class)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土地评价纲要》(1976)FAO1.土地适宜性纲:反映土地适宜性的种类;表示针对所考虑的土地用途将土地评价分为:a)适宜(S):对所考虑的土地用途持续利用能产生足以抵偿投入的收益;且不会破坏土地资源;b)不适宜(N):对所考虑的土地用途不能持续利用;《土地评价纲要》(1976)FAO2、土地适宜性级:反映纲内适宜性的程度;2--5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性的种类;如:土壤水份亏缺,侵蚀危害;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表示限制性的程度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足以影响土地利用或经营管理;FAO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纲(order)级(class)亚级(sub-class)单元(unit)适宜(S)高度适宜S1表示水的限制S2mS2e-1中度适宜S2表示通气性差S3oS2e-2勉强适宜S3表示抗侵蚀性差S3eS2e-3………………不适宜(N)暂时不适宜N1N1m永久不适宜N2N2me《土地评价纲要》(1976)FAO分类方法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性分类;定性分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划分,经济条件作为背景.大面积的一般性评价.定量分类:以通用的数字来规定各级之间的差别,可以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进行比较.《土地评价纲要》(1976)FAO当前适宜性分类:土地在未经重大土地改良的现状下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性.潜在适宜性分类:目前土地需要改良,之后土地单元在未来的条件下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土地评价程序:1、初步商讨评价的目标和作为依据的数据和论据;2、描述考虑采用的土地利用种类并确定其要求;3、描述土地制图单元和推导土地质量;4、以现在的土地类型同土地利用种类相比较;5、社会经济分析;6、土地适宜性分类(定性或定量)7、提出评价结果。反复土地用途的要求和限制性土地和土地用途相比较1、比配2、社会经济分析3、环境影响土地质量土地适宜性分类提出成果土地制图单元土地利用种类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利用方式初步商讨1、目标2、数据和论据3、评价工作计划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Match)方法Match:指将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匹配的过程:1、依据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2、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匹配的方法----最小因子法: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1、根据土地利用的要求,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书P123表5.22、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表5.33、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表5.4三、对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1.其评价结果应用广泛2.方法简便易行;3.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4.其方法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根据土地生产力高低、土地适宜性、土地限制性及利用状况,采取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级、土地限制型与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制。《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体系:1.土地潜力区:依据区域生产力差异分为九大土地潜力区分: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云贵高原区、华北(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2.土地适宜类:根据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为八个适宜类:宜农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宜农林牧土地类、宜农林土地类、宜农牧土地类、宜林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3.土地质量等:根据土地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程度的差异,各划分为三个等级:宜农土地质量等:1)一等地: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质量好;基本农田;2)二等地:对农业利用有一定的限制,质量中等;需要改造才能建设成基本农田;3)三等地:对农业利用受到较大限制,质量差;大力改造后方可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宜林土地质量等:1)一等地:最适宜林木生产的土地;无明显限制因素;质量好;2)二等地:一般适于林木生产的土地;受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的一定限制;质量中等;3)三等地:林木生长有一定困难的土地;地形、土壤、水分、盐分等因素限制较大;质量差;造林时需要有一定的改良措施;《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宜牧土地质量等:1)一等地:最适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容易建成基本牧草场;2)二等地:一般适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3)三等地:勉强适于牲畜放牧饲养的土地;利用困难;《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4.土地限制型:按土地的限制因素及其强度分:土壤侵蚀(e)、地形坡度(p)、基岩裸露(b)、土壤质地(m)、有效土层厚度(i)、水文与排水条件(w)、土壤盐渍化(s)、水分(b)、温度(t)及无限制(o)等10个限制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5.土地资源单位:即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由地貌、土壤、植被与利用类型组成;地貌:平地、岗地、台地、丘陵、山地、谷地、沙地;土壤:土类、亚类植被:亚型、群系组利用类型:水田、水浇地、旱耕地、林地、灌木林地、经济林地、草地、灌木丛草地等主要利用类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系统方法: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程序:农、林、牧分类评价,由低级向高级归并。分别评定土地资源单位的农、林、牧质量等级;
本文标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学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4799 .html